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矗立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外形宛如五片花瓣的白莲花。它与中央广场、上海科技馆相毗邻.是以音乐演出为核心.体现品位高雅、设施先进和功能齐全为特色的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从软件到硬件.该艺术中心都堪称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艺术中心建筑.成为展示上海现代化风貌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的手法,从多个角度对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与法国中世纪哥特建筑进行了深入的比较,阐释了该建筑对法国建筑历史文脉的传承。并进一步的说明了它对现世的挑战及对未来的预示等另外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而证实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以其超前的时代创造精神对当今建筑发展所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我所用,为民所爱,为境所融”是上海城市雕塑建设的重要方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历时一年,多点选址、深入研究,借鉴国际上利用工业建筑建成公共艺术中心的成功经验,决定把位于上海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的淮海西路570号(原上钢十厂厂房)改建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相似文献   

4.
黄艳 《建筑细部》2006,4(5):624-624
Jepson艺术中心是佐治亚洲萨凡纳市全新的建筑尤物。在这个保护遗产的城市中,这座以混凝土,玻璃和石头为材料的高度现代,雕刻式的建筑物成功地融入历史建筑体系中。Telfair艺术博物馆的这座附加建筑接近6000m^2,是博物馆119年历史上的第一座新建筑。  相似文献   

5.
张凯  申丽萍 《华中建筑》2005,23(6):61-63
在南京市玄武区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中,在城市敏感地段,以城市文脉、城市空间、环境艺术为出发点,着眼于总体的和谐关系去完成艺术环境的塑造,并将建筑艺术与其功能结构以及该地段不同时段的文脉 融入新的建筑环境中,做到对话与共生,营造具有南京地域文化氛围的新文化会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作为沈阳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辽宁大剧院辽宁省博物馆工程位于沈阳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沈阳市政府广场东南侧,两个不同性质的建筑合建于同一块基地,建筑设计方案为1997年底东北院参加国际招标并中标的方案,1998年底完成施工图并开工,2002年后相继竣工使用。  相似文献   

7.
傅刚  费菁 《世界建筑》2001,(7):24-28
坐落在曼哈顿中城繁华地段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是西方现代艺术收藏、展示和研究的最著名机构之一,对建筑同行来说,它与“国际式”一词的紧密联系,使它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形象,在20世纪末年,“解构主义”建筑展的举行,让它在颠覆自身历史形象的同时,显示出前瞻及诱导建筑和艺术发展的持续野心,本文简要回顾它在过去70年间,在收藏、运营、策划和馆舍建设与改造方面经历的变化,分析这一规模庞大的混血建筑综合体在保守的外表之下,力求平衡艺术,技术和社会时尚多方面因素的努力,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成长变迁,也是当代艺术之都纽约特有的商业文化的再现。  相似文献   

8.
黄超英 《安徽建筑》2005,12(5):31-31
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是一个高40m、建筑面积超过9×104m2的上个世纪最有代表的现代建筑之一。它那内部结构暴露在外,并在管道上涂各种鲜艳色彩的风格,引领了现代建筑走上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崔恺 《建筑创作》2007,(8):30-35
凉山对我们来说是个遥远的地方.却又常常听说航天城——西昌这个熟悉的名字。05年秋天.来自凉山州的领导们向我们自豪地讲起那个遥远而神奇的地方.发出热情而执着的邀请:来西昌吧!为凉山设计!  相似文献   

10.
寻找现代文化建筑与中国传统艺术文脉的契合正是宁波市鄞州区文化艺术中心创作构思的切入点。设计通过形似“弦琴”来延续中国传统的艺术之脉,通过形体的通透玲珑来展现当代文化艺术的时代朝气,通过合理、紧凑、巧妙的空间组合来达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建筑师力图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神韵。  相似文献   

11.
Already in the mid-1960s, with the first warnings of juvenile arraignments, an open critique of the naive enthusiasm with which the former generation had absorbed the myth of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came to the fore. So that Archigram members themselves, in proposing a cardboard megastructure for the ARCHIGRAM VII special issue (‘everybody's got their own mega-structure, do it yourself’ they wrote), kept an ironic distance from the modernistic belief in the linear evolution of society (Fig. 1).

Nevertheless, the dramatic decrease in the utopian mainstream that had characterised the ‘Year of Megastructures’, as Banham called it (1963), succeeded in producing an unrepeatable architectural gesture for the celebra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ocial equality.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contemporary icons, the Pompidou Centre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turning the modernistic interest in functionality into the de-materialised aspects of urban fetishism. The hyper-objectification of its form and the consequent ‘transparency’ of its content led in fact to a new type of architectural fruition: that in which the ideological perception of the building exceeded the real possibilities suggested by its hyper-flexibility. Thus, the Pompidou also inaugurated a new era for the dogmatic myth of self-empowerment by means of self-learning (auto-didacticism) and mass jouissance.  相似文献   

12.
Already in the mid-1960s, with the first warnings of juvenile arraignments, an open critique of the naive enthusiasm with which the former generation had absorbed the myth of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came to the fore. So that Archigram members themselves, in proposing a cardboard megastructure for the ARCHIGRAM VII special issue ('everybody's got their own mega-structure, do it yourself' they wrote), kept an ironic distance from the modernistic belief in the linear evolution of society (Fig. 1).

