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失功能的技术成功率及术后通畅率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首次PTA治疗的256例血液透析AVF失功能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7例,女109例,平均年龄(59.3±12.4)岁。评估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伴有糖尿病、原发疾病、内瘘类型、内瘘位置与狭窄位置、长度、程度等影响因素。结果 256例AVF失功能患者中发现364处狭窄。PTA术技术成功率为96.4%(351/364),临床成功率为97.5%(355/364)。术后早期(6个月内)AVF失功能复发与高龄(P<0.001)、伴有糖尿病(P=0.002)呈正相关。伴有糖尿病(P=0.003)、高龄(P<0.001)与一期通畅率较低显著相关;伴有糖尿病(P=0.021)、高龄(P<0.001)、狭窄段较长(P=0.002)、早期复发(P=0.003)及残余狭窄(P=0.013)与二期通畅率较低显著相关。结论 PTA是一种可替代传统手术治疗AVF失功能的有效方法。术后一期、二期通畅率较低的高龄及伴发糖尿病患者必要时可重复接受PTA术,以保持AVF通畅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Leriche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7例Leriche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患者(65条患肢)中接受单纯PTA术2例,导管接触溶栓(CDT)后PTA结合支架植入5例,PTA结合支架植入50例,共植入支架97枚,技术成功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42±0.22改善至术后平均0.83±0.1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9.8±2.8)个月,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4%、90.7%,二期通畅率为96.4%。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手术期发生髂动脉球囊扩张破裂2例,肱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穿刺点血肿3例,脑梗死2例,心肌梗死1例。对比剂肾病1例,最终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75%。1例二期处理后3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予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论 PTA术治疗Leriche综合征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围手术期死亡率低,近期通畅率可。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临床特征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11例有或无HD治疗的下肢ASO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PTA术。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24年,有HD治疗组无截肢生存较差于无HD治疗组(P<0.000 1),术后一期通畅率明显低于无HD治疗组(P=0.000 4)。两组间无截肢生存率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有HD治疗组独立影响因素为糖尿病,无HD治疗组独立影响因素为Fontaine分期及高脂血症。有HD治疗组中术后感染死亡率(10/18,55.5%)高于无HD治疗组(6/26,22.2%)(P<0.05)。结论 PTA术治疗HD并发下肢ASO患者预后较差于非HD并发ASO患者,糖尿病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度,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成形术失败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MRA、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静脉造影,成功处理了20例患者共17条狭窄静脉,其中成功进行PTA 15例,支架植入成功2例,术后狭窄静脉血管通畅,侧支循环消失。首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1.8%,再次行PTA。所有手术成功病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静脉通畅率良好。
  相似文献   

5.
6.
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在颈内动脉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例患者CTA明确颈内动脉闭塞,脑灌注成像见低灌注区与缺血相关症状符合,在IVUS导引下接受PTA治疗。采用微导丝及微导管同轴技术通过闭塞段,IVUS确认位于真腔内,微导管造影确认闭塞远端血管通畅,调整后放置栓塞保护器;IVUS测评斑块及管腔情况,球囊预扩张后再次测评;血管内恢复正向血流后通过IVUS虚拟组织学序列分析斑块稳定性,斑块纤维帽稳定且管腔狭窄率<40%仅作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闭塞血管再通,恢复正向血流。IVUS全程检测狭窄段斑块纤维帽稳定,管腔狭窄率<40%,脑灌注成像显示低灌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IVUS技术在PT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中起重要导引作用,可增加再通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施行弓上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连续收治的325例弓上动脉闭塞/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需求分别予以经桡动脉入路(52例)、经股动脉入路(273例)弓上动脉内支架成形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穿刺结果、手术结果、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持续时间≤30 min患者在桡动脉入路组占73.1%(38/52),股动脉入路组占43.2%(118/27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术后桡动脉入路组穿刺点出血8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52),股动脉入路组穿刺点出血23例、穿刺部位血肿7例、穿刺部位疼痛1例、脑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7%(32/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6,P=0.266)。桡动脉入路组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弓上动脉内支架成形术临床治疗安全可靠、效果好,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表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血管再狭窄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炎症反应、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内膜细胞过度增生等,其相应的反应参数可以作为PTA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预测因子。本文就对几种与炎症反应相关的预测因子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中心静脉闭塞综合征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40例采用介入腔内治疗的中心静脉闭塞综合征的血液透析患者通过评估-干预-效果评价的护理程序思维实施整体护理。其中包括: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护理访视,术中做好护理配合和并发症观察和预防,术后做好患肢护理、病情观察、抗凝治疗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术前患者情绪稳定,患者及家属接受及配合手术诊断治疗,通过术中、术后护理,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心包积液等危重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半年随访率为100%,症状复发患者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保证了治疗整体疗效的提高。结论 规范、全面、系统的整体护理是保证中心静脉闭塞综合征介入治疗的重要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15例,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结果 15例患者均1次成功地植入上腔静脉支架,1例患者因狭窄范围超过10 cm而导入2枚支架,其余均置入1枚支架.术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手术前后梗阻远端测压从术前的(3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临床观察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慢性下肢缺血患者21例,采用经股或腋动脉入路,先用球囊扩张闭塞段血管,然后经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 1 、银杏叶注射液。