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硕菲  张岚 《工业加热》2017,(6):481-485
【摘要】 重症下肢缺血(CLI)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度期表现,膝下动脉闭塞是导致CLI重要原因,保肢、提高生活质量是CLI治疗目标。随着技术和器械发展,腔内治疗成为膝下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膝下动脉独特的解剖特点、治疗难度大、再狭窄发生率高,一系列争议性问题产生:首选腔内治疗还是传统旁路手术,膝下动脉治疗靶血管如何选择,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入路如何选择,腔内治疗术式如何优化等。本文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治疗经验,就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上述热点问题的实践与思考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
张岚  邢威  朱海云 《工业加热》2018,(6):504-509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触发非对比增强血管造影(TRANCE)技术在3.0T非对比增强(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8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DSA检查前接受NCE- MRA检查。2名MRI医师根据4分法,分别对NCE- MR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根据4级分级标准评价下肢动脉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分析计算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狭窄程度≥2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2名MRI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及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各节段显著狭窄一致性。结果 2名MRI医师对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NCE- MRA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93、0.89、0.82(P均<0.05)。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病变符合DSA金标准比例为95.15%(255/268),高估率、低估率分别为3.73%、1.12%。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0.3%、91.6%、85.5%、93.7%,其中主髂动脉段分别为95.8%、94.2%、96.8%、93.2%、98.4%,股腘动脉段分别为93.2%、93.7%、94.7%、91.8%、96.3%,膝下动脉段分别为92.4%、85.6%、88.3%、78.6%、86.6%。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一致性K值为0.85,其中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分别为0.90、0.87、0.73。结论 NCE- MRA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完善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8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38例患者患肢的皮肤温度均明显升高,静息痛全部消失,间歇性跛行消失,溃疡和坏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伤口出血1例,伤口瘀斑5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中优质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卧位的护理,肢体血运和伤口出血观察和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对提高下肢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其中17例为研究组,接受宝石CT能谱模式扫描检查;另17例为对照组,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通过计算获得研究组扫描图像中最佳单能量图,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中髂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动脉中段平面CT 值及背景噪声(BN)值,计算出相应对比噪声比(CNR),以此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同时2 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作5分制主观评分。结果 客观评价显示,研究组最佳单能量图能量水平集中在58~67 KeV,图像中髂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动脉CT值及CN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CT值分别提高17.6%、12.2%、12.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1.636、1.119、2.907, P<0.01);CNR分别提高44.3%、40.8%、59.5%、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9、4.686、4.294、5.213, P<0.01)。主观评价显示,研究组、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在医师1分别为82分、69分,医师2分别为81分、68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一致性较好(K=0.85)。结论 下肢动脉CTA检查中,宝石能谱CT最佳单能量图显示狭窄段血管、远端小血管及去除硬化伪影能力较64排螺旋CT有明显提高,对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前和术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成像中个体化降低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下肢CTA检查患者75例,按扫描方式及对比剂用量随机分为传统CT常规剂量组、能谱CT常规剂量组及能谱CT低剂量组。传统CT组、能谱常规剂量组对比剂用量为2 ml/kg,注射速率为3.5 ml/s,扫描方式、重建方法前者采用120 kVp、滤波反投影(FBP)技术,后者采用能谱模式、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能谱低剂量组对比剂用量、注射速率均降低20%,采用能谱模式、50%ASiR技术。检测3组图像靶血管CT值,并记录对比噪声比(CNR)、背景噪声(BN)、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摄碘量及注射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Bonferroni法进行差异性检验。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对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60例患者,每组20例。