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M2型丙酮酸激酶同工酶(PKM2)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探讨PKM2表达对肝细胞癌(HCC)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qPCR)检测正常肝细胞株HL- 7702和肝癌细胞株HepG2中PKM2蛋白和mRNA表达。构建靶向PKM2基因重组质粒(PKM2- siRNA)和对照质粒(siRNA- NC),并转染至HepG2细胞中,蛋白印迹和qRT- PCR检测PKM2敲低情况。细胞克隆形成、Transwell趋化和TUNEL法分析PKM2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不同浓度多柔比星(DOX)处理各组细胞后,CCK- 8和TUNEL法检测细胞活性和凋亡。 结果 HepG2细胞株中PKM2蛋白和mRNA表达与HL- 7702相比显著上调[mRNA(1.01±0.01)%对(5.04±0.02)%,蛋白(1.34±0.04)%对(4.03±0.02)%,P<0.05]。PKM2在PKM2- siRNA转染HepG2细胞中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侵袭数均低于空白转染组和转染siRNA- NC对照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转染组和转染siRNA- NC对照组,DOX半抑制浓度(IC50)为7.25 μg/mL,转染siRNA- NC对照组为18.51 μg/mL。随着DOX给药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转染PKM2- siRNA细胞组凋亡数明显高于转染siRNA- NC对照组(P<0.05)。 结论 PKM2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高表达。敲低PKM2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增强对DOX化疗敏感性。PKM2可能是HCC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2.
李臻  张恒辉  韩新巍  王家祥 《工业加热》2015,(11):1016-1020
【摘要】 肝细胞癌(HCC,以下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肝原发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肿瘤晚期或进展期,手术切除难度大,且存在切除不彻底、易复发等问题。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风险仍然较高。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以微创、明确的疗效已成为临床公认的非手术治疗中主流治疗方法。但TACE术后残留病灶已成为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如何早期诊断术后残留病灶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是临床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磷脂酶Cβ1(PLCβ1)表达是否与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临床病例参数及预后相关。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TMA)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1例HCC患者肿瘤及癌旁组织PLCβ1表达,分析PLCβ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集落形成与细胞凋亡实验检测PLCβ1对HCC细胞增殖的影响;Kaplan- 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HCC预后。结果 PLCβ1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Kaplan- Meier生存分析表明PLCβ1高表达HCC患者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Cβ1高表达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LCβ1在HCC细胞中过表达,促进HCC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激活可能参与PLCβ1介导的HCC细胞生长。结论 PLCβ1促进HCC进展,可作为H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有望成为理想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了解ABCR评分对我国肝癌患者再次行TACE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连续行TACE治疗的126例肝癌患者,根据其甲胎蛋白、BCLC分期、Child- Pugh分级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ABCR评分。进一步根据ABCR评分将患者分为-3~0分组,1~3分组和≥4分组,应用Log- Rank检验比较其生存期是否有差异。结果 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30.0个月,95%CI [21.6, 38.4];-3~0分组的中位生存期为57.0个月,95%CI[32.8~81.2], 1~3分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6.0个月,95%CI[0.4~31.6],≥4分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95%CI[5.6~18.5]。3组患者的生存期应用进行统计学检验对比,其卡方值为24.00,P<0.05,证明3组患者生存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R评分对我国肝癌患者是否再次行TACE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设计良好的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5.
