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颖南 《河北水利》2010,(10):17-17
<正>大禹是中华民族成功治水的典范,在他及后世治理、开发、利用、管理水和感悟水、欣赏水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水利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地域特性。1.大禹治水精神的内涵大禹"导三川、疏九河、会一泽、开二水"导洪入海,功成名就于水利,其治水精神,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文华。大禹治水精神主要包括:一是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民本精神,二是  相似文献   

2.
大禹渡——一个古老诱人的名字。它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芮城县,坐落在距县城12公里的黄河岸边。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由大禹渡电灌站王副书记指引,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那正是初夏时节,在黄河喧嚣的臂弯里,大禹渡静静地躺着,幽静而又怡人。岸边高高的土塬上,一棵古老但很茂盛的大柏树,傲然挺立,撩拨着人们的思古幽情。相传公元前两千一百年间,大禹治水曾在此乘舟东渡,凿开三门,整治黄河水道。大禹渡之名便由  相似文献   

3.
<正>禹,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姓姒(音sì),名文命。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说生于崇(通"嵩",即嵩山,今河南洛阳一带);亦有说生于四川北川县,该县禹里羌族乡有"大禹故里"之称。除此之外,尚有其他说法。禹亡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附近)。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之命治理洪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奠基人。禹生活在大约4000年前的尧舜时  相似文献   

4.
正会稽山麓的大禹陵,从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祭禹算起,至少有2 000多年的历史。治水先祖大禹所终之地何以在远离华夏部族发祥地的中原?大禹治水是古史时代的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传说往往夹杂彼时或其后历史事件的累积,以及追记者的历史解读。大禹陵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历史印迹,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山西水利》2012,(8):52-52
黄河由远古时代至北宋时期多次改道迁徙,大多与海河流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下游河道西起太行山南麓地区,东北至今天津一带入海,基本上是向北偏东方向。据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决口改道,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此次改道,大致经河南滑县、浚县、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  相似文献   

6.
栗毓美(清),山西浑源县人,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起,一直在河南为官,任职三十会年间,他廉洁勤政有口皆碑,特别是他治理河务的功绩,在中原大地流传至今。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栗毓美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黄河务。道光年间河政异常腐败,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黄河决口,黄金万两”,决口成为河官们发财的好机会。河官们的饮食衣服,车马玩好莫不斗巧建奇,奢侈程度堪与帝王相媲美。栗毓美到任后以身作则带头反对腐败,每遇大的工程都要亲自在场,仔细核算工程费用,杜绝贫污;每遇伏秋大汛都要亲自巡查…  相似文献   

7.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是华夏民族集大成第一人。《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蹈橇,山行即桥,以别九洲。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传,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封于夏(今河南禹州市)赐爵夏伯。夏禹元年,众心归附,拥戴禹即天子位,以封地为国都,国号"夏"。今存有"禹山"、"禹王庙"、"禹王锁蛟井"和"大亨于诸侯"之"钧台"等胜迹。民间传说"开了龙门口,干了吕梁江"的吕梁江发源于禹州市三峰山,东南流入沙颍河系。禹州,位于豫西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是颍水出山之地,颍河穿境而过65km,接纳禹境河流9条,禹境流域面积910km2。禹州因水而兴,因大禹而得名,禹州水利与大禹一脉相承, 4000多年来,大禹精神繁衍不息。  相似文献   