能谱常规剂量组图像有着最佳CT值、CNR、BN(P<0.01),但BN与能谱低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低剂量组CT值、CNR除胫前动脉(P=0.162,P=0.376)外,均高于传统CT组(P<0.05)。两能谱组ED均显著低于传统CT组(P<0.01),但两能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低剂量组摄碘量、注射速率均显著低于能谱常规剂量组、传统CT组(P<0.01)。医师1、2对3组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82分、95分、90分和80分、96分、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954,P<0.01;H=17.726,P<0.01),能谱常规剂量组有最佳图像质量,能谱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优于传统CT组(P<0.05)。结论 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与传统螺旋CT相比,可提供更好的CNR及图像质量,在保证下肢动脉成像临床诊断的基础上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个性化减少对比剂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2007年至2011年收治4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30条下肢),行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试验组20例(25条下肢),行泡沫硬化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方法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住院期间分别有14条(46.7%)和13条(52%)患肢下肢曲张静脉消失,16条(53.3%)和12条(48%)患肢下肢曲张静脉明显减少。术后6个月时,血管超声和(或)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有25条(83.3%)和19条(76%)患肢大隐静脉主干闭塞,5条(16.7%)和6条(24%)患肢大隐静脉管腔变窄;28条(93.3%)和24条(96%)下肢酸胀感消失,2例和1例患者下肢酸胀感无明显改善,30条(100%)和25条(100%)患侧下肢皮肤瘙痒感均有改善或消失。试验组患者均无明显硬化治疗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两种方法治疗大隐静脉主干曲张病变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消融比较,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好、经济、恢复快的优点,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及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洪  王学虎  李凤贺  赵渝 《工业加热》2019,(11):1032-1035
【摘要】 目的 评价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慢性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CDT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189例下肢ASO慢性缺血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溶栓有效率、并发症等。 结果 18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CDT治疗,溶栓有效率为88.4%(167/189)。动脉闭塞病变平均长度由术前(173±24) mm 缩短为术后(81±16) mm(P<0.01)。153例患者病变血管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分型较术前改善。CDT后进一步完成血管成形术,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1±0.12显著升高至术后0.82±0.21(P<0.01)。CDT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6%(54/189),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下肢ASO慢性缺血患者CDT辅助治疗可提高血管成形术效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并评估顺行穿刺腔内治疗在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9例,随访3个月至2年。对术前及术后的Fontaine分期,踝肱指数(ABI)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1.4% (48/59),Fontaine Ⅱ期组 27 例,成功率为92.6%(25/27),其中20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缓解率为80.0%(20/25);Ⅲ期组为83.3%(15/18)和86.7%(13/15)及Ⅳ期组57.1%(8/14),其中4例(4/8)症状改善。Ⅱ期技术成功率明显高于Ⅲ期及Ⅳ期组(P < 0.03);Ⅱ期及Ⅲ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高于Ⅳ期组,(P < 0.05)。ABI由术前的0.36 ± 0.15提升至术后的0.79 ± 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技术成功患者的随访率为85.4%(41/48),术后第3、6、12和24个月分别有2例、3例、6例和4例复发;期间行截肢(足)手术4例,截肢率6.8% (4/59)。截肢平面在膝关节以上1例,膝下平面截肢1例,2例行跖骨截除。结论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近期及中期疗效较满意,远期疗效的评估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摘要】 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 Ⅱ)会议指南将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病变分为4型,建议对TASC-A型病变行腔内介入治疗,对B、C型病变参考多种因素行个体化治疗,对D型病变选择外科手术治疗。近年随着影像学及材料学研究进展、介入操作者技能提升,临床上对相对复杂的TASC-D型主髂动脉、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创伤相对小的介入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TAS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DSA技术和荧光透视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标准模式剂量采集组(A组,n=43)及低剂量模式采集组(B组,n=43),由科室同一医师完成PTCD手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指标对比分析并进行t检验。