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某纯电动汽车正面碰撞的仿真分析后在座椅下方增加横梁的优化方案,对该纯电动汽车实车进行正面碰撞试验,分析了碰撞过程中驾驶员及乘员头部、颈部、胸部及大腿的受力情况,并对比了碰撞前后车辆的损坏情况。依据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标要求,优化后车辆进行实车正面碰撞后驾驶员及乘员头部受力等评价参数符合法规要求、车辆状况符合法规要求,表明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保护了乘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的安全、节能和环保日益成为当今社会汽车发展的三大问题。特别是安全方面,随着汽车保有量与日俱增,交通事故发生率也在增长。以2005年公安部数据统计,当年全国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超过9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9亿元。而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转向机构是造成驾驶员伤害的主要部件。它是在正面碰撞中造成乘员头部、胸部、颈部伤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能够在车辆碰撞事故发生后预测乘员的伤情,便于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向呼救中心提供更多伤员信息,对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事故案例调查数据库中的267例碰撞事故案例进行了统计,记录了事故样本中乘员伤情等级、碰撞方向、碰撞速度变化量和乘员位置等信息。基于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乘员伤情的显著性因素,研究发现,碰撞方向、碰撞速度变化量、乘员年龄、乘员位置和是否佩戴安全带与乘员伤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最后,建立了乘员伤情与各个显著性影响因素的Probit回归模型,检验了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准确度。结果表明,建立的Probit回归模型在事故后乘员伤情的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可以使用该模型预测乘员伤情,给救援中心提供更多伤情信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大幅度提高,交通事故中汽车碰撞事故频发。汽车在碰撞及危险情况下,乘员约束系统能够显著降低车内乘员的伤害程度。本文综述了乘员约束系统的定义与组成,着重论述了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安全带、安全气囊、座椅等重要部件的结构、种类、保护作用、工作原理以及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于侧面柱碰撞对乘员伤害的严重性,利用LS-DYNA与Hyper Works软件建立了某乘用汽车的侧面柱碰撞仿真模型,通过ES-2RE型假人对该事故形态中乘员的损伤进行了仿真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侧面柱碰撞中人体的头部、颈部、下部肋骨以及腹部受到的伤害较大,而上、中部肋骨以及骨盆的伤害较小。  相似文献   

6.
雷刚  陈松  刘意 《机械设计》2015,(1):78-81
首先运用LS-DYNA对某国产轿车进行了结构耐撞性分析,并在MADYMO中建立了驾驶员侧约束系统模型,仿真分析出驾驶员在碰撞过程中的伤害响应。针对乘员伤害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提高车身前端结构吸能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改进意见,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之后的仿真结果表明,该车的吸能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乘员伤害值也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对某款乘用车进行了FMVSS 208正面角度碰撞不佩戴安全带试验,通过对前排乘员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该种碰撞形态下的各性能指标值特点,颈部、小腿受到的伤害较小,头部、胸部以及膝部会受到较大的伤害。所以,在现实事故中,若是乘用车以一定角度撞向建筑物或车辆,头部、胸部及膝部应是救治或检查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部位。  相似文献   