胫腓动脉闭塞的部分患者保留血管鞘,经鞘灌注上述药物,每日1次,共5~7d。术后观察患肢缺血症状、皮肤溃疡和趾端坏疽的改善情况。结果21例中20例成功实现经皮经腔球囊扩张和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技术成功率95.2%。无严重并发症。其中5例患者术后保留血管鞘,灌注药物5~7d后复查造影,显示经球囊扩张后血管腔保持通畅。术后20例患者均出现诸如患肢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静息痛减轻或消失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2~7个月,4例皮肤溃疡愈合,2例坏死足趾脱落,创面愈合,已坏疽的足趾均变干燥,坏死范围停止扩大,未出现需截肢现象。结论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联合动脉内灌注尿激酶、前列腺素E 1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安全有效,能够改善肢体缺血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阻止病变发展;保留血管鞘连续灌注药物有助于保持扩张后的血管通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4月-2004年8月,为13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和导丝机械性开通的方法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5枚Wallstent支架,采用多普勒超声或DSA随访.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植入支架.经8个月~5年(平均26.2个月)随访,1例于术后23 d支架内急性血栓闭塞,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再次成功开通;1例于术后19个月临床症状加重,造影证实支架处髂总和髂外动脉闭塞并同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Inoue球囊技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8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选择Inoue球囊技术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下腔静脉肝段内径均数(四分位间距)扩大眼0.00(0.20~0.00)cm比1.90(2.00~1.47)cm,P<0.001演,下腔静脉平均压力下降眼(20.63±外科手术治疗下腔静脉肝段闭塞导致的布加综合征 ,相关病死率较高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血管内介入性治疗有其优赿性 ,已可替代外科治疗 眼1演 ,成为治疗布加综合征膜性阻塞的首选方法 。报道使用单或双聚乙烯球囊技术进行血管介入性治疗 眼2演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因为有其特殊的结构设计 ,始用于经皮球囊左房室瓣成形术 眼3演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基础上 ,探索 Inoue 球囊在布加综合征血管介入性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 安全性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4 年 4 月至 2006 年 8 月 ,共收治布加综合征患者 89 例 ,包括 2 例血管外科术后症状复发患者 ,男 48 例 ,女 39 例 ,年龄 18~72 岁 ,病程 0.3~20 年 ,平均 5.5 年 ,术前有门静脉高压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包括胸腹壁静脉曲张 、 肝脏肿大 、 腹水形成及下肢病变 ,下腔静脉肝后段膜性狭窄 39 例 、 阻塞 17 例 ,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 21 例 、 阻塞 12 例 ,3 支肝静脉全部或者其中有 1 支以上主要肝静脉通畅者 56 例 ,第三肝门开放 23 例 ,肝静脉阻塞 10 例 ,为经皮球囊下腔静脉成形术适应证 ,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腔静脉肝段阻塞或肝静脉阻塞 ,成功地应用 Inoue 球囊施行了下腔静脉血管介入性治疗 。1.2 介入手术方法 Seldinger 法穿刺右股静脉 ,送入 6F 或 8F 猪尾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 ,测压后造影 ,评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类型 。如为不完全阻塞 ,直接经 7F 右心导管送入导引钢丝 ,通过病变处进入右心房 ;如为完全性阻塞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自股静脉送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和 Brockenbrough 穿刺针 ,Seldinger 法穿刺右颈内静脉 ,送入 1 支多用途导管进入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 ,双向造影 X 线透视下穿通闭塞处 ,穿通方法同以前报道 眼4演 ,再置入导引钢丝进入右心房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 ,自股静脉送入 14F 扩张器扩张皮道及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处 ,退出扩张器 ,沿导引钢丝送入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导管 (Toray,JAPAN) 或国产仿 Inoue 球囊 ( 惠州德普 ) 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 ,加压注入稀释对比剂扩张球囊 ,持续充盈 20~30s,反复进行 ,直至球囊腰部凹陷压迹消失 ,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扩张满意为止 ,退出球囊 ( 图 1~3)。1.3 随访术后半年门诊随访 ,包括症状 、 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腔静脉 、 肝静脉形态结构以及血流情况 。下腔静脉肝段内径 <0.5cm 或肝静脉阻塞 ,临床症状复发 ,定义为术后再狭窄 。7.22雪mmHg比(12.13±5.60)mmHg,(P<0.001)演,使用Inoue球囊不需要小直径球囊预扩张,但有2例球囊破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下腔静脉成形术中使用Inoue球囊可行、有效且更为方便,能代替聚乙烯球囊。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经皮硬化治疗手部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7例临床诊断为手部静脉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个月~15岁,平均(3.4±1.3)岁。所有患儿术前均经影像学诊断,术中穿刺造影进一步证实。全身麻醉下蝶形针穿刺病灶,回抽静脉回血并DSA造影确定瘤巢,注入聚多卡醇泡沫或无水乙醇硬化剂至瘤巢完全填充或引流静脉显示。术后1、3、6、12、24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结果 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25±7个月。37例患儿共接受92次(1~8次/例,平均2.5次/例)治疗,其中单纯无水乙醇注射21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10例,联合应用6例。治愈15例(40.5%),缓解20例(54.1%),无缓解2例(5.4%)。术后患儿均有肿物肿胀,2例局部破溃(5.4%),1例(2.7%)末节食指坏死行截指,均无手部活动障碍、神经损伤及强直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硬化疗法是微创治疗手部静脉畸形的安全有效方法,但无水乙醇硬化剂应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PTSMA术治疗的HOCM患者共68例,分为老年患者组(观察组,n=30)和非老年患者组(对照组,n=38)。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有创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值(22.57±20.41) mmHg与术前(90.43±37.62) mmHg相比明显下降(P<0.001),对照组患者术后有创LVOTPG值(21.34±22.20) mmHg与术前(84.82±34.59) mmHg相比明显下降(P<0.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有创LVOTPG变化值(67.87±39.97) mmHg对63.47±31.62) mmHg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61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6.67%对 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严重并发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发生率(13.33%对0%,P=0.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结论 PTSMA术治疗老年HOCM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