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腔内治疗已成为主流术式,但术后再狭窄率仍很高。定向斑块旋切术(DA)通过斑块切除改善血管顺应性,但降低再狭窄率效果不明显。药物涂层球囊(DCB)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其通过承载的药物进入血管壁防止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发挥远期抗内膜增生作用。多项研究表明DCB可降低晚期管腔丢失(LLL)和再狭窄率,减少再次手术率。DA与DCB联合应用可提高药物摄取,取得较好疗效。然而目前的研究证据还不充分,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王宁  刘兆玉 《工业加热》2017,(2):188-192
【摘要】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对于髂、股动脉等管径较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已十分成熟,膝下动脉管径较细,病变范围较广,病变部位钙化广泛,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治疗、血管腔内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新进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杨硕菲  张岚 《工业加热》2017,(6):481-485
【摘要】 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度期表现,膝下动脉闭塞是导致CLI重要原因,保肢、提高生活质量是CLI治疗目标。随着技术和器械发展,腔内治疗成为膝下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膝下动脉独特的解剖特点、治疗难度大、再狭窄发生率高,一系列争议性问题产生:首选腔内治疗还是传统旁路手术,膝下动脉治疗靶血管如何选择,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入路如何选择,腔内治疗术式如何优化等。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治疗经验,就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上述热点问题的实践与思考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足背-足底(TDP)或足底-足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接受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的96例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12条患肢,其中27条顺行手术失败患肢接受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根据手术前踝-臂指数(ABI)、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评分(TIMI评分)及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评价比较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常规组,71例患者85条患肢)和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逆行组,20例患者22条患肢)术后肢体挽救率及靶血管通畅率。结果 逆行组和常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9%和74%(P>0.05),ABI分别由术前0.55±0.21和0.56±0.14改善为术后0.93±0.19和0.89±0.18(P>0.05);逆行组和常规组TIMI评分分别由术前0.1±0.5和0.8±0.8改善为术后2.5±0.6和1.8±0.8(P<0.000 1),逆行组患者远侧足部组织获得更好血流灌注。逆行组和常规组术后12、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3.6%(14/22)、45.5%(10/22)和52.9%(45/85)、37.6%(32/85)(P>0.05)。术后24个月Kaplan- 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价显示逆行组和常规组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5.5%和96.5%(P>0.05)。结论 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相比,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获得更好的即刻血流改善情况以及相似的ABI改善情况、一期通畅率及肢体挽救率,可作为顺行血管成形术失败后的有效替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 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的腔内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63例,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平均年龄73.2岁,男性49例,女性14例。临床症状分级(Rutherford分级标准):Ⅳ级47例(74.6%),Ⅴ级16例(25.4%)。术前患肢踝肱指数(ABI)为0.31 ± 0.17。全部63例病变均累及膝下血管,其中膝下血管单支病变9例(14.3%),复合病变(2支或以上者)54例(85.7%);合并髂股动脉病变43例(68.3%)。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2.1%(58/63),术后58例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率为7%(5/63),术后ABI平均为0.65 ± 0.23。随访1年的通畅率为53.1%。结论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性膝下血管病变伴重症肢体缺血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可重复应用,但远期通畅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探讨并评估顺行穿刺腔内治疗在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9例,随访3个月至2年。对术前及术后的Fontaine分期,踝肱指数(ABI)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1.4% (48/59),Fontaine Ⅱ期组 27 例,成功率为92.6%(25/27),其中20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缓解率为80.0%(20/25);Ⅲ期组为83.3%(15/18)和86.7%(13/15)及Ⅳ期组57.1%(8/14),其中4例(4/8)症状改善。Ⅱ期技术成功率明显高于Ⅲ期及Ⅳ期组(P < 0.03);Ⅱ期及Ⅲ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高于Ⅳ期组,(P < 0.05)。ABI由术前的0.36 ± 0.15提升至术后的0.79 ± 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技术成功患者的随访率为85.4%(41/48),术后第3、6、12和24个月分别有2例、3例、6例和4例复发;期间行截肢(足)手术4例,截肢率6.8% (4/59)。截肢平面在膝关节以上1例,膝下平面截肢1例,2例行跖骨截除。结论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近期及中期疗效较满意,远期疗效的评估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集18例接受支架成形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 ≥ 20 mmHg。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17例,无症状性狭窄1例。狭窄病变15例,狭窄程度均 ≥ 70%,闭塞病变3例(均在左侧)。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闭塞病变采取股动脉入路开通,1例闭塞病变采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联合入路开通。术后平均病变狭窄程度从术前的85.6%降至5.6%。围手术期内无脑卒中及死亡并发症。所有症状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8个月,1例症状性再狭窄,余无症状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闭塞性锁骨下动脉病变可行并安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致病危险因素对病变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CTA、DSA检查证实的47例下肢股腘动脉CTO患者,将股动脉均分为3段(F1~F3),将腘动脉按骨性解剖标志分为3段(P1~P3),基于股腘动脉CTA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及DSA图像获取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解剖分布情况。采集影响病变分布的不同因素,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47例患者59条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纳入研究。病变段平均长度为(12.91±10.13) cm。根据股腘动脉6段分法,病变累及F1段23肢,F2段34肢,F3段48肢,P1段18肢,P2段6肢,P3段5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RR=3.21)、吸烟史(RR=1.76)患者CTO病变最易累及F1段,男性(RR=1.98)患者CTO病变更易发生在P1段,而糖尿病患者病变分布RR值自血管近端至远端逐渐变大,说明病变更易累及远端血管。结论 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分布具有特征性,与下肢股腘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内超选滴注法舒地尔结合常规抗血管痉挛法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即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2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例(Fisher Ⅱ级2例、Ⅲ级16例、Ⅳ级3例)。全脑血管DSA造影确诊颅内动脉瘤并于发病48 h内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术中无出血,给予常规抗血管痉挛治疗。发病4~9 d内21例患者均出现SCVS,遂行超选动脉内半量全身肝素化,持续30 min滴注法舒地尔(30 mg加250 ml生理盐水),滴注后15 min造影复查并对照分析给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术后影像学显示显著改善15例,无明显变化6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1例,部分改善4例,无变化6例。NIHS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28.6分改善为治疗15 min后平均21.2分。结论 动脉内超选滴注法舒地尔治疗SCVS起效迅速、安全有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春  刘圣  祖庆泉  王斌  王绍显  施海彬 《工业加热》2017,(12):1093-1097
