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分析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位于青海三江北段成矿带沱沱河地区的雀莫错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矿床赋矿围岩主要为二叠纪拉卜查日组碳酸盐岩,是铅锌矿的有利源层,相对富集Pb、Ag、Zn、As、Sb、Cd等成矿元素;2矿体明显受控于断裂构造,次级断裂构造与矿化关系密切,伴有硅化、重晶石化和碳酸盐化;3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中低盐度和低密度等特征,矿区地质特征及矿石同位素特征反映出成矿流体有岩浆热液活动的参与;4目前所发现的8个铅锌矿体中,Pb品位为1.65%~7.17%,Zn品位为1.13%~5.7%,Pb+Zn(334)金属量为18.88万t,矿床达中型规模,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区内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因素、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并从地层、构造、蚀变、矿化、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找矿标志。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区内铅锌矿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La Yesca银多金属矿区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科迪勒拉褶皱带上,处于西马德雷火山岩带南部与墨西哥中部火山岩带西段北部的交汇部位。该矿位于墨西哥块状硫化物型Cu Pb Zn Au Ag成矿带北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为查明该地区银多金属矿床资源潜力及其成矿规律,相继开展了1∶25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1∶10 000地质简测、1∶2 000地质简测、槽探、钻探施工等。研究表明:①新近系Tm组地层为主要的含矿层,矿床在空间上都与破火山口构造边缘同心状切向断裂、断裂带关系密切;②矿床工业类型为银锰铅锌型,矿床成矿元素分带展布,深部为铅锌银矿床,含少量锰,中上部及周边为银锰伴生铅锌矿床,顶部为锰银铅锌矿床;③矿区内共圈出了27条矿化蚀变带(矿带),33条矿体,矿床Ag平均品位为243.18×10-6,Ag金属量4 416 t;④La Yesca银多金属矿为一大型蚀变岩型低温热液银锰多金属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银多金属矿区的成矿规律,探讨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花脑特银多金属矿地处西伯利亚陆块东南缘古生代增生带之吉林宝力格大队晚古生代增生带内,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古生代、中生代Fe、Zn、W、Au、Pb、Cr成矿带。结合矿区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该矿床为大型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受N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形成于中三叠纪岩浆侵入之后的热液活动期;②该矿床以Ag为主,次为Pb、Zn、Cu,还伴生有Au、S、As、Cd、Ga、In;③矿床主矿体埋深在-500 m以下,矿体埋藏深、共伴生元素较多。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花脑特银多金属矿床为与正长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矿床。上述分析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银多金属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花罗村金矿位于元古宙—古生代浅变质含碳碎屑岩、泥质岩中的含金成矿区,属于桂东粤西下古生界浅变质岩含金成矿区。矿区地处桂东台陷区的大瑶山凸起部位,整个桂东地区处于大黎、陈塘、古袍断褶带中。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其含矿热液沿断裂通道产生运移流动后,于断裂压扭破碎部位富集成矿,故矿床应属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矿床矿体特征及主要找矿标志,为矿区下一步找矿预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青口铅矿区位于华北板块之南的北秦岭造山带东段,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二郎坪群,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强烈,成矿条件十分有利。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的阐述,分析矿床属中低温热液成因的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总结了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地表氧化、围岩蚀变及物化探异常6大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石硐沟银铅锌多金属矿位于北祁连造山带和中祁连隆起带的衔接处西端南缘,严格受NW向石硐沟断裂控制,为一大型低温热液矿床。结合区内地质工作成果,分析了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矿床赋矿岩石Ag含量分布特征、矿区水平和垂向Ag含量分布特征、Ag的载体矿物种类和粒度特征,讨论了矿体Ag的赋存规律。研究表明:1Ag主要以微—细粒银锑黝铜矿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中,赋矿岩石以硅化灰岩为主,次为硅化绢云母千枚岩;2在水平、垂向上,Ag与Pb含量变化特征基本保持一致,与Zn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且Ag品位与矿体厚度呈一定的负相关。