2名放射科影像医师采取盲法对所有图像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TCD手术,应用t检验方法,平均曝光时间[(251±16) s、(249±20) s]、图像质量评分[(3.60±0.5) s、(3.56±0.5) s],标准体重BMI[(2.81±0.25) kg/m2、(2.85±0.25) kg/m2]数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累积剂量[(87.1±6.1) mGy、(54.4±7.7) mGy]、辐射剂量面积乘积[(2 935.2±353) μGy?cm2、(1 566.3±200) μGy?cm2]方面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低剂量DSA采集技术在PTCD手术患者有效可行,并且可以显著减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融媒体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融媒体结合口头教育从入院到出院后持续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口头教育方法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理指标达标率(血压、血糖、血脂、踝肱指数ABI)、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生理指标达标率、健康教育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融媒体能够提高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临床特征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11例有或无HD治疗的下肢ASO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PTA术。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24年,有HD治疗组无截肢生存较差于无HD治疗组(P<0.000 1),术后一期通畅率明显低于无HD治疗组(P=0.000 4)。两组间无截肢生存率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有HD治疗组独立影响因素为糖尿病,无HD治疗组独立影响因素为Fontaine分期及高脂血症。有HD治疗组中术后感染死亡率(10/18,55.5%)高于无HD治疗组(6/26,22.2%)(P<0.05)。结论 PTA术治疗HD并发下肢ASO患者预后较差于非HD并发ASO患者,糖尿病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 2014 年10月介入治疗的137例下肢ASO患者(184条患肢)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8个月,分期观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及影响复发的因素。结果 介入技术成功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病变分别为97.4%、92.5%、88.6%,在TASCⅡA型、B型、C型、D型病变分别为97.4%、96.1%、89.7%、87.0%。术后随访发现膝下动脉病变血管通畅率较髂动脉及股腘动脉病变降低(P<0.05),TASCⅡC、D型病变再狭窄率高于A、B型病变(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糖尿病、吸烟、高血脂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ASO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率与病变血管解剖位置及分型相关,有效控制血糖、戒烟、降脂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观察并护理2006年7月-2009年6月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380例,其中发生并发症41例。结果术中5例治疗血管破裂或出现动脉夹层、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2例血压升高;术后3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不同组织或器官出血、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假性动脉瘤、4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压疮发生。结论详尽了解既往史、细心观察病情,严密监护,充分进行物品准备,认真交接班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马旭  李跃华  王建波 《工业加热》2015,(11):1011-10185
【摘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下肢感染、溃疡,深部组织破坏,骨髓炎,下肢坏疽,甚至导致死亡。治疗关键在于实施病变处血管再通。介入技术以其更低的术中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能进行多处病变操作以及可重复治疗等优势,已经成为目前一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ASO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6岁。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肢静息痛,其中10例(47.6%)伴有不同程度足部溃疡和坏疽。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患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SA检查。PTA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于术前和术后 1、3、6、12个月分别检测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并作CTA 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9例患者共38条病变肢体,54支血管为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分别为胫前动脉25支(46.3%)、胫后动脉18支(33.3%)、腓动脉9支(16.7%)、腘动脉2支(3.7%);肢体PTA技术成功率为89.6%,单血管PTA技术成功率为85.2%。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3、6、12个月患者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肢体血管再狭窄率为39.5%(15/38),肢体血管通畅率为55.3%(21/38),肢体保全率为81.6%(31/38)。结论 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远期再狭窄率虽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保全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接受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19例(95%),症状消失,静息痛症状缓解;失败1例(伴发腹主动脉瘤、静息痛),瘤腔内大量血栓多次脱落至远端动脉,足部动脉完全闭塞,且取栓后效果不佳,终因剧烈疼痛予膝下截肢。1例前半足截肢患者于术后第7日左下肢动脉形成血栓,经溶栓后症状有所缓解。术后踝-肱指数(ABI)与术前比较,7例(36.8%)提升<0.3,8例(42.2%)提升0.3~0.5,4例(21.0%)提升>0.5。18例患者平均随访4(1~8)个月,症状均缓解,未再次干预;1例足趾溃疡患者溃疡愈合。结论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所致缺血安全、有效,但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