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超 《南方建筑》1997,(1):10-10,27
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art)被称为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design)、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发展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建筑艺术属于环境艺术。近年来,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中国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在建筑学观念、艺术观念的转变同步发展的。中国是世界上环境艺术遗产和环境设计经验、技巧十分丰富的国家,其造园艺术、盆景艺术以及辉煌的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是当代环境艺术成长的沃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于1958年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设有“建筑…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分析研究当今的住宅环境设计与建设,提出了当今住宅环境设计与建设中的误区,阐明了“以人为本”的住宅环境设计与建设应有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生大问题,指出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城市设计,而城市设计则是塑造高品位聚居环境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李劲松 《新建筑》1996,(3):36-37
建筑设计的本是环境的设计,即通过建筑对原有环境进行充实或调节。故对原环境的性质有深入的理解,从而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总体处理。教工俱乐部的设计围绕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以建筑设计行为为界,该文将建筑环境分成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的原生环境和经过设计和建造后,建筑将要长期与之共存的共生环境。一个建筑及其共生环境又是成为相近的未来的建筑的原生环境。原生环境作为建筑文化脉络的可视载体,可成为引导建筑师设计构思的重要源泉。文章通过设计实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6.
引论近些年来,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人们在生理及心理等行为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环境问题,人们在深感忧虑的同时,存在着消极和积极的态度,消极者逃离“城市荒漠”,向往田园生活的“净土”,积极者努力寻找一条与自然更为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城市环境生态化设计。在探讨城市环境设计之前,我们试以湘西民居环境为例,分析人们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净土的“村落环境”,通过对比从侧面反映“城市环境要与自然有栩结合,并创造富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这一观点。湘西民居环境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英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设计工程为例,探讨了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应如何发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环境空间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意义的阐述,界定出其环境色彩的设计内容,并对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的应用特性、所具有用与原则方法进行了探讨,还结合国内外在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中的现状与实际经验,作出了其环境色彩设计未来应用与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张玉江 《山西建筑》2007,33(27):11-12
结合工程实际,从空间构成设计、道路系统设计、细部设计及植物配置设计四方面探讨了小区环境的塑造,分析了古运河滨水休闲带环境规划设计和商业街环境规划设计,以创造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居住场所,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0.
马德宏 《山西建筑》2002,28(11):146-147
针对公路环境的日益恶化,论述了如何进行公路设计和环境保护,提出应进行集社会、自然、环境多要素的综合环境设计、并加强交通环境设计,以满足司机对视觉环境的需要,指出了环境美与公路美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Tori—Tori餐厅被公认为是墨西哥城内最好的日本餐厅,向来生意兴隆,宾客盈门,如今这家餐厅迁到一处更加宽敞的场地,仍然位于墨西哥城的波兰科。在波兰科的住宅区。各区域变化都很大,住宅楼不是被改造成了办公楼就是餐厅。有时候改变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只有些微迹象表明在这里开发了一个新的空间,虽然内部设计与以前截然不同,外观却维持原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阐释建筑内外部过渡空间的概念出发,对过渡空间的类型和特性进行解析,提出建筑内外部过渡空间对于建筑乃至城市主体设计的重要性,解释了如何利用过渡空间解决各个存在空间之间的矛盾调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祝云 《南方建筑》2006,(3):115-117
建筑空间按照设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和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室外的人性化空间通过城市尺度的空间和建筑尺度的空间两个来分析。从不同尺度来解读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并认为空间人性化绝不仅仅是在建筑内部,在建筑外部空间同样需要  相似文献   

14.
《Energy and Buildings》2001,33(7):737-751
Summary: Recessed spaces outside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public-type in Hong Kong often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condenser units of window-type air-conditioners that during summer reject heat into this space at the same time. For four condenser units per story,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code is used to predict temperature and flow fields inside the recessed spaces that differ in heights and condenser-unit loc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powerful rising hot air stream and one vortex pair are formed in the space near to its corner wall.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denser units will suffer more when they are placed inside the taller recessed space, and at locations higher at this space and nearer to its corner wall. Then, these units would draw less air at an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therefore become less energy efficient and de-rated in output capacity and sometime have interrupted operation. However, the condenser units at lower levels may benefit because they will draw more air at nearly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5.
较之现代建筑"外部反映内部"的形式原则,Poche作为一种设计方法更为关注内外之间残余空间的围合特性,即"厚性"。内外之间的厚性与内部、外部共同构成一个复杂性三元整体,而厚性在整体中起着调和内外矛盾性的作用。因此,三种内外矛盾性分别对应着三种厚性构造,即表现内外差异性的"实厚"、表现内外透明性的"腔厚"、表现内外连续性的"虚厚"。研究厚性的意义在于建构一种形式发生的新机制,以使当代建筑创作思维更加活跃、多元。  相似文献   

16.
张捷 《山西建筑》2009,35(22):18-20
通过对相应史料的分析研究绘制数字化历史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南京城市空间构成要素、重新审视历史空间格局与“山水圈层”的互动关系、建立认知城市历史空间的图式系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分层气流组织有利于大空间建筑的节能和热舒适。本文分析了大空间建筑的负荷特性,认为内部垂直温度分布对大空间得失热有着重要的影响,介绍了典型的侧送风实现分层气流组织的方法及其在大空间建筑中的应用,探讨了在夏季和冬季条件下的分层气流组织的实现方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分层气流组织在两个季节中流场分布特点,为大空间建筑暖通系统的节能和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位于上海杨树浦路、建于1936年的一个直径为34m的经典钢质煤气柜,是我国近代工业诞生的标志。提出了对该废弃的煤气柜进行保护和内部空间利用的设想,讨论了如何对老旧煤气柜进行检测和设置内部结构使其升起,并对升起状态的煤气柜进行了结构安全评估。研究表明,除了有不同程度、局部性的基础损坏和钢材锈蚀外,煤气柜基本完好。内部建造钢框架结构将煤气柜升起和利用内部空间的方案是可行的。当煤气柜升起后在风荷载作用下,其钢扳和铆钉连接都具有足够的强度,但是壁厚较薄的上部柜体容易产生局部屈曲,这部分结构需要设置加劲肋予以加固。  相似文献   

19.
潘京 《华中建筑》2011,29(4):55-59
该文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既有村镇住宅现状,提出通过分隔、增建来完善住宅内外功能空间、通过产业化产品的融入来提升住宅功能空间以及通过在住宅内部创建可变空间来增强功能空间多样性和持续性的三种策略,达到住宅再生,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Mechanical exhaust ventilation system is typical in apartment buildings in Finland. In most buildings the base floor between the first floor apartments and crawl space is not air tight. As the apartments have lower pressure than the crawl space due to ventilation, contaminated air may flow from the crawl space to the apartment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out whether a potential air flow from crawl space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indoor air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most cases the concentration of fungal spores was clearly higher in the crawl space than inside the build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fungal spores depended on the fungal specie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ungal spores in the crawl space and indoors varied with microbial species. Some species have sources inside the building, which confounds the possible relation between crawl pace and indoor concentrations. Some species, such as Acremonium, do not normally have a source indoors, but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crawl space was elevated; our measurements showed also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Acremonium in the air of the apartments. This consistent finding shows a clear linkage between fungal spores in the indoor air and crawl space. We conclude that a building with a crawl space and pressure difference over the base floor could be a potential risk for indoor air quality in the first floor apar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