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36例患者(41节责任椎体)采用单侧或双侧入路行PVP,通过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以及椎体高度的测量,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析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41节责任椎体采用PACS自带软件测量到术前PVP穿刺参数测量值,选择单侧入路14节,双侧入路27节。PVP均按照术前设计方案顺利完成,PVP技术成功率 100%。骨水泥注入量(4.0 ± 1.1)ml。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有明显差异(P < 0.01),疼痛缓解率97.2%。41节PVP前后椎体前缘和中央测量的和后缘测量的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 < 0.01和0.05)。有8节椎体出现不同形式的骨水泥渗漏, 发生率19.5%,骨水泥主要是向椎旁组织、椎间盘及椎静脉丛渗漏,仅出现一过性剌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消失。结论 PVP已成为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率,降低了VAS评分。同时可显著恢复压缩椎体高度, 加固了椎体,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因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坏而接受骨填充网袋辅助PVP治疗,共43节病变椎体。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诊断明确。PVP术前1 d,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状态。术后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3节椎体PVP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评分8.2±0.4,术后1 d降至2.5±0.7;术前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ODI均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患者运动功能状态得到改善。术后影像学(DSA、CT)证实无严重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结论 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患者、累及30节病变椎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椎体压缩形态分为楔形、双凹型以及长方形3种,楔形骨折采取健侧椎弓根入路,双凹形骨折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长方形压缩性骨折根据骨水泥填充情况采取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疼痛标准分级程度评价效果,测量压缩椎体术前高度及术后恢复高度。所有患者术后均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6个月。结果 30节病变椎体穿刺成功率为100%。VAS评分术前平均6.9 ± 0.9,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5.0 ± 0.9、3.5 ± 0.7、2.5 ± 0.8、1.6 ± 0.7。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25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CR + PR)为93.3%;术前压缩椎体高度为(5.77 ± 1.09)mm;术后平均恢复高度为(14.33 ± 2.03)mm。结论 单纯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可行,短期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110例OVCF患者实施PVP治疗,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在普通DSA引导下完成,B组62例在平板DSA C臂CT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 d和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期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而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C臂CT成像技术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中的穿刺过程,准确评判骨水泥的分布和泄漏情况,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转移瘤中C臂CT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行PKP治疗的伴有不同程度胸、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69例。所有患者行PKP前均行C臂CT检查,指导制订椎体穿刺计划;术中结合X线透视和C臂CT保证椎体穿刺及活检准确性;术后立即使用C臂CT检查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3 ~ 5 d根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评估PKP镇痛疗效。对VAS评分变化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SPSS19统计学软件)。结果 ① 共对154个骨转移椎体进行治疗,穿刺均获成功。② 对50例患者的93个椎体行椎体穿刺活检,59个椎体获得阳性病理诊断,椎体活检阳性率63.4%。③ 术后C臂CT检查共发现6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43.5%。④ 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有效率为76.8%;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为6.9 ± 1.6分,术后VAS疼痛评分为3.0 ± 2.3分。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1)。结论 C臂CT在PKP前可指导制订椎体转移瘤穿刺计划,术中可引导准确穿刺及活检,术后可及时、可靠地评估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椎体压缩性骨折伴相应节段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椎体压缩骨折并神经痛患者47例,所有患者在药物止痛、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予以PVP治疗。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1 d、1周、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PD- Q量表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VAS评分、ODI、PD- Q量表评分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不仅能部分恢复椎体压缩骨折的高度,缓解腰背痛,对伴有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也能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和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83例共104节,非随机分为2组,组1共44例58节用PVP治疗,组2共39例46节用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随访期内疗效及椎体高度变化。结果组1患者44例PVP后1周疼痛均得到缓解,视觉疼痛评分(VAS)平均分值从术前8.5下降至2.6(平均下降5.9)。组2患者39例保守治疗后1周VAS分值无变化,在治疗后1周、1和3个月时。组1的VAS分值明显低于组2(P<0.01),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8.9个月,组1有新发骨折3例3节,组2有2例2节,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后1周椎体高度恢复平均为前缘2.2mm,中央2.3mm,后缘高度无变化,随访3、6个月椎体前缘、中央高度与PVP后1周时无差异(P<0.01)。保守治疗后1周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改变,3个月时椎体高度丢失平均为前缘1.9mm,中央2.1mm,6个月时与3个月无差异。在治疗3个月后,组1椎体高度明显高于组2(P<0.01)。结论PVP可迅速缓解疼痛,明显缩短病程,但6个月后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VP可使新鲜压缩椎体的前缘和中央高度得到部分恢复,可显著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保守治疗在3个月内椎体高度可进一步丢失;PVP后新发骨折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6例,其中23例患者为多节段椎体骨折。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价术后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一次手术完成3节椎体,4例患者一次手术完成4节椎体。3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和呼吸困难。术前VAS评分及ODI 值平均8.58±1.12、81.43±12.54,术后1d平均为3.03±0.98、31.04±11.11,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显著。5例患者1年内出现再发椎体压缩骨折。1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漏。结论PVP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必须注意脂肪栓塞并发症,一次手术至多完成3节椎体。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累及椎管的椎体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3例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累及28节椎体,每例患者受累椎体1 ~ 2节,病变涉及颈椎4节、胸椎13节,腰椎11节。均可见椎体后壁破坏,其中12例13节肿瘤侵犯到硬膜外间隙。参照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PS),CT引导下,颈椎采用粒子针先行125I粒子植入,改变针道后再进行PVP;胸、腰椎则采用多支粒子针单、双侧穿刺于肿瘤后部植入125I粒子,再于椎体肿瘤的前、中部注入骨水泥完成PVP治疗,随访观察相关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完成,植入粒子数目为4 ~ 30颗/节,骨水泥注入量为1 ~ 6 ml/节,20例(86.9%)术后患者疼痛缓解,5处(5/28,17.8%)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神经孔渗漏引起神经根性疼痛,经治疗后好转。全组病例未发生脊髓损伤及放射性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累及椎管的椎体转移瘤,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控制肿瘤进展,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判断MRI检查结果能否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疗效客观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75节椎体转移瘤采用单纯PVP治疗的临床及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RI检查显示分为3组: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2周为完全缓解(A组);病灶出现骨化或肿瘤体积缩小,无新转移灶出现并连续保持12周为部分缓解(B组);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反映病灶扩大,表示无效(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12周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A组比B组疼痛缓解程度大,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MRI客观检查结果与临床主观评价一致。结论 PVP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方法,MRI检查能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PVP术后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