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无鞘7 F普通导引导管和常规6 F鞘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的16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无鞘组(n=80)和有鞘组(n=80),比较两种方法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止血成功、桡动脉痉挛、桡动脉术后血管直径、远端肿胀消退时间、前臂疼痛或不适、前臂血肿、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皮肤缺血坏死等。结果 无鞘组、有鞘组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分别为9例、2例,前臂疼痛或不适分别为7例、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前臂血肿、止血成功、桡动脉术后直径、桡动脉闭塞及皮肤缺血坏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6 F鞘导引导管相比,桡动脉无鞘7 F普通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的患者围术期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 13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24、48、72 h舒适度,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术后24、48、72 h干预组舒适量表(GC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组腰痛、尿潴留、低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循证护理有效提高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技能和针对性,减少腰痛、尿潴留和低血压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长导丝交换技术在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接受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患者257例临床资料,将其中186例Ⅱ型、Ⅲ型主动脉弓患者依据Simmons- 2导管成襻技术不同分为试验组(n=90)和常规组(n=96)。观察两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Simmons- 2导管成襻成功率、弓上动脉插管成功率、造影时间、曝光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均获成功。试验组和常规组Simmons- 2导管成襻成功率分别为97.8%和72.9%,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7.8%、97.8%、97.8%和72.9%、72.9%、72.9%,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右锁骨下动脉、右椎动脉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时间分别为(22.5±9.4) min、(28.3±8.3) min,X线辐射时间分别为(8.9±4.5) min、(12.6±6.5) min,试验组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17,P=0.035);并发症发生率分为别为4.4%、5.2%(P>0.05),两组均未出现颅内动脉栓塞事件、穿刺出血、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长导丝交换技术可提高Simmons- 2导管成襻、主动脉弓上动脉插管成功率,缩短造影时间及X线辐射时间,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可作为Ⅱ型、Ⅲ型主动脉弓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常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17年6月至11月收治的11例先天性VSD患者(嵴内型3例、膜周部8例,3例伴发膜部瘤),均接受经桡动脉入路VSD封堵术。患者平均年龄(37.82±12.44)岁,平均体重(62.79±14.95) kg,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显示平均VSD直径(5.87±1.91) mm。术中通过TTE和左心室造影评价封堵效果。术后24 h,1、3、6个月随访患者心电图、TTE。结果 10例患者成功完成封堵,1例因导丝无法通过缺损而转入外科手术。植入封堵器平均直径(7.50±3.60) mm,平均手术时间(47.20±5.45) min,平均透视时间(13.00±3.65) min,术后平均卧床时间(99.00±11.97) min。2例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10例患者平均随访(3.50±1.90)个月,均未发生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返流和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VSD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策略。方法 入选2010年2月—2013年2月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分为常规护理组49例和循证护理组49例,给予不同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循证护理措施实施前,两组患者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后,循证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 < 0.05)。循证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循证护理理论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并发症预防有积极意义,能够对护理工作进行积极指导,同时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6.
7.
肖云彬  陈智  黄希勇  王祥  杨舟 《工业加热》2014,(10):853-856
【摘要】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在小儿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8例患儿,年龄(4.1 ± 3.8)岁,右冠状动脉起源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3例,分流入右心房、右心室各4例。所有患儿均成功进行封堵治疗,术后随访(2.2 ± 1.2)年,无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PDA封堵器应用于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患者对经该途径手术的接受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08例患者共762例次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其中肝癌化疗栓塞术610例次、消化道血管造影(+栓塞)术31例次、骨肿瘤术前栓塞术70例次、膀胱癌化疗栓塞术15例次、妇科肿瘤化疗栓塞术31例次、肾动脉成形术5例次。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导管进入靶血管并完成后续操作的手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及患者接受度进行分析。结果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7.38%(742/762)。经桡动脉途径的手术成功率为98.11%(728/742)。3例次插管过程中出现桡动脉痉挛,9例次术后出现皮下小范围血肿或淤血,9例次术后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1例次出现前臂疼痛。97例曾行经股动脉操作的患者中,95例更倾向再次手术时行经桡动脉途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接受度高。
  相似文献   

10.