8.
刘满仓 《中国水利》2009,(18):35-36
河南地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山区到平原过渡带。丰水年和枯水年降水量相差3~4倍,极易形成旱涝交替的特殊灾害现象。河南的发展史就是劳动人民抗御旱涝灾害的奋斗史,兴利避害的治水史。从大禹治水到沟通黄淮的鸿沟,从“人间天河”红旗渠到气势磅礴的小浪底工程,从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中原儿女在水的利用中发展,在与旱涝灾害的斗争巾进步,在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中谱写了一连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9.
一、河南水利的特点河南地跨黄河两岸,因河而名,因水而兴,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孕育了华夏文明,而且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又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承载着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深切厚望。河南的水利特点可以用四个独特来概括:一是区位独特。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个大流域的省份。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治水始于大禹。大禹在总结其父鲧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智慧才能,以忘我的精神奔波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孙叔敖传承大禹治水精神,在安徽治理芍陂时精选地址,为民谋利,能排能蓄;徐有贞治水事迹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曹谨的治水兴利,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职责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展观,当代修建的红旗渠,更多的展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魅力。以上五个治水事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潘杰 《江苏水利》2006,(6):46-48
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治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水为魂的水利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发扬、光大,不断演绎着水文化的人文之魂。一、“大禹精神”的产生,树起中华民族治水精神的人文大旗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传承的,且这种内涵和传承是植根于“以水为魂”的水文化理念之中。水利精神可以上溯至大禹治水时期。约公元前的2200年前后,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于是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生动传说,就有了传承至今的“大禹精神”,从实践层面留下了丰富的治水文化。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治理洪…  相似文献   

12.
我国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到底是神化传说,还是历史中确有其事?在"大禹之州"的河南省禹州市北部山丘中,有大型石刻地图、河道图谱、石雕水利"模型"惊现于世,能否让先人治水一"大禹治水"的千古之谜由神化传说回到历史事实中?这是不是远古时代的水利展览馆?是不是祖先人留给后人的无字丰碑?这是不是祖先祭祀天地的大型祭祀场?这会不会  相似文献   

13.
心中的河     
把父亲兜里的故事掏完也只有一个大禹治水的传说听父亲讲,那个传说他还是继承了爷爷的衣钵但他们都没有亲眼目睹过那条河在心意冥冥中我看见大禹又举起了那把开山神斧还有耸立在河两岸荆、涂二山的巍峨  相似文献   

14.
正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智慧水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国节水灌溉行业龙头企业(股票代码:300021)。公司"以大禹治水精神,做大禹节水事业",以"与自然携手,为人类造福"为使命,致力于为世界节约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更多价值。公司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大禹资本、大禹研发、大禹设计、大禹制造、大禹工程、大禹环保、大禹智慧、  相似文献   

15.
<正>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智慧水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国节水灌溉行业龙头企业(股票代码:300021)。公司"以大禹治水精神,做大禹节水事业",以"与自然携手,为人类造福"为使命,致力于为世界节约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更多价值。公司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大禹资本、大禹研发、大禹设计、大禹制造、大禹工程、大禹环保、大禹智慧、大禹农业八大  相似文献   

16.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传说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一场滔天的洪水,获得了成功,并由此创建了夏王朝。之后,“分疏治水”便成为历代尊奉的一种重要治水思想,亦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我们不妨首先回顾一下分疏治水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西水利》2012,(11):37
现代史上黄河的一次人为决口发生于1938年6月6日,决口地点在河南郑县(今郑州)花园口。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在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下,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追击,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企图以水代兵。然而,这一人为改道,却使滔滔黄河倾泻东南,造成河南、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黄河自黎阳(今河南浚县)以下,横贯冀州地区(即今河北省中部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流向东北,经元城(今大名)馆陶、平原、东光、由章武(今黄骅县西南)注入渤海(见附图)。在西汉二百多年间,黄河不断在冀州境内决口为患,泛滥纵横,不可收拾。公元前7年有个名叫平当的管河官员,面对黄河决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历史上,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仅文治武功多所建树,在治理黄河水患上也留下过铭之典籍的史事。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经今河南东北部及河北南部、东部入海,由于河床严重淤积,堤防过于狭窄,河道变化频繁,堤防决溢日见增多。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又在南岸濮阳瓠子冲开大堤,河水汹涌南流直达淮泗,山东巨野、江苏沛县等16个郡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灾情报到京师长安,汉武帝即派大臣汲黯、郑当时二人去主持堵塞决口,结果没有成功。这时丞相田鼢因自己的封地紧靠黄河北岸,河水既已决而南流,其  相似文献   

20.
治水名人     
《山西水利》2022,(3):31-36
<正>大禹DAYU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相传,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