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塔中地区志留系风暴沉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大量岩心观察肽岩相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在 塔中地区志留系识别出两种风暴沉积序列,它们分别产出于海滩和陆棚环境。海滩风暴沉积序列与发育冲洗层理或槽状交错层理等的前滨-上临滨砂共生,主要由块状或具有正粒序的砾岩以及含砂岩、具近平行层理或丘状交错层理的砂岩等岩相单元组成。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质构造图及岩心描述资料对塔中地区东河砂岩含砾砂岩亚段的倾角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处理,确定出适合研究区的长相关和短相关处理参数。基于这两项参数,确立了平行层理、低角度斜层理、中角度斜层理、波状层理、爬升波纹层理、浪成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块状层理等8种层理类型的倾角响应模式。据此开展研究区单井沉积构造解释,并结合相关的沉积相背景研究,建立了滨岸相临滨滩、临滨凹槽、临滨坝、前滨坝、前滨凹槽及前滨滩等6种沉积微相的层理组合模式,最终精细划分沉积微相。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倾角测井分辨率高的优势,提高了解释的精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丘状交错层理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丘状交错层理的成因,在室内通过涡流运动的试验,发现在水盆中心区形成微微上凸、向四周缓缓倾斜的丘状沉积体。因此,提出丘状交错层理成因的新观点;同时,还应用圆周运动理论解释了风暴岩沉积序列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4.
川中地区北部下寒武统沧浪铺组风暴岩发育,但对该风暴岩沉积以及该区早寒武世沉积环境、古地理和沉积古地貌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详细岩心观察及镜下薄片鉴定,研究了沧浪铺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揭示其地质意义。研究区沧浪铺组发育砾屑层、粒序段、平行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等风暴沉积构造,可划分出5个风暴沉积序列,即:序列Ⅰ由砾屑段(A)、平行层理段(C)和丘状交错层理段(D)组成,在正常浪基面之上沉积;序列Ⅱ由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和水平层理泥岩段(E)组成,位于风暴浪基面附近;序列Ⅲ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和粒序段(B)构成,于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Ⅳ由粒序段(B)和平行层理段(C)组成,距离风暴中心远,沉积环境更靠近风暴浪基面附近;序列Ⅴ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构成,位于平均海平面与正常浪基面之间且靠近正常浪基面。川中地区北部风暴岩的发现证实,沧浪铺组一段为陆棚—斜坡—台地边缘沉积,指示上扬子板块在沧浪铺组沉积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这为岩相古地理恢复提供了约束;同时风暴作用形成连片分布的颗粒滩,有效提升储集相带的规模,有助于对颗粒滩相带的分布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川西中三叠统天井山组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首次发现川西地区中三叠统天井山组(T2t)中有大量的风暴岩。其中包含许多典型的与风暴相关的沉积构造.包括冲刷一充填构造、粒序层理和块状层理、丘状和凹状交错层理、扁平砾屑岩层等。该区风暴岩有6种沉积层序,Ⅰ型、Ⅱ型层序为远源风暴岩,Ⅲ型、Ⅳ型、Ⅴ型和Ⅵ型层序为近源风暴岩。风暴岩的区域展布差异和广泛分布表明,拉丁期上扬子西缘处于风暴活动频繁的低纬度陆棚缓坡沉积环境。天井山组风暴岩是四川盆地的一种新型储层。  相似文献   

6.
根据露头勘查和岩心观察描述,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风暴沉积的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表明,风暴岩的岩性以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缺乏粗粒沉积,沉积构造主要包括截切构造、"V"字形泥砾、泥岩撕裂屑、冲刷面、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风暴沉积序列在垂向上具备"似鲍马序列"的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底面侵蚀构造段(A段)、平行层理段(B段)、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段(C段)、浪成沙纹层理段(D段)、波状层理段(E段)和泥岩段(F段)。沉积序列主要包括5种类型,其中Ⅰ型的层理构造(A段-F段)发育齐全,Ⅱ型缺失丘状和洼状层理段、Ⅲ型缺失平行层理段、Ⅳ型缺失底面侵蚀构造和平行层理段、Ⅴ型仅发育浪成沙纹层理、波状层理段和泥岩层段。志丹-富县地区半深湖相的主要物源来自其NE方位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根据风暴岩的沉积特征和搬运距离,可将志丹-富县地区发育的风暴岩划分为近源型和远源型2种类型。风暴岩的发现完善了志丹-富县地区沉积体系和沉积演化的认识,并可为古纬度与古环境的恢复、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依据,拓展志丹-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勘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阿南地区早白垩世腾格尔组一段下亚段湖相碎屑岩中存在风暴沉积,层序自下至上依次为:(1)突变的底界与冲刷充填构造;(2)滞留沉积段;(3)大波状层理段;(4)丘状交错层理段,(5)波纹段;(6)生物活动段。本区风暴岩属搅混成因,其主要特征是;(1)不具单向底模;(2)底部粗碎屑段表现出振荡和多向水流形成的组构特征,无明显的粒序;(3)缺乏平行层理,发育丘状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根据其层序差异和分布位置,划分出近岸型(粗型)和远岸型(细型)两类。  相似文献   

