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患者因脊柱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坏而接受骨填充网袋辅助PVP治疗,共43节病变椎体。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均诊断明确。PVP术前1 d,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状态。术后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3节椎体PVP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评分8.2±0.4,术后1 d降至2.5±0.7;术前VA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1 d、3 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ODI均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患者运动功能状态得到改善。术后影像学(DSA、CT)证实无严重骨水泥渗漏事件发生。结论 PVP在骨填充网袋辅助下治疗因转移瘤致椎体后壁破损性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110例OVCF患者实施PVP治疗,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在普通DSA引导下完成,B组62例在平板DSA C臂CT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 d和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期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而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C臂CT成像技术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中的穿刺过程,准确评判骨水泥的分布和泄漏情况,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并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7年12月 - 2011年7月苏州大学附一医院对45例脊柱恶性肿瘤患者实施PVP或PKP,其中PVP组30例46节椎体、PKP组15例20节椎体。通过观察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巴氏指数BI)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两组VAS评分及 B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V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P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低于PKP组(P < 0.05)。PVP组、PKP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为分别为30%(9例)、13.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PVP及PKP治疗脊柱恶性肿瘤均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PKP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但价格昂贵,住院时间长;PVP组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费用低廉,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行PVP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高黏度骨水泥,对照组给予低黏度骨水泥,术后3 d内CT复查观察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和椎旁渗漏情况。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评价两组疗效。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渗漏情况、手术费用和术中X线曝光时间。结果 80例患者PVP操作均成功,术前、术后24 h、术后第7天VAS和Barthel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PVP前后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平均注入量:研究组4.60 ml,对照组4.41 ml(P>0.05); X线曝光时间:研究组4.17 min,对照组3.93 min(P>0.05);骨水泥渗漏:研究组4节段,对照组12节段(P<0.05);手术费用:研究组26 132元/节段,对照组925 1.5元/节段(P<0.01),研究组平均多耗费16 881元/节段。结论 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都能迅速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黏度骨水泥可减少渗漏,但价格偏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双针双平面法和单针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3例,所有患者均仅伴有单节椎体致密带形成。在透视引导下,采用双针法或单针法PVP向病椎内穿刺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术后X线片和CT观察,对比分析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壁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进行手术疗效比较。结果 使用双针法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及分布情况方面均显著多于单针法(P<0.05),骨水泥渗漏率少于单针法(P<0.05)。术后3 d、6周及1年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前虽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两组VAS评分、ODI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6周及1年时,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时,两组再发及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不同入路PVP治疗伴有致密带形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尽管双针法较单针法手术时间更长,X线暴露时间和透视次数也更多,但却能取得更理想的骨水泥分布、更好的早期疗效以及更少的近期并发症,而在中远期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壁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及长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种方法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36例患者(41节责任椎体)采用单侧或双侧入路行PVP,通过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以及椎体高度的测量,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析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41节责任椎体采用PACS自带软件测量到术前PVP穿刺参数测量值,选择单侧入路14节,双侧入路27节。PVP均按照术前设计方案顺利完成,PVP技术成功率 100%。骨水泥注入量(4.0 ± 1.1)ml。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有明显差异(P < 0.01),疼痛缓解率97.2%。41节PVP前后椎体前缘和中央测量的和后缘测量的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 < 0.01和0.05)。有8节椎体出现不同形式的骨水泥渗漏, 发生率19.5%,骨水泥主要是向椎旁组织、椎间盘及椎静脉丛渗漏,仅出现一过性剌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消失。结论 PVP已成为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率,降低了VAS评分。同时可显著恢复压缩椎体高度, 加固了椎体,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
  相似文献   

7.
谢坪  李刚 《工业加热》2013,(9):772-775
【摘要】 目的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所致顽固性疼痛,评价手术安全性以及即时和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47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行PVP,病变椎体节段共64节。其中5例患者术中行组织学活检。PVP术前1 d、术后1 d及随访期(3 ~ 1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疼痛程度。术中、术后观察记录可能并发症。结果  64节椎体均成功施行PVP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平均评分8.4 ± 1.4,术后1 d降至3.1 ± 2.3(P < 0.01),术后随访期为3.3 ± 1.7(P < 0.01)。术后影像学(CT、DSA、3D CT)证实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MMA)渗漏35例,其中椎旁软组织渗漏 15例,椎间盘渗漏11例,椎管内硬膜囊外漏4例,椎体引流静脉瘘5例。无严重危急生命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施行PVP安全、能获得良好的即刻及中长期镇痛效果,骨水泥渗漏是最常见并发症,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行RFA联合PVP或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36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2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RFA联合PVP组(A组)105例,153节椎体;单纯PVP组(B组)121例,190节椎体。比较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骨水泥的外漏率、外漏类型,采用R × C列联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疼痛缓解根据WHO标准,A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有效率为分别为83.8%、86.9%、87.2%和82.2%;B组同期有效率分别为81.0%、83.6%、84.1%和80.5%,经配对t检验,术后随访时间段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P < 0.05),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和B组骨水泥外漏发生率分别为17.6%和37.4%,采用C列联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未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B组有3例患者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用激素、脱水、止痛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RFA联合PVP与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两组术后疗效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水泥外漏少于B组,PVP之前行RFA可减少骨水泥外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6例,其中23例患者为多节段椎体骨折。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价术后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一次手术完成3节椎体,4例患者一次手术完成4节椎体。3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和呼吸困难。术前VAS评分及ODI 值平均8.58±1.12、81.43±12.54,术后1d平均为3.03±0.98、31.04±11.11,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显著。5例患者1年内出现再发椎体压缩骨折。1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漏。结论PVP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必须注意脂肪栓塞并发症,一次手术至多完成3节椎体。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疼痛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相关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148个单椎体接受PVP治疗的椎体转移癌病例。根据病变椎体治疗前的CT表现,将其分为溶骨性(A组)、成骨性(B组)和混合性(C组)椎体转移癌3组。记录各组椎体术中所用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A组86例,B组15例,C组47例患者接受了PVP治疗。A、B、C 3组有效止痛率分别为81.4%(70/86)、80.0%(12/15)和80.9%(38/47),χ2 = 0.019,P = 0.991、P > 0.05。3组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时间分别为(8.5 ± 1.9)min、(14.4 ± 2.5)min和(8.3 ± 1.7)min,经方差分析F = 63.073、P = 0.000;个椎体骨水泥用量分别为(3.36 ± 0.96)ml、(2.60 ± 0.89)ml和(3.23 ± 0.94)ml,F = 4.126,P = 0.018、P < 0.05;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7.9%(24/86)、20.0%(3/15)、25.5%(12/47),χ2 = 0.435,P = 0.804、P > 0.05。结论 PVP治疗不同类型椎体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但其在成骨性病变的治疗中操作技术相对复杂,需注意穿刺技巧并控制骨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