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通用型电动汽车充电机对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研究了电动汽车各种充电方法以及蓄电池SOC检测方法,给出了充电拓扑图.通过采样电动汽车蓄电池端电压、电流以及温度等判断充电模式,结合采用恒流、带放电脉冲和低恒压充电3种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仿真结果验证了快速充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简要分析了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特点,探讨了现行充电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在没有恒压充电机的情况下,应采用多阶段恒流充电的方法来延长蓄电池的寿命。  相似文献   

3.
针对光伏发电系统中超级电容器在恒压、恒流和恒功率充电模式下的充电特性,提出提高充电效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对超级电容器充电时不同充电模式下的最高充电效率,获得了超级电容器分段充电效率曲线,表明恒功率充电方式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下更适合对超级电容器充电。提出了在光伏发电系统中使用双级Buck-Boost变换器对超级电容器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恒功率混合控制的充电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有效保证系统的充电效率。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超级电容组充电方式依然有着过压风险跟容量利用率低的不足之处,以原有的充电方式为前提,指出了新的动态分段超级电容充电控制方法,大大增强了超级电容容量的利用率.这种方式有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和浮充三个部分,恒流充电又有启动、恒流、充电终止三部分,恒压充电由单体电压动态来决定,通过状态机进行此方式.此方式能够把超级电容的利用率增强百分之九.  相似文献   

5.
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高频功率放大器设计需求及E类功率放大器软开关特性受负载影响较大的问题,设计了基于谐振变换单元的高频E类功率放大器,并以此为电源设计了能够满足锂电池负载恒流恒压充电特性的恒流恒压无线充电系统.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能够实现恒流恒压充电功能,且保证了E类功率放大器软开关特性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单片微机控制的智能充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以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充电器,该充电器对充电过程进行全面管理,解决了充电检测和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智能充电。并对充电电流、电压自动检测调整,分段恒流充电,充满后自动转为恒压浮充状态,使充电过程按理想的充电曲线进行,达到既保护电池,又能使电池充满的最佳效果,并且具有故障自动报警和保护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性能取决于整流和充电控制环节,其充电效率及稳定性对电池的寿命、电池容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整流电压输出的稳定性和电池的充电效率,其整流模块采用电流前馈解耦PWM,该方法通过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控制以减少整流中的谐波分量并稳定输出电压.针对充电模块控制策略则采用阶段性充电方式即先用电流单环控制的恒流限压充电,当达到设定的电压值后转为恒压限流的双闭环控制充电方式.运用Matlab/Simulink实现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模型,并与单一的恒流、恒压两种充电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由仿真结果可知,电流前馈解耦PWM整流电压稳定性优于电压型PWM.此外,也验证了阶段性充电控制充电方式对蓄电池的影响较小,具有充电效率较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单片微机控制的智能充电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以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充电器.该充电器对充电过程进行全面管理,解决了充电检测和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智能充电。并对充电电流、电压自动检测调整,分段恒流充电,充满后自动转为恒压浮充状态,使充电过程按理想的充电曲线进行,达到既保护电池,又能使电池充满的最佳效果,并且具有故障自动报警和保护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不同电压、容量等级的锂离子、镍氢电池进行智能、优化充电,设计了以XC164CM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充电器.对4.2 V/2.2 Ah的锂离子和12 V/1.8 Ah的镍氢电池进行充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恒流持续90 min,充电容量为75%,在恒压阶段,充电电流呈指数规律下降,与锂离子电池电流曲线相符.给镍氢电池持续充电94 min后电压达到最大值,0ΔV在2 min内检测到,再利用50 mA的电流对镍氢电池进行浮充,避免了镍氢电池过充,实现了充电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通用型电动汽车充电桩对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研究了电动汽车各种充电方法以及蓄电池SOC检测方法,给出了充电拓扑图。通过采样电动汽车蓄电池端电压、电流以及温度等判断充电模式,采用恒流、带放电脉冲和低恒压充电三种结合的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该研究为电动汽车蓄电池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