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邴燕萍 《时代建筑》2022,(2):160-163
社区文化空间设计对社区品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把握社区文化空间的复合性、地方性、具有人文关怀和居民主体地位等特征是探索其营造方法的基础。文章梳理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等三版技术导则对社区文化空间的规划导向,指出其中内容多样化、空间复合利用、覆盖城乡、差异引导和关注品质等重要变化。同时,文章结合对上海浦东新区社区文化空间的现状评估及近期项目实践分析,形成面向高品质的浦东新区社区文化空间优化完善的相关思考:一是目标转变,创建随处可及的文化体验;二是设计赋能,主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三是差异引导,因地制宜塑造社区独特魅力;四是机制完善,统筹项目建设和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系统阐述了上海曹杨新村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规划工作思路、规划目标策略以及更新实施路径;介绍了规划采用多样化的公众参与的工作方法,了解并分析居民对社区发展的需求和居民对社区存在的短板和特色优势的评价。规划在补短板的同时强调因地制宜地凸显社区的优势资源,以价值为导向营造社区特色,通过多方协同实现社区高品质更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侯宇红  张学文 《规划师》2007,23(5):9-12
目前,中国城市居住社区空间建设处于复杂的背景环境中,且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居住空间片面、狭隘的理解,形成的一套实践模式也产生羁绊.在此情况下,社区空间营造应以土地使用为基础,以居住与休憩为核心,以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建筑形态及其组合的引导与管理为内容,以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为对象进行各方面规划.  相似文献   

4.
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以来,构建15分钟生活圈已经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方向,目前已经在上海、济南等一、二线城市进行了推广。文章从城市人理论指导下的生活圈概念入手,分析南昌市提出的以邻里中心为抓手的1+5+x生活圈模式,并且以成功实践的南昌市南钢社区为例,分析其在15分钟生活圈模式上的创新与不足,由此为未来15分钟生活圈的深化建设和完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2000年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面对老龄人口数量大,高龄、纯老家庭和独居多的巨大压力,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9073”养老服务模式,继而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上海启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然而却也面临“坚”“难”掣肘,一是老有所养需求强劲与供给空间紧缩的矛盾,二是存量用地和闲置空间盘活与“僵化”规范“围城”的冲突。依托上海丰富的医疗和社区服务资源,文章梳理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社区宜养“破局”的三大策略,即精细化理念下的因地制宜、一区(社区)一策,全要素清单式的强长板、补短板,以及全过程、全周期多元参与下的共建共治和长效共管,同时强调全面评估和制定精准灵活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和规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2021年7月,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暨未来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提出,下阶段未来社区建设应当围绕“场景塑造+社群营造”展开,为未来社区试点建设指明了重要方向。社群营造是一个伴随社区成长的持续过程,工作涉及面广,内容非常丰富,其目的是促进社群融合。大力推进社群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未来社区的功能作用和实现未来社区的可持续运营,为构建未来城市探索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杭州市上城区杨柳郡未来社区社群的营造,论证社群运营在盘活场景空间、数字化落地、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社区基层治理等方面的赋能。  相似文献   

7.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urban construction to inventory development, landscape architects have begun to explore an urban micro-regeneration mode with gradual, small-scale interventions based on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the len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roject elaborated i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veryday landscape,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urban spatial quality in public space, and discusses the ways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s engage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 Taking Dashilanr neighborhood as the testing ground, this project experimented on a public space microregeneration framework and an innova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mode based on pop-up practices. In response to current spatial problems in Dashilanr neighborhood, the project team proposed a regeneration framework of 5 strategies for public space: activity implantation, traffic improvement, greening promotion,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event and industry planning. As a test to the framework, project presentation and feedback, interactive experienc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other functions were integrated into temporary urban space installations in the pop-up spaces. Combin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is project paid atten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propagation effects and discipline boundaries, so as to compile the Dashilanr Micro-Regeneration Handbook, which provides an experimental sample for the inventory planning of Beijing’s old city.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10.
