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纵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采用TAE 术治疗的4例纵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作胸部CT平扫或增强检查,治疗时先行主动脉造影并探寻出血动脉,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出血动脉后分别用明胶海绵、聚乙烯醇(PVA)颗粒或两者联合作栓塞,术后胸部CT平扫观察栓塞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 术前CT检查确定4例患者均为纵隔出血。术中经主动脉造影和探寻出血动脉发现,4例患者出血分别源自右侧第5肋间动脉纵隔分支、左侧支气管动脉分支、胸主动脉的食管动脉纵隔分支及左膈下动脉纵隔分支,给予明胶海绵及PVA颗粒后造影见对比剂外溢及动脉瘤征象消失。术后复查胸部CT显示4例患者纵隔血肿范围均缩小,随访6个月时3例未发生再出血,1例术后2个月病死于原发病。结论 TAE术治疗纵隔出血具有创伤小、止血直接迅速、疗效确切等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艾敏  刘丽  卢光明  许健 《工业加热》2019,(4):379-38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在外科手术和非外科手术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5例SAP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TAE术中证实为动脉破裂出血或假性动脉瘤形成。TAE术前患者分为两组,已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14例为A组,未接受外科手术患者21例为B组。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TAE术疗效。结果 影像学检查显示,A组6例(43%,6/14)肠瘘,明显多于B组(P<0.05)。临床检查显示,A组14例(100%,14/14)腹腔引流管出血,6例(43%,6/14)突发性低血压,均明显多于B组(P<0.05);B组6例血便(29%,6/21),明显多于A组(P<0.05)。TAE术疗效显示,两组患者总栓塞成功率为95%(37/39),出血复发率为11%(4/35),其中3例出血点不同于首次造影,均再次成功栓塞;术后A组1例出现肝脓肿,B组1例出现脾脓肿,均经腹腔引流和抗感染好转;两组总死亡率为9%(3/35)。结论 TAE术前已接受外科手术和未接受外科手术治疗SAP伴出血患者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但TAE术对这两组患者止血率高、死亡率低,可作为临床处理SAP伴动脉出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在治疗良性前列腺电切后难治性出血中的疗效和预后。 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出现严重血尿,保守治疗无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TAE栓塞出血靶血管。结果 7例患者DSA造影均发现活动性动脉出血,在TAE栓塞靶血管后出血停止。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3个月,未再有血尿。 结论 TAE是治疗TURP术后严重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栓塞(TAE)联合CT引导经皮氩氦刀序贯治疗小肾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2月—2013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介入病房44例TAE联合CT引导经皮氩氦刀序贯治疗的小肾癌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肾功能,术后1~3个月复查增强CT或增强MRI,采用mRECIST标准评价其疗效,并对患者进行12~4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结果 44例患者共48个病灶行TAE和氩氦刀序贯治疗,其中病灶完全缓解(CR)38个,部分缓解(PR)6个,病灶稳定(SD)4个,缓解率(CR+PR)为91.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1例患者冷冻过程中出现局限性出血,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随访期间3例失访,1例因食管癌相关并发症死亡。40例患者随访期均存活,存活患者中5例于13~22个月后复发,后予以再次联合治疗。结论 采用TAE联合CT引导经皮氩氦刀序贯治疗小肾癌微创、安全、有效,尤其是氩氦刀冷冻前进行栓塞可能降低冷冻过程中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血管造影对经支气管动脉治疗肺癌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均行胸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轴位图(Ax)基础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并以此为参照,在DSA下对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中记录寻找到的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动脉数目。结果胸部CTA共发现34支动脉参与肺癌供血,包括支气管动脉27支(其中异位于右锁骨下动脉的支气管动脉1支)、肋间动脉3支、内乳动脉和膈下动脉各2支。34支动脉均在介入治疗中顺利插管并证实为肺癌供血动脉,DSA造影还发现在CTA上未发现的患侧3支支气管动脉不参与肿瘤供血。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肺癌的供养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体循环供血动脉)及其走行情况,有助于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咯血患者锁骨下动脉造影征象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肺咯血患者,在完成了以支气管动脉为主的胸主动脉各分支动脉栓塞治疗后,再进行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造影,其中A组:4例为1次以上动脉栓塞治疗后再次行栓塞者(2例行单侧造影,2例行双侧造影),B组:16例结合胸片及胸部CT所示的病变部位行单侧造影(右侧10例、左侧6例),C组:18例双侧造影.判定造影结果分以下3类:正常(-),小分支紊乱、增生(+),明显出血动脉(++).对造影明确有明显出血血管的部分患者进行栓塞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血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IPA)参与支气管扩张所致咯血供血的表现,评价经导管栓塞IP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年期间用经导管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支气管扩张所致大咯血62例,10例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有IPA参与病变供血。对参与肺部病变供血的IPA进行选择性栓塞术,栓塞剂用明胶海绵颗粒8例、明胶海绵颗粒+微型钢丝圈2例。分析观察IPA参与肺部供血的表现、影响因素,评价栓塞IPA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结果选择性IPA造影均显示IPA管径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和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IPA供血区对比剂外溢4例、非特异性片状对比剂染色6例,IPA与肺动脉异常交通或分流者8例。10例患者病灶与胸膜关系密切:病变贴近膈胸膜和纵隔胸膜者6例、纵隔胸膜为主者4例。对10例患者均行供血IPA栓塞术,同时栓塞胸廓内动脉4例、肋间动脉2例,术后咯血停止。随访8个月~3年,2例分别于术后2、3个月复发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停止。8例未再咯血。结论IPA可参与支气管扩张症所致大咯血的供血,是造成BAE治疗咯血失败的原因之一。如发现IPA参与肺部病变供血,补充IPA栓塞术是安全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特发性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征、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收治4例肾动脉CTA及肾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肾特发性动静脉瘘患者,采用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对病变血管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介入栓塞术后,肾动脉CTA及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4例患者畸形血管团及动静脉分流现象均消失,相应肾脏大部分肾实质显示良好,血压、肾功能检查与术前均无明显改变,后期随访无血尿病例。结论 肾动脉CTA及肾动脉造影检查可全面准确诊断肾特发性动静脉瘘,并为介入栓塞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介入栓塞治疗肾特发性动静脉瘘具有微创、疗效确切、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并可最大限度保留患侧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经动脉介入栓塞(TAE或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8月-2011年11月的11例采用急症介入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得以成功止血,术后30 d生存10例(90.9%),术后3个月生存6例(54.5%),术后1年生存3例(27.2%)。结论 TAE(TACE)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不仅能达到立即止血,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还能为后续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在处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10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发生血栓栓塞患者,其中9例采用盐酸替罗非班动脉内靶向灌注处理,作为研究对象,另1例采用尿激酶动脉溶栓处理。9例均在完成动脉瘤腔致密填塞后,经微导管行盐酸替罗非班0.5 ~ 1.0 mg靶向灌注,并配合使用微导管、微导丝机械碎栓。术后进行DSA或CT追踪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生。结果 9例术中造影血管均完全再通,且术中CT均未发现颅内新增出血征象;术后3 ~ 7 d复查CT发现不同程度脑梗死4例;术后1个月后复查,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2例,余均恢复良好。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处理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时,经动脉靶向灌注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