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胆胰术后出血的对策、方法选择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4例胆胰术后出血,分别采用明胶海绵条、钢圈、PVA颗粒进行栓塞或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治疗.结果 14例中发现16处病灶,进行了16次治疗.其中3次钢圈栓塞,6次PVA栓塞,2次明胶海绵栓塞,1次PVA+明胶海绵栓塞,4次血管加压素灌注.15次止血成功,1次因吻合口断裂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无效,止血成功率93.8%.结论胆胰术后出血的介入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靶血管正确的选择栓塞或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的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DSA诊断的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21例,8例采用明胶海绵栓塞,13例采用血管加压素灌注.结果出血原因为肠血管发育不良14例,结肠憩室2例,原因不明5例.全部病例获得止血.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74个月,4例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复发.结论 DSA对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的诊断很有价值.介入方法对其治疗安全有效,部分病例可获得根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SA诊断及介入治疗在外科术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2008年1月经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的14例外科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其中胃大部切除术后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例,削宫产术后2例,肾结石取石术后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1例,内痔术后1例.结果 共发现17处动脉出血,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2例,胃左动脉出血4例,膈动脉出血1例,胃短动脉出血1例,肠系膜上动脉出血2例,肾动脉出血4例,子宫动脉出血2例,阴部内动脉的肛动脉出血1例.全部病例经DSA明确诊断,其中13例进行栓塞治疗,均一次性栓塞止血成功,1例超选插管失败而再次外科手术止血,止血有效率达92.3%.所有病例均无器官坏死、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在外科术后出血的诊断及介入治疗上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动脉造影表现,探讨经动脉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价值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相应的动脉造影表现;分析对于不同类型血管栓塞剂的选择及其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52例患者中DSA造影阳性者占63.5%(33/52),18例表现为直接阳性征象,11例表现为间接阳性征象,4例表现兼有直接和间接阳性征象。33例造影阳性患者中24例行经动脉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1.7%(22/24),临床成功率为62.5%(15/24),复发率为37.5%(9/24)。结论 经动脉造影及栓塞能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并有效控制出血,是急性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有效诊疗手段;出血的病因、造影表现和出血动脉多样,其诊断率、栓塞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进行低温灌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35例拟行腹腔镜肾脏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肿瘤位于左肾22例,右肾13例,肿瘤长径2.3~7.0 cm,平均(4.1±1.2) cm。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术中经球囊导管灌注4℃低温液体,记录切除术中肾脏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第1、3、7天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估值(eGFR),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肾动脉球囊导管均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100%。1例患者行切除术前球囊导管滑脱,2例术中发现阻断不全另使用动脉钳阻断,另32例成功行单纯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肾冷缺血时间平均45(20~125) min;介入手术时间平均28(20~40) min;外科手术时间平均147(95~23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80(50~1 000) ml;术前,术后第1、3、7天Ccr分别为(96.5±15.1)、(75.2±10.5)、(54.3±13.8)、(91.8±14.1) ml/min,eGFR分别为(99.5±15.3)、(70.3±12.5)、(65.5±11.7)、(96.8±12.3) ml?min-1?1.73 m-2。经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第7天Ccr和eGFR值分别同术后第1、3天值相比较,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同术后第7天比较,两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安全、可行,有利于延长肾缺血时间、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功能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意义。 方法 收集15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病因不明确。所有患者均作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5 F Yashiro导管或RLG导管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作造影,对疑有病变部位用3 F微导管作超选择造影,同时作3D-DSA和XperCT扫描。诊断后即行外科切除术。 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结合3D-DSA、XperCT检查。8例诊断为血管畸形(小肠6例,结肠2例),6例诊断为肿瘤性病变(小肠肿瘤5例,结肠肿瘤1例),1例定位于小肠出血(原因不明)。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后病理学诊断显示血管畸形8例(53.3%),小肠间质瘤4例(26.7%),小肠腺癌1例(6.7%),结肠癌1例(6.7%),小肠憩室1例(6.7%)。 结论 传统DSA造影结合3D-DSA、XperCT用于定性、定位诊断下消化道大出血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索一条应用于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后贫血患者延续护理的有效途径。方法 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采用电话随访、微信平台、腾讯QQ和手机短信等信息传递方式,对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后贫血的患者实施系统的规范性延续护理,比较干预前、中、后患者乏力程度和血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延续护理模式后,患者贫血状况得到改善,表现为乏力程度(χ2=45.06,P=0.000)逐渐降低,且重度以上贫血患者逐渐减少;干预1个月后患者红细胞(RBC)(t=-3.12,P=0.004)和血红蛋白(HGB)含量(t=-2.08,P=0.047)显著升高;而干预6个月后只有RBC计数表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t=3.62,P=0.042)。结论 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延续护理模式适用于消化道出血且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张岚  邢威  朱海云 《工业加热》2018,(6):504-509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触发非对比增强血管造影(TRANCE)技术在3.0T非对比增强(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38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狭窄病变患者DSA检查前接受NCE- MRA检查。2名MRI医师根据4分法,分别对NCE- MR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根据4级分级标准评价下肢动脉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分析计算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狭窄程度≥2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分析2名MRI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及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各节段显著狭窄一致性。结果 2名MRI医师对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NCE- MRA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93、0.89、0.82(P均<0.05)。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病变符合DSA金标准比例为95.15%(255/268),高估率、低估率分别为3.73%、1.12%。NCE-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0.3%、91.6%、85.5%、93.7%,其中主髂动脉段分别为95.8%、94.2%、96.8%、93.2%、98.4%,股腘动脉段分别为93.2%、93.7%、94.7%、91.8%、96.3%,膝下动脉段分别为92.4%、85.6%、88.3%、78.6%、86.6%。