【摘要】 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常见的肿瘤晚期征象,预后差。目前,PVTT的分型方法有日本的VP分型和东方肝胆分型 (程氏分型),两者在PVTT分型方面有一定的区别。患者的预后与PVTT的类型存在相关性:Ⅰ0型PVTT患者预后最好,而Ⅳ型PVTT患者预后最差;不同类型的PVTT限制了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PVTT的类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控制肿瘤,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TACE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3月行根治性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557例HCC患者,根据术后2个月内是否行预防性TACE分为两组:预防性介入组(n = 327)和未施预防性介入组(n = 230),分析两组间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利用Kaplan Meier计算复发时间,log rank检验评估不同组别患者的复发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按是否接受预防性介入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 50岁)、血清甲胎蛋白(AFP,> 20 ng/ml)水平、肿瘤直径(> 5 cm)、手术切缘(< 1 cm)、微血管癌栓(MVI)以及术后行预防性TACE是影响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上述5个因素的患者中,预防性TACE组的复发率较未预防性TACE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可降低肝癌的总体复发率;对于肝癌确诊年龄小、术前AFP阳性、肿瘤直径 > 5 cm、手术切缘 < 1 cm和有MVI的HCC患者,预防性TACE可显著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行cTACE的2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结果(部分不明确的采用碘油CT)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关系。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 ①257例患者中150例(58.4%)发现肝内有活性复发病灶(复发组),107例(41.6%)未发现肿瘤的存在(非复发组)。②子灶、包膜是术后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③肿瘤最大径、Edmondson分级、脉管癌栓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肝癌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无复发组明显缩短(39个月比93个月)。结论 肝癌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与卫星子灶、肿瘤包膜相关。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与肿瘤最大径、Edmondson分级、脉管癌栓有关。肝癌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无复发组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的平均血小板容积在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6年6月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初次TACE 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每次TACE 术前、术后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并记录肿瘤首次发生进展的时间(TTP)(参照mRECIST标准)。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按中位数分为低MPV组与高MPV组,并比较两组TTP。结果 共随访263例患者,HCC患者初次TACE术前MPV值(9.45±1.24) fL与初次术后MPV值(9.01±1.11) 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4,P<0.05);HCC病灶首次出现进展时MPV值(9.38±1.16) fL与初次TACE术后MPV值(9.01±1.11) f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498,P<0.05)。以初次TACE术前MPV值的中位数(9.3 fL)为界值,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分为低MPV组、高MPV组,高MPV组首次肿瘤进展时间与低MPV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显示BCLC分期B、C期、初次术前MPV是HCC TACE术后肿瘤病灶进展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结论 HCC患者术前及术后MPV值的变化在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且初次术前MPV值可能对TACE术后HCC进展时间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商红叶  杨茂  郭卉 《工业加热》2015,(9):807-810
【摘要】 目的 分析薏苡仁三酰甘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AFP、CD4+CD25+调节T(Treg)细胞、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50例中晚期HCC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远处转移)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薏苡仁三酰甘油联合TACE治疗25例为研究组,单纯TACE治疗25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TACE同时经肝动脉灌注薏苡仁三酰甘油100 ml,术后应用薏苡仁三酰甘油静滴5 d,每日200 ml。分别于治疗前1周、治疗后1个月取外周血,检测AFP、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CD8+ 、CD4+/CD8+、 Treg)水平变化;术后1个月采用增强CT、MRI或PET- CT评价肿瘤坏死程度。结果 两组治疗后AFP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肿瘤坏死率(57.7±8.2)%较对照组(56.8±8.5)%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reg细胞比例由(8.27±6.65)%下降至(4.22±1.59)%,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CD4+细胞比例及CD4+/CD8+分别由(55.78±13.66)%、(43.98±14.00)%、1.22±0.64上升至(62.29±10.78)%(P<0.01)、(51.82±16.32)%(P<0.05)、1.54±0.80(P<0.05),CD8+由(45.71±12.94)%下降至(39.70±12.4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薏苡仁三酰甘油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可以降低Treg细胞比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细胞免疫状态,有可能降低HCC患者TACE术后复发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HCC患者经TACE治疗后外周血中Treg占CD4+ T细胞比例与生存时间(OS)的关联。结果 HCC患者TACE后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率显著升高(分别为6.109 和 6.834,P = 0.000);低Treg组(< 6.7)HCC患者中位生存期19.3个月,高Treg组(≥ 6.7)中位生存期12个月,两组间OS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Treg水平是判断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中表达的意义以及不同化疗栓塞方法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7种不同组织学类型的PHC共98例,单纯手术57例,4种介入治疗后Ⅱ期切除41例。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样本中E-cad的表达,并与临床转移情况对照。结果 E-cad阳性、阴性表达者转移率分别为43.3%,70.4%(x2=4.22,P0.05)。梁索型、透明细胞型E-cad表达较高,但介入治疗后这2型E-cad表达下降,未分化型、实体型E-cad表达较低,但介入治疗后这2型E-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亚致死温度射频消融(RFA)对肝癌干细胞(LCSC)产生及其相关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小鼠Hep1-6肝癌细胞株和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样品,检测LCSC相关标志物和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 不同温度分别刺激Hep1- 6细胞后发现,45℃是不能诱导细胞死亡的亚致死性温度。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显示45℃处理可引起CD13+、CD44+、CD90+、CD133+ Hep1- 6细胞水平明显上调,提示45℃温度导致Hep1- 6细胞中以上各型LCSC产生增加;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qPCR)检测显示45℃温度导致CD13、CD90、CD133 mRNA水平明显上调。CD13 mRNA水平在5例HCC患者复发肝癌组织中均明显上调,CD133 mRNA在4例复发肝癌中上调,CD90 mRNA仅在1例复发肝癌中上调;FCM检测显示CD13+ LCSC水平在4例复发肝癌中明显上调,CD133+ LCSC水平仅在1例复发肝癌中上调,提示CD13+ LCSC水平上调与45℃温度关系更密切。RT- qPCR检测显示4例CD13+ LCSC上调的复发肝癌患者13个LCSC相关转录因子中Sox2、Stat1明显上调,FCM检测显示45℃处理Hep1- 6细胞后Sox2、Stat1 mRNA明显上调。用Sox2、Stat1 siRNA分别沉默了Sox2、Stat1基因,表明Sox2、Stat1均参与了45℃温度诱导的CD13+ LCSC产生。结论 RFA治疗中45℃亚致死性温度所致CD13+ LCSC水平增高与Sox2、Stat1表达有关。该结果对肝癌复发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军  沈加林 《工业加热》2016,(5):439-442
