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色纤维与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森  陈娜 《针织工业》2010,(3):24-24
<正>变色纤维或织物是在其生产中添加某种具有特殊结构,在受到光、热、水分或辐射等外界刺激后具有可逆性自动改变颜色功能的物质。主要可分为光敏变色和热敏变色。1光敏变色  相似文献   

2.
变色纤维与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变色纤维是一种具有特殊组成或结构的、在受到光、热、水分或辐射等外界条件刺激后可以自动改变颜色的纤维。变色纤维目前主要品种有光致变色和温致变色两种。前者指某些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可以产生变色现象,而在另外一种波长的光线照射下(或热的作用),又会发生可逆变化回到原来的颜色;后者则是指通过在织物表面粘附特殊微胶囊,利用这种微胶囊可以随温度变化而颜色变化的功能,而使纤维产生相应的色彩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也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付少海课题组赋予了纺织品神奇的颜色记忆能力,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多彩和多级响应的电致变色颜色记忆微胶囊。传统的电致变色材料,电刺激即变色,在电刺激去除后,很快就会恢复到原始状态。而新开发的电致变色颜色记忆微胶囊在不适宜条件下,基于任何强度的电刺激也不会变色,实现无色态的颜色记忆;当给予一定的温度,该变色微胶囊在电刺激下变色,此时先降低温度随后撤去电刺激,该材料仍然可以记忆变色后的颜色状态,实现有色态的颜色记忆。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胶囊技术进行纺织品的可逆变色材料加工,系通过微胶囊技术将显色体与显色剂、溶剂等物质一起包覆于囊心内,而微胶囊的囊壁起到了隔离外界环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变色材料的耐疲劳性和稳定性,进而延长了纺织品的使用寿命。概述了变色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主要有光致变色、热致变色两大类微胶囊,并对变色微胶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热敏变色材料色谱范围窄、颜色变化单一的问题,以使用原位聚合法得到的热敏变色微胶囊为基础模板,将其分别与制备的红、黄色微胶囊进行拼色实验。通过减法混色原理,不同颜色的微胶囊混合后会呈现出另一种颜色,达到了色谱拓展的目的。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红外光谱仪表征了微胶囊的形貌和结构,测试了拼色样品的色差、反射率、K/S值。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了以甲醛-三聚氰胺树脂为壁材、三芳甲烷类基础变色体系为芯材的热敏变色微胶囊;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微胶囊混合体系的颜色也发生显著变化,实现了在不同色调之间的可逆变化,拓展了热敏变色微胶囊的变色色谱范围。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纺织品对人体温度的管理与监控,采用纳米铯钨粉作为光蓄热材料,温敏变色微胶囊作为显色材料,构建可见光部分吸收光热转化变色材料,开发具有光蓄热温敏变色性能的Cs0.32WO3/温变染料混色印花织物与Cs0.32WO3/温变染料双面印花织物.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温敏变色微胶囊与纳米铯钨粉染料成功在涤纶...  相似文献   

7.
智能纤维织物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能材料系统是集“感知、信息处理与控制执行”为一体的复杂材料系统。智能纤维织物的设计是以功能纤维材料为基础 ,如光、电、磁、热、声能等物理功能纤维 ;以及化学功能纤维 ,如离子交换、光纤、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热致变色、电磁致变色、伸缩材料等。根据工程应用的目标 ,从宏观到微观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设计 ,赋予纺织材料系统或纤维大分子链结构本身具有智能性  相似文献   

8.
以结晶紫内酯(CVL)微胶囊为变色剂、聚乙烯醇(PVA)为聚合物基体,采用湿法纺丝制得不同组分的PVA/CVL热敏变色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热量热仪等表征了热敏变色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热敏变色纤维表面较为光滑,微胶囊在纤维基体中分布均匀;热敏变色纤维的化学组成几乎没有变化,变色温度达到29℃时会出现熔融吸热峰;微胶囊的加入对纤维的力学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断裂强度随微胶囊的加入而急剧下降,微胶囊的最佳添加量在5%~7%;热敏变色纤维的吸湿性较纯聚乙烯醇纤维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阳光变色之变色纤维及其类型所谓变色纤维是一种具有特殊组成或结构的、在受到光、热、水分或辐射等外界条件刺激后可以自动改变颜色的纤维。变色纤维目前主要品种有光致变色和温致变色两种。前者指某些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可以产生变色现象,而在另外一种波长的光线照射下(或热的作用),又会发生可逆变化回到原来的颜色;后者则是指通过在织物表面粘附  相似文献   