8.
1 关于风暴沉积作用的争论多年来,关于浅海风暴沉积作用问题是激烈争论的焦点。Walker(1984)等对激化这一争论的一些观测结果,进引过概括,代表性的主要争议点是下面一系列的问题: 1.何种水流形成丘状交错层理? 许多学者(女Harms等,1982;等)提出,是在强大的波浪轨道运动为主的水流下才形成了丘状交错层理。其他作者(如Swift等,1983;等)则强调叠加在波浪运动之上的强烈的地转流作用下形成。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风暴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研究,发现了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沉积具有典型的风暴沉积特征,主要包括渠模构造(或口袋构造)、冲刷面和截切构造、风暴滞积层段、丘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浪成层理、倒“小”字状构造、生物扰动等。须二段的风暴沉积类似于鲍马序列,垂向沉积序列可以划分出Sa,Sb,Sc,Sd,Se等5段。风暴沉积是由风暴作用引起的强烈振荡风暴浪作用于三角洲、扇三角洲,使沉积物经搬运再沉积的产物。风暴岩沉积构造类型丰富多样,而又以风暴成因的泥砾为特征,泥砾的形态,排列样式,组合方式,反映了风暴沉积的强度和频度。须二段风暴沉积是四川盆地的一种新型储集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井所获取的地层岩心资料,揭示该地区下志留统风暴沉积较为发育。基于精细的岩心观察描述,详细分析了下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下段中上部风暴沉积的特征,并阐明了风暴作用对泥页岩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风暴岩岩性偏细,以粉砂岩为主,石英含量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具2种不同的粒度概率曲线;主要发育底部冲刷面、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波纹交错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沉积构造;垂向上主要识别出4种风暴沉积序列,均具有从底到顶粒度变细的沉积特征,不同的沉积序列与风暴流能量的强弱有关。下扬子地区早志留世频繁的风暴活动与研究区的古地理背景和古气候条件具有内在联系。特大型风暴对浅海陆棚深水区的细粒泥质沉积物特征产生重要影响,包括降低有机质含量、减少单层厚度、破坏垂向连续性、改变原始沉积构造和侧向稳定性等,总体上降低了泥页岩的品质。因此,研究认为在页岩气的勘探和评价过程中应重视风暴因素对陆棚深水区原始泥质沉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上震旦统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但关于其风暴沉积特征的研究则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认识。为此,基于剖面详测和镜下观察结果,在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周缘灯影组典型风暴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灯影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且揭示了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周缘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砾屑层理、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水平层理等。(2)共识别出6种风暴沉积序列,其中序列Ⅰ主要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A)和远源风暴浊流沉积(E)构成,沉积环境处于风暴浪基面附近;序列Ⅱ主要由粒序段(B)和平行层理段(C)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并且靠近正常浪基面;序列Ⅲ由粒序段(B)和远源风暴浊流沉积(E)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风暴浪基面之下;序列Ⅳ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A)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晴天浪基面附近;序列Ⅴ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A)和丘状交错层理段(D)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风暴浪基面之上;序列Ⅵ由侵蚀底面及砾屑段(A)和粒序段(B)构成,沉积环境应处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并且靠近正常浪基面。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周缘在灯影期处于低纬度地区,同时紫阳麻柳剖面、宁强高家山剖面、绵竹清平剖面和峨边先锋剖面都位于台缘地带,为灯影期的岩相古地理提供了约束,并且佐证了绵阳—长宁拉张槽在灯二段沉积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按照微植物化石、软舌螺类、同位素等最新资料,克孜苏胡木剖面归属于上震旦统库尔卡克组五、六段和克孜苏胡木组。该剖面沉积钧中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面交错层理、冲洗层理、粒序层理和各种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主要岩石类型为沉积石英岩,石英岩状砂岩,泥(页)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等。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可分为Ⅰ—Ⅲ型。分析研究上述各段相标志后确定:克孜苏胡木组第四段属有障壁海岸潮坪亚相,剖面的其余各段分属于无障壁海岸前滨、近滨亚相、离岸浅滩微相及滨外陆棚浊沈沉积。上述不同的沉积相在纵向上的分布显示了两个完整的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镜下薄片鉴定分析,对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莫合尔山组发育的风暴沉积物进行了研究。根据风暴沉积物结构、粒屑的形状及颜色的差别将本地区的风暴沉积物划分为四种类型的风暴岩,分别是原地风暴粗粒灰岩、异地型风暴粗颗粒灰岩、丘状交错层理灰岩和风暴浊积灰岩。这四种类型的风暴岩由陆向海发育于台地前斜坡到浅海陆棚的广阔的浅海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暴风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8月16日至20日期间,我们参加了第十一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组织的会前地质旅行。在加拿大落基山地区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剖面中,领队沃克教授(Roger G.Walker)带领我们看了许多由暴风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Hummocky Cross Stratification,简称 HCS)和洼状交错层理(Swaley Cross Stratification,简称 SCS),层序上位于下伏的浊流沉积与上覆的滨浅海沉积和河流沉积之间,代表暴风浪底(Storm wave base)和晴天浪底(Fairweat-her wave base,亦称正常浪底)之间海底的沉积物所特有的层理类型,具有很好的指相意义。鉴于国内过去对此报道较少,故予以介绍,以引起注意。一、丘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一词是哈姆斯等于1975年正式提出的(J.C.Harms et al.,1975)。在这以  相似文献   