上述分析对于区内多金属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藏下波松多铅多金属矿为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Cu、Au、Fe、Pb、Zn、Sb成矿带之蒙亚啊Pb、Zn矿集区发现的新矿点。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该矿床类型为热水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经过与邻区典型矿床成矿要素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了其成矿规律,并就找矿远景及成矿模式进行了讨论,为区内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盛冲Pb-Zn-S矿床处于铜陵矿集区中东部,位于扬子陆块的下扬子凹陷中部,大别造山带的前陆褶断带上,属下扬子凹陷中的贵池—繁昌隆起的一部分。矿床位于狮子山矿田(Cu、Au、Pb、Zn、S)与新桥矿田(Cu、S)之间,为重要的Pb、Zn、Au、S成矿带,成矿潜力巨大。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大理岩与白云石大理岩之间及石炭系中统黄龙组与泥盆系五通组上段之间的层间破碎带中;区内潘冲岩体(闪长斑岩)系成矿母岩;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Pb-Zn-S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矿区找矿潜力,供区内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探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复兴屯2区银铅锌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属突泉—翁牛特Pb、Zn、Cu、Mo、Au成矿带,矿体呈近东西走向主要赋存于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中,矿区共圈定3个矿段,82条矿体,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矿床成因类型为受火山构造控制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充填型。通过深入研究该矿床区域成矿构造地质背景和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主要矿体特征,进而浅析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新藏公路胜利桥一带铅锌矿床共由铅锌矿点4处及铜矿化点1处组成,矿种以铅锌为主,伴生有银、铜。1∶50万化探扫面及1∶10万化探普查分别在矿区一带圈定了以Pb、Ag、Zn、Cu为主成矿元素的多金属异常,并将该区列为重要的找多金属矿床的重要靶区。矿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康西瓦大断裂麻扎转折段北侧次一级北西向的断层带中,区内节理裂隙等构造发育,已有的矿化沿节理裂隙等薄弱构造部位产出,铅锌矿体主要呈网脉状、脉状,局部呈鸡窝状,产状不稳定并严格受构造控制,铅锌等有用矿物主要与脉状菱铁矿共生,矿床成因为构造—热液作用成矿。通过分析矿区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后发现,主成矿元素Pb、Zn、Cu在上石炭统提热艾力组岩中具有背景值较高、迁移能力强,在局部有利地段容易被富集成矿的特点;胜利桥岩体的岩浆岩中Pb普遍高于地壳丰度值1000倍以上,最高达2700倍,是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矿区一带岩浆作用强烈,在提热艾力组岩的地层中有较多小规模的岩浆岩分布,矿化蚀变主要分布于岩浆岩与地层的接触部位,热液主要来源于岩浆作用。结论认为:胜利桥一带铅锌矿区综合地层、构造和地球化学背景等特征有利于成矿,该区目前已开展工作程度很低,所发现的矿体规模均较小,有进一步找矿价值。在胜利桥岩体的岩浆岩与提热艾力组岩接触带附近的断层、节理等构造复合部位是最有利的成矿场所。  相似文献   

11.
老寨街矿区地处滇东南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其外围已发现了多个铜、锌、银等多金属矿床。通过分析矿区的成矿背景及地质特征,对比周边矿床的成矿条件,结合以往的化探成果,对该区的成矿优势进行了分析总结。初步认为该区具备形成铜、锌、银矿床的基本条件,成矿及找矿前景极为优越,并圈定了三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2.
川家湾金钨多金属矿区找矿远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省宁陕县川家湾多金属矿区位于南秦岭晚古生代、中生代成矿区内,该矿区有众多的金、银、铜、铅、锌、铁、钼、钨等矿产。研究区中南部及西南部位于花岗岩与灰岩的外接触带,是极为有利的成矿地段。从各元素地球化学图和综合异常图可以看出,该区异常总体上以金、钨、铜、钼、锑为主,异常元素呈带状和不规则块状分布,空间上与石英片岩和硅质条带灰岩接触带及次级断裂等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钦杭成矿带是我国东部一条极其重要的以钨、钼、铜、锡、铁为主的成矿带,安徽省泾县潘村地区属于该成矿带内。在潘村地区主要开展了地质填图和1∶1万土壤化探测量:初步查明区内构造、地层、岩浆岩分布及岩石学特征;圈定找矿靶区,化探异常划分出北部(Au、Ag)、中部(Au、Ag、Pb、Zn)、南部(Cu、Mo、Pb、Zn)三个异常靶区;在靶区内进行钻探验证,发现了矿(化)体;初步划分出蚀变带的垂向分带:浅部泥化带→中深部的绿泥石化带→深部的硅化、钾化、云英岩化带,矿化现象在浅部以金、银矿化为主,随着岩石蚀变的变化,矿化有铜、锌、铅、钼,云英岩化阶段,以铜钼矿化为主。对其赋存的地质特征进行客观研究与分析评价,提出在安徽省泾县潘村一带同样也具有钼多金属矿良好的成矿与找矿前景,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博念沟金矿位于西南三江地区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甘孜-理塘结合带。