10.
为得到兼具光致变色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光致变色聚乳酸(PLA)纤维,将PLA和光致变色微胶囊通过熔体纺丝及热拉伸工艺制备出光致变色PLA纤维,并系统分析了纤维的形貌、结晶及热学性能,着重研究了光致变色微胶囊对纤维力学及可逆变色行为的影响,揭示纤维性能差异对其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致变色PLA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着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结晶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为2%时具有与纯PLA相当的断裂强度,为4.15 cN/dtex,且结晶度达到最大55.42%;光致变色PLA纤维的光致变色性能呈现出高灵敏度、优异褪色性及光稳定性,且变色强度随光致变色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但非线性上升,通过调整光致变色微胶囊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纤维变色功能与力学性能兼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现代纺织技术》2005,13(4):21-21
温控变色纤维不是纤维本身的颜色会改变。而是使封入液晶的微胶囊附在纤维上使颜色起变化的。胶囊中含有特殊色素和发色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反覆进行结合而发色,切断而清除色。透过外界温度、衣服内温度以及体温三者的综合作用,T恤的表面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花纹。而且花纹还会因身体的活动,如同活的东西一样地起变化。  相似文献   

12.
变色材料以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色材料的优化和微胶囊技术的应用,促进变色纺织品飞速发展,形成了从纤维、纱线到织物的各种变色纺织材料。  相似文献   

13.
光敏纤维在国际上开发成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纺织科技》2006,34(6):64-64
近日,日本研发的光致变色复合纤维,并以此为基础制成各种光敏纤维制品,如绣花丝线、针织纱、机织纱等,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光敏纤维是指在光的刺激下纤维发生颜色和导电性可逆变化的纤维,主要有光致变色和光导纤维两种。日本某公司将吸收350—400nm波长紫外线后由无色变为浅蓝色或深蓝色的螺呋喃类光敏物质包裹在微胶囊中,用于印花工艺,制成光敏变色织物。微胶囊化可以提高光敏剂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热致变色材料制备及微胶囊包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热敏玫红TF-R1,(隐色染料)、双酚A(显色剂)和十六醇(溶剂)为原料,制备了有机类热致变色复配物,其最佳质量比m(热敏玫红TF-R1):m(双酚A):m(十六醇)为1:5:60.经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脲-甲醛[n(脲):n(甲醛)为2:3]预聚体(简称脲醛树脂).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热致变色复配物为囊芯,制备了微胶囊,并测试了微胶囊的结构、变色性能、耐溶剂及耐酸碱性等.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基本没有影响变色材料的变色性能,而且提高了其耐溶剂性和耐酸碱性,从而扩大了变色材料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变色材料的分类、变色机理以及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变色纤维和变色染料微胶囊的制造方法,并展望了变色材料在纺织品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致变色液晶易流动,难以塑形而不易与纺织品结合应用的问题,在向列相液晶中掺杂二色性染料形成宾主材料,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将其作为芯材封装在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的微胶囊内,得到染料掺杂型液晶微胶囊。通过偏光显微镜分析液晶在限域条件下的独特光学性质,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等表征微胶囊的形貌结构及热学性能,并探讨微胶囊包覆对染料掺杂型液晶的驱动电压与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染料掺杂型液晶微胶囊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为3 μm,芯材载量约为70%,驱动电压为3.6 V,远低于人体安全电压;以微胶囊为原料涂敷在导电织物上,其光学外观可在直流电源刺激下于无色态和有色态之间发生可逆转变,从而为优化电致变色液晶微胶囊器件制备工艺和提高纺织品柔性显示性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电刺激响应液晶纤维在无外加电极下的柔性变色问题,提出一种同轴三明治结构的电致变色液晶纤维的制备方法.采用连续涂层法制备以导电纤维为内导电层,导电水凝胶为外透明导电层,聚合物分散液晶为电致变色层的电刺激响应液晶纤维.对导电纤维种类、聚合物分散液晶体系组分等对电刺激响应液晶纤维形貌和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结...  相似文献   

18.
为设计光致变色斜纹织物,探讨光照时间与光照循环次数对光致变色纤维织物变色疲劳性的影响,测试光致变色纤维织物变色灵敏性与变色回复性。结果表明: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织物的光致变色明度增大,有色色相快速降低,变色灵敏度降低;长时间暴晒会导致光致变色微胶囊凹陷、破裂,最终丧失光致变色性能。光致变色微胶囊制备及光致变色纤维纺丝时应适当加入光稳定剂或光降解抑制剂;织物在日常使用和维护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晒,以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介绍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提出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对微胶囊壁材、芯材和粒径的技术要求。简要介绍采用微胶囊技术生产的相变储能纤维、温感及光感变色纤维、中药功能性纤维和阻燃功能纤维等几种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指出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可赋予再生纤维素更多的功能性,为功能性纤维素纤维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环氧树脂做为壁材,咪唑类催化型固化剂进行固化,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对热致变色材料进行微胶囊包封,制得了密封性能、透明性能、耐热性能以及耐溶剂性能良好的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