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寺沟-银洞梁背斜南翼有两个次级小背斜,而南枝次级紧闭狭窄小背斜为控矿背斜,寺沟铅锌矿就产在南枝次级紧闭狭窄小背斜的南翼,矿体的侧伏向与背斜的侧伏向完全相同,但侧伏角并不相同,背斜的侧伏角26°,矿体的侧伏角32°,故矿体越向东越接近背斜鞍部及侧伏端,形态多为弯曲的板状,越向西越距背斜鞍部及侧伏端越远,形态多呈规则板状,深部找矿一定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木洞沟深部存在木桐沟隐伏背斜,其北部为寺沟隐伏背斜,南部为东塘子隐伏背斜,三个背斜均呈近东西向平行排列,都是由东向西侧伏,三个隐伏背斜特征极其相似,寺沟、东塘子隐伏背斜深部找矿都取得了可喜成果,木桐沟隐伏背斜,尤其是南翼未开展过深部找矿工作,根据其地质特征,及与相邻的寺沟、东塘子隐伏背斜对比,木桐沟深部,尤其是深部隐伏背斜南翼是寻找深部隐伏盲矿体的最佳部位,具备找矿的条件、深部找矿潜力,应积极开展木桐沟深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3.
泥堡金矿床为以断裂型为主、层控型为辅的复合型矿床,呈近北东向的F1断裂控制了该区断裂型主矿体(Ⅲ号矿体),层控型矿体分布于构造蚀变体(SBT)及F1上、下盘龙潭组地层中。泥堡背斜、二龙抢宝背斜与F1(F4)断裂是矿区主要控矿构造组合,二龙抢宝背斜为泥堡背斜南翼受F1逆冲过程中形成的次级褶皱。推测F1、F4为与深部大断裂相连的成矿热液运移通道,建立泥堡金矿床成矿模式,预测泥堡背斜核部及北翼、F4断裂、二龙抢宝背斜南翼深部(1500-2000m)及临区非同一褶皱体系的大坪子背斜具一定找矿潜景。  相似文献   

4.
狮子山矿飘带矿分布于狮子山矿倒转背斜NW翼次级背向斜褶皱中,矿体随次级背向斜分布,形似飘带,产状稳定,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文结合矿山前期展开的地质勘探工作与及科研工作成果资料,对狮子山飘带矿深部找矿前景作了分析阐述,希望对矿山以后的地质找矿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黑石山地区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段白银厂中部火山岩带上,区内典型矿床有郝泉沟金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其黑石山火山通道、黑石山复式背斜、黑石沟倒转向斜、符崖沟倒转背斜、白马洼倒转向斜、无名沟倒转背斜的核部控制着岩体和矿体的产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
冯世军 《山西冶金》2007,30(1):24-26
通过介绍篦子沟铜矿体的分布特征,论证其为倾伏倒转背斜控矿,进而推断该倒转背斜南端属第三矿带,在背斜轴部成矿。  相似文献   

7.
甘肃天水宽沟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研究及盲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宽沟金矿位于北秦岭褶皱带西南缘,矿床严格受构造控矿,雨子沟次级断裂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区内侵入岩体十分发育,石英正长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基于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理论,采用构造叠加晕新技术,在该区开展深部盲矿找矿工作,建立了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矿区构造叠加晕分析结果显示,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的特征。通过研究该区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识别出不同成矿阶段所形成的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确定了盲矿预测标志,提出了盲矿靶位,初步验证己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8.
东塘子背斜北翼存在含矿隐伏背斜,背斜(矿体)在铅硐山铅锌矿与东塘子铅锌矿采矿范围的边界线附近,长度80~100 m,厚度2~5 m,铅+锌品位在10%左右,矿体向南倾,向西侧伏,侧伏向290°左右,侧伏角35°~40°,目前该矿控制的高度在200 m以上,最低标高在1 350 m。该矿为手搬崖铅锌矿在采、探矿过程中新发现的一个盲矿体。该矿的发现提醒我们勘查不能留死角,为以后的找矿、资料开发又多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9.
秧田沟磁铁矿位于川滇南北经向构造带中段东缘(康滇地轴中段东缘),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复合部位,紧临东川台拱,地处攀西资源开发区腹心,西连攀枝花,矿区位于铜厂顶复背斜西段南翼小青山向斜南翼。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秧田沟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过程,为今后寻找相同类型的矿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谈毅 《甘肃冶金》2022,44(2):119-122
勘查区位于北祁连弧盆系-白银火山弧单元-早古生代大洞沟岛弧褶皱带内.矿区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中统香毛山组,区内构造受控于石青硐-二道湾-白银厂深大断裂北东侧的次级断裂,及其北侧发育的次级褶皱大井子沟复式向斜,具有多期次构造变形及构造的叠加特征,大井子沟复式向斜东南翼为青牛沟金矿产出位置.金矿体严格受北西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  相似文献   