8.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对乘员安全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普通安全带对乘员胸部的冲击力较大,加大了普通安全带对乘员的伤害。限力型汽车安全带能够有效减小汽车碰撞对乘员胸部伤害,通过研究限力型卷收器的限力杆设计,推导计算过程,结合试验验证,为限力杆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提高安全带的本土化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在制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作用下,集成主动预紧式安全带(Integrated Active Pre-tensioning Seatbelt,IAPS)主动预紧对事故中乘员胸部伤害产生的影响,针对某款车型进行了2次模拟AEB制动功能的滑台试验。试验中,滑台由64 km/h通过模拟AEB制动降至50 km/h后进行正面碰撞。2次试验中,一次用普通安全带,一次用IAPS。研究结果表明:碰撞前,AEB制动导致乘员发生前移及上躯干前倾,而IAPS能够使乘员保持原有姿态。但躯干前倾,安全带碰撞中预紧会对乘员肩部产生向下按压作用,IAPS作用后导致事故中安全带按压作用丧失,碰撞后期乘员胸部前扑幅度加大,胸部刚度下降。在AEB制动下,IAPS作用改变安全带肩带合力作用方向,在当前试验条件下,存在加重乘员胸部伤害风险。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汽车的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该系统能根据反应时间余量来判断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不同的可能性对应不同的危险等级,当危险能避免时则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主动避免,不能避免时提前启动乘员约束保护装置。通过仿真分析软件MADYMO建立了汽车正面碰撞模型,并经试验验证了其正确性。对所设计的安全带预紧装置与座椅坐垫倾角调整装置进行仿真,然后与传统的被动执行机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半主动乘员防护系统可提前实现安全带预紧和座椅坐垫倾角的调整,相比传统的被动防护系统中碰撞后火药预紧与座椅坐垫倾角不变,乘员的头部、髋部伤害略有减小,颈部弯矩峰值、胸部加速度、胸部压缩量分别减小了20.6%、14.6%、15.6%。所设计的半主动约束防护系统能有效减轻乘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汽车座椅坐垫刚度的研究,可以有效改善汽车在碰撞事故中的被动安全性能,在保证乘员约束体系有效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基于乘员伤害评价理论,运用MADYMO软件建立驾驶室模型,并根据某车型设置参数后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伤害值,从而分析正面碰撞中坐垫刚度对人体危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完善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CN)系统对乘员的损伤预测,对后排乘员在正面碰撞下的各部位损伤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实车50km/h下的正面碰撞试验建立正面碰撞下的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其次对模型设置不同的初速度,得到不同速度变化量下的后排乘员头部、胸部、颈部损伤...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侧面碰撞对乘员伤害的严重性,应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开展轿车侧面碰撞研究,通过对车身侧面结构变形、能量响应、加速度响应、乘员逃生空间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不同侧面碰撞形态的碰撞特性,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表明:与车对车侧面碰撞相比,车对障碍物侧面碰撞增大了对乘员造成更严重的损伤的风险,对车身的耐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提高门槛梁、地板横梁强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车辆抗柱撞的车身结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某小型电动汽车在正面100%刚性实车碰撞试验中,乘员头部、颈部、胸部及腿部受到伤害较大的问题进行约束系统关键设计,主要是对约束系统参数进行匹配以及对仪表板吸能部位结构进行改进,达到降低乘员伤害的目的,提升约束系统对乘员的整体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先进车辆事故自动呼救(Advanced 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AACN)系统能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及时对驾驶员的受伤情况进行预测,有助于呼救中心做出早期判断并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救援方案。首先,选取速度变化量、碰撞方向、驾驶员年龄、驾驶员是否系安全带、驾驶员侧安全气囊是否打开、驾驶员性别作为造成驾驶员伤情的影响因素,利用道路事故数据分析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其次对现有数据进行离散分类处理,然后建立驾驶员伤情预测的算法;最后通过事故数据进行仿真并对所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驾驶员伤情预测算法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可应用于AACN系统向呼救中心传递事故信息。  相似文献   

16.
安全气囊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后弹出,使车内乘员与相对松软的气囊袋接触,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从而使车内乘员的伤害程度尽可能降低。通过对驾驶员安全气囊、副驾驶安全气囊、侧面气囊、侧面安全气帘的静态展开测试技术研究,确定驾驶员安全气囊、副驾驶安全气囊、侧面气囊、侧面安全气帘的静态展开测试性能参数,完成气囊部品静态展开测试平台的搭建,提升了气囊部品静态展开测试的准确性,能够为气囊设计以及生产提供准确的气囊静态展开性能参数以及检测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仪表板与头部碰撞模拟分析及其工程优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或紧急制动时,驾驶员及副驾驶乘员头部易造成严重损伤.为了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参考GB-11552和ECE21相关头部碰撞的标准,首先对仪表板的头部碰撞区域、免检区域和测试区域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与试验界定,然后对某具体车型进行了头部碰撞模拟分析,试验测试并提出了优化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自动紧急制动(AEB)加重碰撞前的乘员离位现象,探讨了使用可逆预紧安全带改善该现象的有效性。建立了结合自动紧急制动、可逆预紧、主动人体模型的驾驶员侧乘员约束系统模型,通过志愿者实车实验获取碰撞前乘员多种坐姿的安全带约束参数,设定可逆预紧的关键参数范围。分析了AEB与可逆预紧关键参数对碰撞前乘员运动响应及碰撞中乘员损伤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碰撞强度下,AEB增加了乘员的损伤风险,尤其是胸部损伤。可逆预紧安全带通过改善乘员离位状态,可明显降低乘员在正面碰撞中的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预防车辆追尾碰撞事故的发生,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车辆前向防撞报警系统设计方案。系统利用车载毫米波雷达准确获取自车与前方多个目标之间的车间距离和相对速度信息,车内控制器综合车间距离、相对速度、自车车速、驾驶员反应时间、车辆制动性能及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在自车与前方目标车辆间存在潜在的碰撞危险时,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发出报警信息提醒驾驶员,避免因追尾碰撞而引发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离位乘员正面碰撞试验中采样时长对假人伤害值的影响,本文以驾驶员位置的HIII-5F假人为研究对象,对假人三个主要部位(头、颈、胸)的伤害值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两种采样时长125ms与200ms下假人各主要部位的伤害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时长对假人头部伤害以及胸部伤害指标未产生影响,在不同采样时长中,气囊的展开状态以及假人在不同时刻身体各部位运动趋势的差异,均会对颈部伤害指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