为寻求找矿突破,加快博念沟矿区探矿工作步伐,结合区内地质工作成果,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矿区金矿化类型属于破碎带蚀变岩型,控矿因素主要为一组NNW向断裂,铜钼矿化属于斑岩铜钼矿型,控矿因素主要为二长闪长玢岩;②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辉钼矿、黄铜矿、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等,脉石矿物的含量在不同的围岩蚀变带及矿体中有较大区别;③矿区化探结果显示,格舒矿段出现Au、Ag、Zn、Pb等元素异常,其中Au极值达到214 ×10-9,浓集中心点多达7个;苍金矿段出现Pb、Zn、Cu、As等元素异常,且异常带元素套合性较好,上述2个矿段均显示出良好的找矿潜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找矿标志,并认为在甘孜-理塘结合带中除了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找矿前景较好外,斑岩型矿床也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最大的锌矿山——美国红狗锌矿山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美国红狗锌矿山是世界上现有最大的锌矿山,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锌资源。截至2009年底,该矿山的矿石储量为5610万t,其中含16.6%Zn、4.6%Pb和86g/t Ag。另有总资源量为3280万t,其中含13.5%Zn、4.6%Pb和90g/t Ag。矿山采用常规的露天开采方法开采矿石。平均每天开采1万t/d高品位硫化矿石。剥采比(废石∶矿石)为0.8∶1.0。选矿厂采用常规的磨矿-优先浮选铅锌流程,得到含银的铅精矿和锌精矿。获得的锌精矿的锌品位为55.2%,其中含铅3%和含银137g/t,锌回收率为87%。铅精矿的铅品位为56.1%,其中含锌11.7%和含银1435g/t,铅回收率为58%。矿山和选矿厂基本投资约为1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西藏隆子县扎西康矿床地层围岩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成实  丁俊  李光明  周清  赖杨 《金属矿山》2014,43(6):97-100
通过实测扎西康整装勘查区内1条东西向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及南部错动洞1条岩石地球化学剖面,研究主要成矿元素在矿区、地层、岩体的含量变化规律,发现Ag、Au、W均表现出由矿区向两侧延伸,元素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Pb、Zn含量总体上处于背景区域,二者在选场范围表现出高值异常;Sb由西向东表现出一路降低的趋势。结合R型聚类分析的结果,元素的异常分布特征对成矿物质的来源方向有一定指示作用:地表地层的Pb、Zn和成矿作用关系不大;Au、Ag、W则可能是来源于深部物质,其中W的来源或许与南部错那洞花岗岩有关;Sb主要为来自西边的物质补给。错那洞花岗岩岩体与围岩在其接触带内发生过强烈的物质交换作用,岩体提供成矿物质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王泽群 《金属矿山》2013,42(10):134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铜陵新桥地区表层土壤中Cu、Pb、Zn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富集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金属元素富集区域的空间分布与已知矿床位置较为一致,指出金属元素的富集与矿业活动密切相关。对于Pb、Zn元素,农业施肥及灌溉同样造成大面积的富集,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山西洞沟多金属矿区开展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首先对测量数据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工作区内的元素异常组合;最后利用Spss软件作出各元素的盒须图,求出其第1个四分位数和第3个四分位数,从而确定出各元素的异常下限。结果表明:①Au、Ag、Hg、As、Sb、Bi、Ba、Pb、Zn、W等元素含量较高,变异系数较大,具有一定的次生富集倾向;②Ag、Pb、Zn、Mo、Au、Hg、Ba、W等元素代表主要成矿元素的次生富集组合;③通过确定异常下限及圈定各元素异常可知,异常较高的元素均分布在矿区的中部或东部且在构造破碎带内。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ctive sediments from the Elqui River in Chile were sampled 4 times at 10 sites during 2000. Concentrations of Ag, Ba, Cd, Co, Cr, Hg, Mn, Mo, Ni, Pb, Sr, Ti, V, Al, Ca, Fe, K, Mg, Na, P, and S were normal. Zinc levels were clearly high, and those of Cu (hundred to thousands ppm) and As (tens to hundreds ppm) were highly anomalous. Dissolved Cu (0.1-12.7 ppm) and Zn (0.2-2.2 ppm) levels were also very high. The anomalies of the upper tributaries are due to the El Indio–Tambo Au-Cu-As district and larg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es at altitudes between 3500–4500 m. Lower on the river, old and active tailing waste deposits and on-going mining operations in the Talcuna Cu (Pb) district are responsible. Partially eroded tailing deposits in the alluvial plain of the Elqui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and especially in the El Indio-Tambo district, after mine closure in 2000, warrant special att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