15.
桥口地区沙三段发育有浊流沉积和风暴沉积。浊流沉积与白庙水下扇沉积体系相关,是沙三段早期白庙水下扇推进到桥口的产物。风暴沉积位于浊流沉积之上。这一湖泊风暴岩基本上可与海洋风暴岩对比。丘状交错层理、冲刷—充填构造和震荡波痕的出现反映了风暴流的作用过程。生物的潜穴、钻孔和逃逸现象也与风暴活动相关。风暴层序的顶部变化较大,起因于风暴浪的改造。风暴砂层可划分为(1)水道沉积,(2)漫溢沉积和(3)末梢沉积。风暴砂层在横向上变化很大,常常尖灭,砂体呈透镜状。  相似文献   

16.
在湘北九溪地区深水泥晶灰岩中发现大型交错层理。泥晶灰岩和大型交错层理分别为低能环境和高能环境下的产物,为了探讨其同时存在的原因,通过文献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解释深水沉积物中大型沉积物波存在时主要包括5种模式。通过测量交错层理前积纹层倾向,得出部分纹层沿斜坡向上、向下倾,部分纹层倾向与斜坡走向大体一致的结论,分别定义为A型交错层理和B型交错层理。说明水流沿斜坡向上、向下传播或沿斜坡等深线传播,得出大型交错层理为内波、内潮汐和等深流中泥波共同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柴窝堡凹陷锅底坑地区上二叠统下部自下而上分为乌拉泊组和井井子沟组,属海陆交互相砂泥岩沉积。乌拉泊组见竹叶状卵石砾岩(竹叶灰岩),厚2m;井井子沟组分布有陪源砂与内碎屑、鲕粒组成的混积岩层和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砂岩层。它们是高强度水流和波浪作用下形成的风暴事件县,具有特征性的原生沉积构造,如丘状层理、金尼亚(Kinneya)构造。本文对此风暴事件层进行了背景沉积描述,指出了生成环境及其生态分布和对油气生成、储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川西新场地区常规测井、能谱测井、电成像测井及野外露头资料,对沉积环境、沉积构造、古水流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须二段沉积环境为弱水动力条件下的还原环境;系统地利用电成像测井技术识别出了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冲刷面、变形层理等沉积构造;而且在交错层理识别的基础上,深化了古水流方向认识,认为须二段古水流方向具有由北向南的趋势,反映了物源来自北部。图11参7  相似文献   

19.
浙江临安上奥陶统复理石中的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浙江临安一带晚奥陶世位于扬子地台南缘东段的深水斜坡地带,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建造。临安一带的下奥陶统复理石由具有递变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复杂多向交错层理、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和波痕构造的韵律性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组成。遗迹化石丰富,主要为深水环境的“Nerites”相。根据沉积构造等划分出3种内潮汐沉积微相,即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砂泥岩韵律性薄互层微相,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双向交错纹理和羽状交错纹理砂岩一粉砂岩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奥陶统复理石为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重力流以及原地沉积复合成因。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大煤沟地区下奥陶统多泉山组发育了一系列角砾状灰岩沉积组合,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具有风暴沉积的特征,是风暴作用形成的风暴岩。该区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面侵蚀构造、粗粒滞留沉积、丘状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镜下多见生物碎屑与砂屑混杂现象,多具次生孔隙和缝合线。根据不同的沉积序列组合方式,将该区风暴沉积划分为原地风暴沉积、近源风暴沉积和远源风暴沉积,并建立了相应沉积环境模式。风暴沉积的发现,表明研究区在早奥陶世处于较低纬度的浅海台缘—斜坡环境,为研究古纬度与板块演化提供了地质学证据,在古地理恢复及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