Nevertheless, the dramatic decrease in the utopian mainstream that had characterised the 'Year of Megastructures', as Banham called it (1963), succeeded in producing an unrepeatable architectural gesture for the celebra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ocial equality.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contemporary icons, the Pompidou Centre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turning the modernistic interest in functionality into the de-materialised aspects of urban fetishism. The hyper-objectification of its form and the consequent 'transparency' of its content led in fact to a new type of architectural fruition: that in which the ideological perception of the building exceeded the real possibilities suggested by its hyper-flexibility. Thus, the Pompidou also inaugurated a new era for the dogmatic myth of self-empowerment by means of self-learning (auto-didacticism) and mass jouissance.  相似文献   

13.
王舸 《华中建筑》2014,(9):20-24
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建成至今已有30余年。在这个建筑造型缤纷多样的年代,它的形象依然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因为其形象饱含"技术"特征,更是因为对"技术"产生的形象进行艺术处理后,获得了"艺术"特征。该建筑的造型以线性元素为主导,在"线"的造型和"线"的组织方式两方面进行了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处理。"线"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当代建筑语境下重新解读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视觉形象,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被新西兰人诗人路易·爱黎称赞为“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之一”和沈从文先生《边城》一书中关于凤凰的描绘,成就了湖南湘西吉首苗族自治州的小城——凤凰。我们从中原出发一路南下,过张家界到达吉首,而后又租了两辆中巴继续行驶一个多小时才到达了这被沱江日夜围绕着的小城——凤凰。说来很是惭愧,临行前对凤凰知之甚少,到了后才知道凤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凤凰县志上记载“唐垂拱三年,设渭阳县”,更不敢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蛮夷之地,明隆庆三年(1659年)为了监视土司,才在今凤凰城附近设一军营,后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小城。凤凰这一地名,据说是因…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人类传统聚居环境是经过岁月的长久积淀而形成的。当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古村落,那些经过时间雕刻的窑洞景观,就是一部令人赞叹的生存记录。它适应天然地形,与自然生态有机地组成整体,形成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景观。其建筑形态、装饰元素与大自然结合,显得格外生动美观。晋西北兴县蔡家崖是以窑洞建筑组成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着原始而朴素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16.
RISD工业设计的教学空间是令人极为羡慕的,至少在我的眼中是如此。在世界范围的工业设计领域中,美国的工业设计并不像其在别的领域那样独树一帜,享有崇高的地位(仅仅是指在学术上的讨论)。谈到工业设计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而不是美国。若追究造成这种情况的源头,也许是传统的因素,也许是其他因素,概而言之,美国的工业设计在我的概念中仅仅是——借用一句美国人的口头禅“just so so”。  相似文献   

17.
苏州印象     
苏州许多的新建筑设计因地制宜,采用了一种称之为"印象"式的设计表达方法,这种表达方式除了提取地域建筑的符号以外,也提取地域文化中最代表其性格的片断,用新技术与新手法进行表现,在符合新建筑的功能要求和设备要求的同时,塑造了具有传统"印象"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18.
黔阳印象     
吴峰 《建筑与文化》2012,(6):122-123
湘西凤凰古城因沈从文的一部《边城》而名扬天下,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可是从这里向南,距凤凰城150多公里的另一座湘西古城黔阳,却一直鲜为人知。这座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喧嚣的旅游狂潮中如今孤寂地躺在雪峰山下的沅江边……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当我第一次走进这座陌生的古城时我的脚步会不知不觉地  相似文献   

19.
白色印象     
本设计的业主是一对从事于文化事业的新婚夫妇。这个空间的设计是以作为他们的生活空间为主要出发点的设计,并且良好的工作及阅读环境是机能上唯一的要求。基地面对大马路是一栋狭长形(4m×17m)的五层公寓。他们的房子在第四、五楼。楼梯间及入口是基地中间形成的突出部分,所以  相似文献   

20.
以建筑师的思维来探索人与空间林伟而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伟而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是美国建筑师协会香港分会的前任会长。他的设计强调人性化、艺术性,并具有极强的建筑空间感。无论是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公共艺术甚至是装置艺术设计,都有建筑的影子渗透其中。虽然现在他从事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室内设计,但由于建筑师情结依然很浓,他更习惯于用建筑师的思维去为每一个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