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储层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的平面分布规律及非均性特征.本文结合沉积相和电性特征对各小层平面及层间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沉积相控制了储层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的平面分布规律.河道发育的地方,往往是有效厚度最大、物性最好、含油饱和度最高的地区.层内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和控制单砂层层内水淹程度、波及系数的地质因素,也是生产中引起层内矛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通过油藏开发研究,分析了储层宏观,层内和微观非均质的特征,总结了油藏的非均质性研究的方法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其储层的宏观和未还非均质性的条件来看,针对子长采油厂中庄地区长6储层的砂体、孔隙度和空间分布、孔隙结构和孔隙类型进行研究.然后建立了储层的3D模型.层内不均匀性主要受沉积物、渗透率和层间分布的影响.平坦不均匀特征受砂体分布和沉积物微相影响较大,沿河道扩展方向的不均匀性较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残余晶间孔和溶蚀孔.按照其结...  相似文献   

4.
徐岗  张录社  温亮 《辽宁化工》2013,42(3):276-279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对子长油田中庄区长6储层的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孔隙结构和孔隙类型的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渗透率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研究认为主力油层长61在层内、层间、平面上和微观孔隙上,都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龙  李明 《辽宁化工》2011,40(7):753-755
鄂尔多斯盆地XX油田长7储层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为了揭示长7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区内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和平面上砂体连续性进行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XX油田长7层段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以强非均质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步深入,易驱动油气已基本开采殆尽。藏留在储层中的难于驱动油气主要受控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伴随着油田开发的新方法和新认识以及非常规归油气藏的研究,对于油田的非均质性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就以往的文献中关于储层非均质性做一个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很大影响。通过利用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渗透率等资料,对杨19区延9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都表现为较强。综合分析认为,引起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环境的变化。本次研究为改进研究区注采单元分布图提供了方向,更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及调整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沼  何文忠  何廷鹏  李净红 《辽宁化工》2011,40(4):378-379,430
通过露头剖面、岩心、样品分析及测井等资料对富县Y64区延长组长6段储集砂体分析表明,区内长6段低孔低渗砂体的非均质性强,不同小层存在差异。垂向上,长63至长61的非均值性逐渐增强;平面上各小层非均质性随着砂体变厚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括描述了油田储层非均质性性质的分类方法,并对现阶段我国油田储层物质特性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此外,文章还指出了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参数及其应用,在结合现阶段非均质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为油田开发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飞  强二昂 《辽宁化工》2013,42(3):280-282
本文所研究区域长7储层属于深湖和半深湖亚相浊积微相,构造发育不明显,主要以鼻状构造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该区长7储层隔层和夹层较发育,砂体的平面展布受沉积相的控制,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差异较大,但是高孔、高渗带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研究区宏观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和各项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明寨油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层剖面的动用程度 ,从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往往停留在仅仅依靠取心井分析资料而建立的概念模型上。本文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测井解释储层参数结果 ,将非均质性概念模型发展到预测模型 ,分区块、分开发层系、分砂层组计算了反映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参数 ,分析了研究区各区块、各开发层系、各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合长岩心多油层水驱油室内试验、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率和油田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提高油层剖面动用程度 ,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强剑力  马春林  韩东  樊莲莲 《辽宁化工》2011,40(7):756-757,759
沉积微相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沉积微相的各种沉积特征,对储层的非均质性有着十分显著的控制作用。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研究储层评价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些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均开展了大规模地的研究,不管在评价理论上还是在非均质参数的实际评价及测定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非均质油藏不稳定注水参数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曙光油田稀油油藏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具有低渗透、复杂断块砂岩、碳酸盐岩、变余石英砂岩潜山等多种油藏类型。自1976年投入注水开发以来,受到油藏条件的制约,开发矛盾突出,水窜现象严重,影响了油藏水驱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现场实践,在不同类型的油藏开展了不稳定注水方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油房庄地区长8储层孔隙结构的研究,发现该区储层的孔隙中孔隙和小孔隙为主,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作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吼道已缩颈型和片状喉道为主,其次是弯曲状河道和孔隙缩小型喉道.储层排驱压力、中值压力逐渐降低,中值半径、最大进汞饱和度、退汞效率、平均孔径逐渐增大,储层物性逐渐变好.  相似文献   

16.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层剖面的动用程度 ,从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往往停留在仅仅依靠取心井分析资料而建立的概念模型上。本文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测井解释储层参数结果 ,将非均质性概念模型发展到预测模型 ,分区块、分开发层系、分砂层组计算了反映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参数 ,分析了研究区各区块、各开发层系、各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合长岩心多油层水驱油室内试验、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率和油田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提高油层剖面动用程度 ,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取得明显进步,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由早期的非均质分类、储集体描述向储层非均质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领域由常见油藏拓展到潜山油藏、礁灰岩油藏、岩性油藏、窄薄砂岩油藏等复杂油藏;研究方法与技术不断进步,储层非均质综合表征的兴起,非均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实验测试技术的进步,使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更加符合油藏真实情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正在朝着应用多种不同尺度的资料,综合多个学科,基于多种先进技术的储层非均质综合表征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8.
油层非均质性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油田的油层的非均质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兴隆台油田的平面非均质变化和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并且分析了影响非均质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沉积相对储层物性的分布起了特别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物性分布具有方向性,沉积时高能带与低能带的差异导致这种方向性分布的根本原因。研究区长4 52孔隙度、渗透率方向性沿分流河道高能带呈高值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当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参数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方向、尺度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