11.
新疆金窝子—210金矿床位于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接壤部位的红柳河裂陷槽内。区内主要出露含金背景值较高的下二叠统哲斯群凝灰质砾岩、砂岩和碳泥质页岩等碎屑沉积岩系;构造以近NE向为主,其次为近SN、NW向逆冲断裂体系及呈NE向延伸的叠瓦式背斜和向斜;岩浆岩主要有金窝子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体,呈规模较大的岩基侵位于金窝子背斜核部。矿床类型均为石英脉型,由多条细脉和网脉构成呈透镜状和扁豆体状延伸的脉群。区内第四系覆盖较厚,利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测量定位隐伏矿(化)体效果较好,对圈定的地表异常带进行了工程验证,在深部见到对应蚀变体和石英脉。该区总的找矿方向为以寻找金窝子、210金矿体赋存刚性地垒体系及金南、零南向斜两翼构造部位及深部定位与210特征相似的隐伏矿体及其沿走向、倾向延伸部位。  相似文献   

12.
甘肃寨上金矿床的控矿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寨上金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和下二叠统,中泥盆统分为4个岩性段,下二叠统分为2个岩性段,北矿带分布于背斜北翼下二叠统第一岩性段中,南矿带分布于核部中泥盆统第一岩性段中。地层岩性差异控制矿脉的形成和分布,矿脉产于软硬岩性接触界面且靠近软性一侧地层中,其产状与围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矿区构造由背斜、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3部分组成。扎麻树背斜具有北薄南厚、北缓南陡、北翼正常南翼倒转的特点,走向NW,向西转折为近EW向,呈反"S"形。主干断裂和容矿断裂受控于背斜,伴随背斜的二次变形而成。矿脉夹持于主干断裂之间,分布于背斜南北两侧转折应力集中部位,受地层、背斜和断裂三者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3.
武山铜矿位于九江——瑞昌褶皱带北部,横立山——黄桥向斜北翼东段,属于长江南岸丘陵~湖泊过渡地带,矿床分为南、北两个矿带,主要矿体埋均藏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三叠系至石炭系灰岩溶洞裂隙水为矿床直接充水水源,富水性中等~强,断裂构造较发育,部分断裂导水性较好,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复杂类型。在分析矿区含隔水层、矿区断裂构造及矿区补、排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大气降水与坑道涌水量动态变化规律,分别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与数值模型法进行了涌水量预测,预测结果误差小,能满足预测精度要求,可为矿山排水设施设计及深部防治水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瓜州钨铍多金属矿床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大地构造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马鬃山中间地块南缘与花牛山地体的接触带上。构造线以近东西向为主,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通过对本区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的阐述及矿床成因的浅要分析,认为矿床属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钨铍矿受背斜枢纽和平行于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所控制,断裂带内节理裂隙发育处矿化增强,受背斜枢纽及断裂构造控制,钨铍矿化主要分布于背斜南翼的矽卡岩化大理岩和石英岩中,矿化对围岩具有选择性交代,围岩(碳酸盐岩)对成矿有利。  相似文献   

15.
卡特巴阿苏特大型金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那拉提北缘断裂的南侧,紧邻那拉提北缘断裂。对矿区构造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对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体主要分布于F5、F6断层之间的断层-破碎带节理构造系统中,显示出典型的构造控矿特征。通过对矿区构造与区域构造关系的探讨,认为矿区构造系统为与区域性那拉提北缘断裂的次级平行构造,因此该矿区构造体系为与区域性构造平行的一套断层破碎带-节理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6.
杨家湾铜矿位于凤太矿田北部银母寺-大黑沟复背斜南侧的丹桂沟-水獭沟背斜西部,与北部的银母寺铅锌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相似,成矿条件有利,通过对区内铅锌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成矿条件的总结分析,认为本矿点向深部、东部找矿潜力较大,找矿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7.
向文 《甘肃冶金》2017,39(2):43-46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天山-内蒙褶皱系(Ⅰ),北山褶皱带(Ⅱ),南北山华力西槽向斜褶皱带(Ⅲ),红柳园-音凹峡复向斜(Ⅳ)的北翼,加里东期辉铜山-五峰山褶凹的南侧。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花牛山群(Oh~(b-2))上岩组片岩类,以及分布于矿区南部的下二叠统哲斯群(P1zs1),与奥陶系花牛山群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变砂岩、含炭硅质板岩。矿床产于大断裂及伴生的次级断裂裂隙中,分布于奥陶系花牛山群上岩组片岩类、中酸性岩中,以及与下二迭统哲斯群变砂岩、含炭硅质板岩的接触部位。矿床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18.
以岩性、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为依据,证实河台金矿区存在一个倒转背斜,该倒转背斜控制了矿床在空间上的分布,其北西翼为北矿带,南东翼为南矿带,核部为中矿带,根据背斜两翼对应关系,认为矿区南矿带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9.
寨上金矿床为西秦岭岷礼盆地西部大型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寨上金矿赋存在国营牛场背斜及斜切背斜的断裂中,赋矿地层为中-上泥盆统和下二叠统。南矿带矿脉主要受断裂控制,北矿带矿脉主要受层间剪切破碎带控制。矿(化)体沿砂岩、砂质板岩与碳质板岩的接触界面发育。矿区内发育少量石英闪长玢岩脉,且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特点。成矿主要集中在晚三叠-早侏罗世(220~170 Ma)、早白垩世(130~100 Ma)和早第三纪(60 Ma)3个地质时期,在喜山中晚期,可能叠加了新一期构造热液成矿作用。寨上金矿的形成具备3个条件,首先是浅源和深源成矿物质丰富,其次是物质迁移具有强动力来源,再次是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及容矿空间充裕是成矿的重要保证。因此,寨上金矿的形成是诸多成矿要素在相对局限的有利成矿构造域内,经过多期次叠加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