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了试验研究,给出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流程,结合试验段铺筑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了试验分析,验证了配合比试验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许国伟 《石油沥青》2011,25(4):31-34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入较多水分拌和,经过摊铺和碾压,并在自然条件下养生水分散失后,空隙率较大,路用强度不能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标准,一般只应用在路面结构的基层或下面层,再面层加铺热拌沥青混合料。由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铺筑温度高达150~170℃,摊铺与碾压过程中,对乳化沥青再生下面层加热并产生二次压实,势必对其产生影响。通过对乳化沥青再生下面层在热拌混合料铺筑前后性能指标的研究分析,提出在进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室内设计时,需考虑到二次压实影响,改进室内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在四川推广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依托G85渝昆高速公路(内宜路)试验段,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高温性能、劈裂强度、水稳性能、渗水性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对试验路铺筑的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保证压实度的情况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各项性能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弓锐 《石油沥青》2013,27(1):41-44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是路面养护和维修的重要措施.在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稳定度和强度的变化,分析了温度、水、乳化沥青和拌和后放置时间对冷再生混合料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温度和乳化沥青用量有利于强度的形成,水和拌和后放置时间会影响强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由于可以再生循环利用旧料、低碳环保、成本效益高等优势,正逐步地应用在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工程中.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适合市政道路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及路用性能评价指标和标准.首先,基于旋转压实方式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明确其压实标准,试件成型方式和养生方法;提出了原材料的选择标准,分析了作用机理,并明确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组成.其次,为满足工程需求,针对乳化沥青冷再生半柔性材料,通过拌和试验确定最佳含水量,基于浸水马歇尔试验和浸水劈裂试验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对最佳材料用量的混合料进行单点验证试验,最后,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疲劳性能和抗松散性能评价试验方法,并提出了适合作为市政道路下面层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评价指标及标准.  相似文献   

6.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初期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是路面养护和维修的重要措施。由于乳化沥青在冷再生混合料成型初期提供的粘结力较低,使人们担心会发生松散破坏。为此提出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增加初期性能的评价。用肯塔堡飞散试验评价其初期抗松散性,用修正的冻融劈裂试验分析成型过程中水对其初期路用性能的影响。最后对使用哈一同公路维修旧料所设计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初期性能进行检验。发现采用该方法能够区分和评价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初期性能,可以作为这种混合料性能检验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合目前国内外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研究和使用现状,论述分析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要求、施工工艺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对国内道路翻修后保证其快速通车、经济性、舒适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分析,提出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应用于交通繁忙的城市道路时,施工窗口短,无法封闭交通养生,因此需提高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早期性能,以使其可以承受车辆荷载而不出现松散、掉粒、车辙等病害。研究了乳化剂、级配、水泥用量等因素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早期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其在开放交通条件下养生的可行性。试验及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可通过调整乳化沥青配方、适当调细级配、适当增加水泥用量、提高密实度四种方式综合提高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早期性能。当城市道路无法封闭交通养生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用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科之间性能的差异,对冷再生混合料进行了室内混合料设计和性能试验评价。结果显示: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抗变形能力,适合作为路面的主要抗车辙层;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优于泡沫沥青混合料,抗弯拉和抗水损害能力较强。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均可用作沥青路面面层较低层位。  相似文献   

10.
对大庆杏十区三次加密井道路系统工程(标段8)采用传统施工方法与冷再生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施工图预算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基层冷再生旧路料的实际工程造价为1 995 260.00元;结构层采用20 cm水泥稳定碎石+20 cm石灰土旧路料型式的工程造价为2 899 015.00元.前者比后者工程造价节约903 755元,降低成本31%.其主要原因是冷再生旧路料施工直接利用旧路基层、底基层,既减少了挖除和运输旧路废料的费用,也无需花费重新铺基层、底基层的费用,冷再生乳化沥青作中下面层,含铣刨、摊铺及碾压的一系列费用.  相似文献   

11.
范宏建 《石油沥青》2012,26(5):35-37
目前,普遍应用于道路铺设和路面维护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由于其在用于道路铺设时,与石料(骨料)接触后要破乳,而破乳时间不能过快和过慢,因此,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破乳时间控制,已经成为了常温施工和大规模道路养护的一大难题。为此,本研究针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破乳影响因素,通过拌和试验分析了这些影响乳化沥青破乳时间长短的因素,得到了关于影响因素与破乳时间的规律特征,希望能为实际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常温式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基于目前国内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研究现状,采用经验法和马歇尔实验的方法对环氧乳化沥青冷补混合料的施工性能、初始强度、成型强度、水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可以用于配制路面冷补混合料而且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山西喜跃发路桥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用于乳化沥青的一种新型稳定剂,研究了该稳定剂对乳化沥青稳定性能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它对乳化沥青其它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这种稳定剂的乳化沥青稳定性可全面符合交通部有关规范要求,同时又不影响乳化沥青的其它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SBR改性乳化沥青作为高速公路下封层、粘层,是将乳化沥青的应用向前推进了一步。下封层、粘层是沥青路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改性乳化沥青做沥青路面连接层的胶结材料,使沥青面层抵抗自然因素和车辆荷截弥补了普通沥青的先天性不足。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复合性沥青材料针对路面的功能性要求,对沥青的路用性能不断的改善,使沥青更好服务于现代化的交通需求。从应用的角度,较系统介绍了乳化沥青、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的组成、性能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恩施州利智线大修项目乳化沥青冷拌混合料试验路的铺筑和观测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乳化沥青冷拌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施工和易性和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内对脱水后的奥里乳化原油及其与孤岛减压渣油调合油,采用减压蒸馏工艺,制取重交通道路沥青,并全面分析评价了所制取的重交通道路沥青性质。试验证明,脱水奥里乳化原油减压蒸馏制取的沥青除薄膜烘箱试验后质量变化外,其它所有指标均符合重交通道路沥青质量要求,完全符合交通部“八五”攻关建议重交通道路沥青技术要求。脱水奥里乳化原油与孤岛减压渣油调合,在一定的减压蒸馏工艺条件下,制取的沥青不仅符合GB/T15180-94及GB50092-96沥青质量要求,也符合交通部“八五”攻关建议重交通道路沥青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红外光谱测试技术,基于朗伯-比尔定律对SBR改性乳化沥青进行了改性剂含量测定的试验研究。研究认为,现有规范中对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太过宽泛,用常规指标的变化规律来检测SBR乳化沥青中的SBR含量是无效的;红外光谱进行SBR含量检测时,应该针对乳化沥青的残留物进行试验,这样可以避免水的影响;采用SBR的966 cm-1吸收峰与沥青的810 cm-1吸收峰高度的比值作为定量分析中的吸收度参数,可以与SBR掺量建立良好的线性关系曲线。利用此方法检测SBR含量是可行的,其检测结果相对误差在-0.14%~0.02%之间,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改性乳化沥青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了我国改性乳化沥青公路建设方面的应用状况及国外发达国家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发展动态,地我国应用发展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维帅 《石油沥青》2012,26(3):26-33
介绍了高速铁路CRTⅡ型板用乳化沥青和砂浆的制备方法和工艺,选取了合适的基质沥青原料,通过乳化沥青和干粉料的拌和效果和工作性能为评价准则,找到了性能可靠的乳化沥青配方体系。制备的乳化沥青与干粉料相容性较好,所配制的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的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我国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垫层的施工要求,并在多条高铁线路上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