【摘要】 目的 利用能谱CT探讨TACE在HCC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HCC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GSI)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用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观察病灶,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首次发现未经介入治疗患者的HCC病灶(A组)、TACE术后无碘油沉积的部分病灶(B组)、术后远处新发病灶(C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化碘浓度(NIC)、肝癌碘浓度比率(ICratio)。结果 TACE术后B组ICratio值明显低于A组和C组ICratio值,分别为(0.43±0.09)、(0.66±0.06)、(0.63±0.04),B组和A、C组ICrat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ICrat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以上TACE术B组部分病灶ICratio值小于1~4次TACE术后部分病灶ICratio值,分别为(0.38±0.07)、(0.46±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灶术前ICratio值在碘油沉积区(0.65±0.05)与无碘油沉积区(0.61±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术后无碘油沉积HCC病灶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与介入次数有关,而对远处新发病灶并无影响。同时能谱CT可以很好地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肝功能Child?蛳 Pugh分级对晚期肝癌(BCLC?蛳 C)TACE治疗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TACE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74例。根据术前Child?蛳 Pugh分级将患者分成Child?蛳 Pugh A级和B级,Child?蛳 Pugh A级患者62例,B级患者12例,术后随访。依据Child?蛳 Pugh分级进行相关性生存分析。结果 Child?蛳 Pugh A级3、6、9、12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5%、60%、31%、17%和11%,而Child?蛳 Pugh B级生存率分别为33%、17%、17%、8%和0%。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8.2个月。Child?蛳 Pugh A与B级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5、2.5个月(P = 0.002)。结论 Child?蛳 Pugh A级肝功能进展期肝癌患者,从TACE治疗中能够取得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索拉非尼对不同人肝癌细胞株HepG2、Hep3B、BEL- 7402、BEL- 7404、BEL- 7405、QGY- 7701、 QGY- 7703、SMMC- 7721、MHCC97H、MHCC97L、HCCLM3、HCCLM6中B7- H3和B7- H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免疫印迹法和溴化噻唑蓝四氮唑(MTT)比色法检测索拉非尼在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对B7- H3和B7- H4蛋白表达的影响及索拉非尼对不同人肝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 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B7- H3和B7- H4蛋白表达较正常人肝细胞(HL- 7702)均显著上调(P<0.01)。索拉非尼对Hep3B、BEL- 7404、MHCC97H、HCCLM3和HCCLM6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14.56、9.14、9.46、17.21、9.29 μmol/L。分别以5、10、20 μmol/L剂量索拉非尼处理Hep3B、BEL- 7404、MHCC97H、HCCLM3、HCCLM6后,B7- H3和B7- H4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 B7- H3和B7- H4蛋白在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通常过表达,可影响肿瘤免疫逃逸,可能是未来肝癌防治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对比阿帕替尼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43例肝细胞癌患者,其中TACE联合阿帕替尼组22例,单纯TACE组2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客观缓解率(ORR)、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3个疗程后,两组AFP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组和TACE组分别为108.4(24.4,205.1) ng/mL和114.2(51.2,203.0) ng/mL,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ORR为68.2%,而单纯组为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而TACE组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阿帕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腹泻、蛋白尿、手足综合征、乏力发生率分别为68.2%、36.4%、54.5%、63.6%和86.4%,均远高于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安全有效且优于单纯TACE。
  相似文献   

17.
尹芝兰  肖恩华 《工业加热》2014,(12):1114-1116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早期症状不明显、发展速度快、预后差等特点。患者有临床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临床中,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对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是否能引起HBV激活,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相关报道并未统一,本文就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TACE术后对HBV激活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究单药雷替曲塞经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3年 1 月—2015 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分为雷替曲塞组(A组,n=24),表柔比星组(B组,n=35)。A组行单药雷替曲塞(3 mg/m2)TACE治疗,B组行单药表柔比星(40 mg/m2)TACE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术后分别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NCI- CTCAE)V4.0分别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并且比较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结果 两组都无完全缓解(CR)病例,其中A组治疗有效率(RR)37.5%,疾病控制率(DCR)87.5%;B组分别为 25.7%,8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呕心呕吐、发热、肝区疼痛、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mPFS分别为181 d、7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雷替曲塞单药方案经TACE 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表柔比星相当,但能显著延长患者mP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