程子诺  屈张 《住区》2022,(4):57-65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居住区成为疫情期间防控的基本单元。如何通过设计提升社区体育设施,构建后疫情背景下的“15分钟体育生活圈”,逐渐成为社区微更新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现行政策导向和国内外相关经验,分析社区体育在交通流线、功能利用、空间布局上的特征,并通过对社区样本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从功能使用、空间形式、经济投入和时空共享四个方面,提出社区体育设施提升与建筑策划研究,促进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人"理论,依据供需匹配原则,构建"遵循理性与物性,平衡自存与共存"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体系。以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22个15分钟生活圈为例,寻求供需双方可达性与满意度共识,从中选取典型的4个优劣生活圈进行对比,从空间属性、规模属性、功能属性、服务管理属性4个维度出发,通过人口密度、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社区体育环境质量、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以及社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程度等空间要素的优化,对人居环境要素进行干预,提升居民的整体满意度和人与其所选人居的匹配程度,制定社区体育设施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公众生活重要位置,其中老旧住区占城市社区一半,老旧住区存在环境差,邻里关系淡漠,公共场所品质低等问题。在集约式发展背景下,社区营造是改善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有效策略。文章以西安市苍松机械厂社区的老旧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社区营造理念下,运用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从老旧住区的优化空间环境、重建邻里关系、后期维护管理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提出社区营造理念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快速老龄化、城市化和"421家庭"结构的形成,城市老年移民人数增加,老年人固有的人际关系难以保持,需重构社交网络以适应新城市环境。社群活动是老年人重构社交网络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其基本支撑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本文定义了"社群活动(SAN)";选取了深圳市海珠社区、莲花北社区、桃源社区3个典型居住社区,通过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出社群活动的3个类型为健身活动、娱乐活动和集会活动,并统计了每类活动包含的具体活动项目;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测记录及访谈等方法,分析总结出深圳老年人社群活动特征,并从目标定位、标准确定、空间选址、空间布局和环境设施5个方面,提出了社区老年户外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莞城中兴路—大西路骑楼历史街区是东莞城市历史空间拓展轴上重要的空间节点,但却面临传统产业衰退、历史风貌削弱、居住环境恶化等现状问题。文章以社区营造理论为基础,从“人、文、产、景”四个方面对其提出空间组织优化策略:(1)人的需求:从城市发展角度重新定位,调整功能布局。(2)文的延续:延续骑楼文化的空间构成,彰显骑楼建筑的特色。(3)产的活化:重组商业业态,打造传统特色产业街区。(4)景的营造:梳理交通,营造人文景观,形成舒适多元的生活空间。通过上述策略使骑楼文化不仅依附于建筑表面,还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中,成为凝聚人气、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5.
陈禹彤 《城市建筑》2023,(5):121-125+139
我国在经历了建设发展的蓬勃期后,不少居住区已老旧不堪,基础设施相当匮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此外,公共空间衍生出不少失落空间,难以倡导社区互动,培养社区意识。相比以往的“大拆大建”,我国城市现已步入存量优化阶段。出于经济、民生、文化的多重角度,城市微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选取青岛市武夷山路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社区营造层面,通过调研分析、设计优化,采用底层公共化重塑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促进人口构成丰富的社区互动,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张昊臣 《建筑学报》2020,(5):101-107
通过对3组位置媒介项目的分析,可以看到:利用现象性制图、注释性制图和策略性制图,位置媒介能够杂合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俯瞰视角与地面视角、技术视角与叙事视角,营造出具有流动、拼接、歧异、含混、新奇、陌生等特征的新场所经验。由位置媒介特别是那些兼具艺术探索性和社会参与性的位置媒介项目所开启的新制图学,对于重审媒介与城市的复杂关系和新媒介艺术的公共价值,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社区营造作为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新模式,强调村民作为主体,增强村民的自建意识,延续村落活力,使得传统村落的发展更加可持续。本文以光明村为实例,结合村落的发展现状,探索了在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期待建筑扮演的角色之一,是能够塑造社区、重塑环境,并以一种可预测的、积极的方式影响人的行为。此外,建筑师自认为拥有的职业技能,就是通过建筑概念和设计来呈现社会的想象和希冀。然而,当今建筑师重塑社会的方式已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而可触。1960年代早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关于空间和社区的理念——"场所营造",行动主义者及公知人物提出"为人的城市"这一标语,城市不再只为汽车和购物中心而建。在20世纪早期的"建筑与社区"概念的理论原则和设计经验,与近期的设计实践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延续性。即将呈现的9个项目,分别聚焦以下几个话题:公共空间与记忆、公共公园与多元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滨水空间。这些项目代表了设计对社区的激活方式。它是一个由试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公共投资所驱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9.
涂婷 《中外建筑》2011,(10):54-55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遭到破坏,城市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也随之丧失。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和概念的基础上,将城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局限于建筑和群落,而是扩大到整个街区风貌和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丁晓莉 《时代建筑》2013,(5):158-161
文章报道了《时代建筑》杂志主办的“社区营造与社区商业的魅力”论坛。该论坛通过开放的社区营造、新区邻里中心的建立,以及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的发展方向这三大板块的主题演讲来聚焦社区商业,解析其在当代社区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