郑望  魏易洪  邓兵  周端  李广浩 《工业加热》2013,(12):986-98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3年4月,选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293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冠脉造影特征,均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39例中,59例(20.1%)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3.093,P = 0.034)、高脂血症(OR = 2.897,P = 0.023)、吸烟史(OR = 3.894,P = 0.009)、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 = 5.393,P < 0.001)、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 = 3.590,P = 0.005)是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高脂血症、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术中前臂疼痛是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强  郭子义  李彬  王志伟  李晓光 《工业加热》2015,(12):1090-1094
【摘要】 目的 评价经隐动脉入路置管行兔肝肾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经股动脉入路比较,探讨其替代股动脉入路的可行性。方法 VX2肝肾肿瘤荷瘤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经股动脉置管组(n=8)和经隐动脉置管组(n=16)。观察隐动脉体表分布及变异。分离动脉,22 G套管针穿刺血管,置入0.018英寸微导丝及5 F微穿鞘管,连接Y阀完成鞘管置入。DSA测量隐动脉、股动脉及髂动脉直径。比较两组游离血管耗时、留置鞘管耗时、鞘管置入深度、置管成功率以及切口感染率、跛行发生率。结果 91.67%(22/24)兔体表可明显观察到隐动脉。两组均成功置入鞘管。隐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游离血管耗时、鞘管置入深度、切口感染率、术后7 d和14 d跛行发生率分别为(367.30±37.30) s对(978.20±156.30) s、(20.20±2.60) mm 对(58.60±9.50) mm、0%对37.50%、6.25 %对62.50%、0%对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鞘管耗时、术后1 d跛行发生率分别为(42.80±9.90) s对(43.60±7.0) s、70%对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动脉、股浅动脉、股总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直径分别为(1.29±0.12) mm、(1.91±0.27) mm、(2.18±0.15) mm、(2.22±0.13) mm、(2.39±0.15) mm。结论 兔隐动脉位置表浅,变异率低,管径可置入5 F微穿鞘管;经其置管便捷省时、创伤小、并发症低,可取代股动脉作为兔肝肾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穿刺口并发症及溶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桡动脉穿刺口血肿1例,渗血3例,牙龈出血1例,疼痛3例,穿刺术后未出现尿潴留、感染,渗血、血肿、疼痛等并发症少。结论加强桡动脉穿刺口及保留鞘管的护理和及时病情观察可减少患者穿刺并发症,丰富的临床知识、细致的病情观察能预防及减少溶栓并发症,短期内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王铭义  王峰 《工业加热》2011,(11):915-919
【摘要】   对于目前临床常用的脑灌注成像检查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脑灌注成像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术术前筛选、术后评估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支架影像增强显影(SBS)技术在指导冠状动脉开口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武警部队总医院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连续55例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8个开口病变植入支架前后作SBS检查和血管内超声(IVUS)验证。根据支架完全膨胀和精确定位相关标准评价SBS检查和IVUS验证结果。结果 对比IVUS验证结果,SBS技术精确指导PCI手术中48个(48/58,82.8%)病变的支架定位,同时检测到8个(8/58,13.8%)病变为支架膨胀不全。SBS技术预测支架膨胀不全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80%。SBS检测到的支架管腔最小面积(MSA)与IVUS验证的MSA呈明显正相关(r=0.95,P<0.001)。结论 SBS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能精确提供植入支架定位及支架完全膨胀信息的方法,可常规应用于PCI术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尤其适用于那些无法开展IVUS检查的临床中心。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上肢动脉穿刺途径行腹腔、盆腔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51例腹腔、盆腔肿瘤及血管病变患者,采用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穿刺途径行介入治疗,术中完成腹腔、盆腔肿瘤及血管病变的治疗。结果 244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诊治,手术成功率97.21%(244/251),并发症发生率15.94%,193例患者保留导管行动脉持续药物灌注,保留时间1 ~ 5 d, 平均(2 ± 1)d。结论 经上肢动脉穿刺途径行腹腔、盆腔疾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痛苦小、成功率高、值得推广的人性化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索一条应用于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后贫血患者延续护理的有效途径。方法 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采用电话随访、微信平台、腾讯QQ和手机短信等信息传递方式,对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后贫血的患者实施系统的规范性延续护理,比较干预前、中、后患者乏力程度和血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延续护理模式后,患者贫血状况得到改善,表现为乏力程度(χ2=45.06,P=0.000)逐渐降低,且重度以上贫血患者逐渐减少;干预1个月后患者红细胞(RBC)(t=-3.12,P=0.004)和血红蛋白(HGB)含量(t=-2.08,P=0.047)显著升高;而干预6个月后只有RBC计数表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t=3.62,P=0.042)。结论 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延续护理模式适用于消化道出血且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对冠心病的冠脉病变特点研究及在冠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例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应用IVUS观察靶血管的斑块特点(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以及偏心程度,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后测量血管的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观察支架的位置,测量支架的对称指数、支架的贴壁程度及支架展开满意度.结果 28例冠心病患者共置入36枚支架,在支架置人后,最小血管腔径及腔面积均较置入前增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置入后IVUS检查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能完全覆盖病变,两端无夹层,30例支架扩张满意,3例未充分扩张,3例贴壁欠佳,占支架置入的16.7%,在更换大一号低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或用原球囊更高压力扩张(18~22 atm)后复查IVUS达到满意标准.结论 IVUS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斑块特点、偏心程度、血管腔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前可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情况,支架扩张是否充分,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较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