NCE- MRA与DS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狭窄一致性K值为0.85,其中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膝下动脉段分别为0.90、0.87、0.73。结论 NCE- MRA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度,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DSA技术和荧光透视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标准模式剂量采集组(A组,n=43)及低剂量模式采集组(B组,n=43),由科室同一医师完成PTCD手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指标对比分析并进行t检验。2名放射科影像医师采取盲法对所有图像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TCD手术,应用t检验方法,平均曝光时间[(251±16) s、(249±20) s]、图像质量评分[(3.60±0.5) s、(3.56±0.5) s],标准体重BMI[(2.81±0.25) kg/m2、(2.85±0.25) kg/m2]数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累积剂量[(87.1±6.1) mGy、(54.4±7.7) mGy]、辐射剂量面积乘积[(2 935.2±353) μGy?cm2、(1 566.3±200) μGy?cm2]方面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低剂量DSA采集技术在PTCD手术患者有效可行,并且可以显著减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对75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测量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及狭窄率,将其中同意行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39条患肢)纳入介入治疗组,治疗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对下肢动脉严重狭窄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将拒绝行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60条患肢)纳入保守治疗组,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6 ~ 36个月,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情况。对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有效率为90.0%,1年内发生再狭窄而导致截肢率为10.0%;保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62.2%,截肢率为3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治疗组3年开通率为57.7%,截肢率为23.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其中肿瘤性病变12例,血管源性病变20例.32例行DSA检查,2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其中13例同时行DSA,CTA和钡剂检查.共对10例血管源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消化道出血病变在DSA检查中均清晰显示.DSA检查特别适用于肠道血管异常病变,结合CTA有利于提高肠道黏膜下病变诊断.10例介入栓塞止血均100%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超选择性DSA检查和CTA在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患者,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动脉性出血造影明确诊断后对靶血管用PVA颗粒、明胶海绵或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门脉高压性出血根据患者情况分别行TIPS分流术,经皮肝穿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和(或)部分脾栓塞术。结果介入治疗急性大出血的有效率为84%(21/25),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有2例复发(2/25)。结论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高效、简便、损伤小的治疗方法,对急性大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介绍与文献报道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方法将扩张血管、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缺血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注入药物前,大腿根部用加压止血带捆绑并加压.45 d后重复治疗.治疗后第15天,患肢静滴尿激酶10万U/d,共10 d.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改善占100%,X线、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DSA显示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细小动脉增多,显影时间缩短.4级骨质改善轻微或不明显.结论介入插管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腹部和盆腔动脉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腹部和盆腔动脉出血患者67例,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出血11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出血15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出血6例,肾动脉分支出血12例和髂内动脉分支出血23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股动脉插管,先行靶动脉血管造影明确出血动脉,选用明胶海绵条或颗粒、弹簧圈或微弹簧圈、PVA颗粒或海藻酸钠颗粒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定期追踪随访。结果 67例中1次性栓塞成功65例,2次栓塞成功1例,1例栓塞后仍有少量出血转行手术治疗。67例止血总成功率98.5%。67例止血中有50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及复发。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腹部和盆腔动脉大出血,具有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等优点,对靶血管精确的超选择栓塞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门静脉造影术在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报道3例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病例,分析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 3例门静脉并发症均经直接或间接门静脉造影证实,2例门静脉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治疗后狭窄程度减轻.结论门静脉血管造影在肝移植后门静脉并发症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经皮血管成形术对治疗门静脉狭窄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的急诊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对123例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急诊血管造影,初次造影未发现出血灶的病例,灌注扩血管药物后复查。根据造影检查前临床是否有出血表现,将其分为甲、乙两组作对比分析。术中按不同出血原因和部位再采用动脉栓塞或(和)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结果出血活动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90.8%,出血静止期病例出血检出阳性率为47.2%;动脉栓塞治疗即时止血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缩血管药物灌注治疗即时止血率为82.7%。结论消化道出血在出血活动期行急诊血管造影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胰腺疾病外科术后大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3例外科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应用单纯血管内栓塞术11例,联合内支架置入术1例,联合肠系膜上动脉局部灌注1例。栓塞材料用微型弹簧圈7例,普通弹簧圈2例,同时用聚乙烯醇微球6例,同时用明胶海绵4例。结果栓塞前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单纯假性动脉瘤形成6例,合并对比剂外溢3例,单纯对比剂外溢3例,血管造影阴性1例。介入治疗止血成功率92.3%(12/13)。13例中1例再通栓塞后次日因应激性溃疡大出血死亡。再出血率16.7%(2/12)。12例介入治疗成功者,术后经输血、补液等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引流管及胃管引流液血性液体消失。随访中,原有合并胰瘘、腹腔脓肿者2例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其余10例随访2周~24个月,未再出现大出血。4例行肝固有动脉栓塞者出现ALT一过性升高,其他患者未出现肠坏死、胰腺坏死、脾脓肿等表现。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胰腺疾病外科术后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坤林  刘玉金 《工业加热》2019,(10):1005-1008
【摘要】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根治率低。进展期肺癌术后也容易复发和转移。占肺癌85%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静脉化疗和放疗不敏感,且不良反应使患者拒绝接受或难以耐受。介入治疗已成为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NSCLC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术后恢复快、节省治疗费用等优点。该文对肺癌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现状作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