【摘要】 目的 探讨初诊行选择性动脉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初诊接受选择性TACE治疗的57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患者。末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10月。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预后因素。结果 57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8 d,6个月、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3%、35.9%、14.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Child- Pugh分级、休克病史以及栓塞材料是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初诊行选择性TACE治疗肝癌自发破裂出血安全、有效。本研究显示,较大的肿瘤直径,Child- Pugh分级不佳,休克病史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同时,碘油联合明胶海绵颗粒TACE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比单纯PVA颗粒栓塞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引流对肝脓肿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探讨降低病死率、并发症率,缩短住院时间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1例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对确诊肝脓肿患者,充分抗感染治疗的同时,CT评估病灶液化情况,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引流,分析治疗后的病死率、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121例肝脓肿患者纳入研究。2例患者穿刺引流后死亡,病死率为1.6%,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脓肿直径及实性成分; 2例患者穿刺引流后出现肝周脓肿、腹壁脓肿,并发症率为1.6%,对并发症积极处理后达到临床治愈,影响并发症率的因素主要为手术操作欠妥;119例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治愈率为98.3%,平均住院时间为(15.1±6.0) d。影响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为:脓肿个数X6(r=0.232,P=0.021),脓肿大小X7(r=0.26,P=0.005),白细胞计数X8(r=0.238,P=0.009)。进一步分析显示影响因素与住院时间相关性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方程为:Y=-3.438+3.055X6+0.527X7+0.297X8,F=5.819,R2=0.416。性别、年龄、糖尿病、致病原菌种类、脓肿位置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穿刺肝脓肿引流术是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具有病死率低,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7例Leriche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患者(65条患肢)中接受单纯PTA术2例,导管接触溶栓(CDT)后PTA结合支架植入5例,PTA结合支架植入50例,共植入支架97枚,技术成功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42±0.22改善至术后平均0.83±0.1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9.8±2.8)个月,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4%、90.7%,二期通畅率为96.4%。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手术期发生髂动脉球囊扩张破裂2例,肱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穿刺点血肿3例,脑梗死2例,心肌梗死1例。对比剂肾病1例,最终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75%。1例二期处理后3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予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论 PTA术治疗Leriche综合征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围手术期死亡率低,近期通畅率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球囊(DEB)对糖尿病伴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 方法 入选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119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ISR病变患者,根据病变情况随机予以DEB治疗(n=60)或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n=59)。术后12个月复查靶病变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LD)及术后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即刻MLD较术前均显著提高,DEB组术后即刻MLD(2.64±0.07) mm小于DES组(2.83±0.05) mm(P=0.032),术后12个月差异[(2.75±0.03) mm对(2.78±0.08) mm]无统计学意义(P=0.353)。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 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MACE生存Kaplan Meier曲线具可比性(P=0.552)。 结论 DEB治疗糖尿病伴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ISR病变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评价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Pubmed、EMbase和SCI数据库中关于As2O3联合TACE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检索日期自建库至2017年6月;用Revman5.3软件及Stata12.0对所纳入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18篇,共1 531例患者,其中以As2O3联合TACE治疗的(研究组)807例,单纯TACE 治疗的(对照组)724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2,95%CI=1.20~1.69),生活质量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0,95%CI=1.10~1.53),生活质量降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2,95%CI=0.38~0.70),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52,95%CI=1.31~1.76),生活质量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2,95%CI=0.91~1.37)。两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结论 As2O3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32例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SV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成功,植入46枚支架,技术成功率96.9%,其中15例SVCS患者植入支架2枚,16例植入支架1枚。术后症状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9例,无效1例,总缓解率96.8%。26例患者随访3~10个月,23例随访期间死亡,平均生存期3.5个月, 4例患者随访期间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创伤小,可快速缓解症状,提高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作为治疗SVCS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对近肠道部位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局部疗效、长期预后,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接受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的74例初发近肠道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完全消融率、术后并发症、局部肿瘤进展,计算术后长期生存率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90枚肿瘤中的84枚首次达到完全消融,完全消融93.3%;局部肿瘤进展10.8%;1、3、5 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3%、74.3%、45.9%和87.7%、51.4%、31.1%;HCV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皮MWA是治疗近肠道肝细胞癌安全、有效的方式,术前肠道准备、穿刺采用平行肠道进针方式、术后禁食水可降低肠道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治疗TACE术后肝癌残余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RFA治疗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原发性肝癌31例,及同期采用多次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43例,分别称为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对两组的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87.1%)高于TACE组(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mPFS(19个月)及mOS(33个月)均高于TACE组(mPFS 14.5个月,mOS 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对TACE术后残余病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