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一台N2O4冷凝器在介质的腐蚀作用下管板的管口产生严重泄漏,在无法用胀管或焊接修理的情况下,采用截短壳体、镗除管板部分腐蚀的换热管并重新焊接,使报废设备再生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尿素装置的高压甲铵冷凝器上管板处管子的上端腐蚀较为严重,高压洗涤器下管板处管子下端有类似情况。一般情况下,管子腐蚀长度约为35毫米。其它石油化工换热器的不锈钢管管端腐蚀也较为普遍。国外曾用拔管的方法来修理新设备的制造缺陷。做法是将管子和管板的连接焊缝切去,把管子拉长一段,把腐蚀较严重的部分切去,再把管子和管板焊上。作过这种处理的设备投  相似文献   

3.
锅炉给水预热器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03033-04E003A/B-01型锅炉给水预热器的结构特点,针对在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管板堆焊面中心部位300mm范围内,出现鼓包并造成管与管板焊接部位将换热管拉出,并开裂造成管程与壳程出现泄露这一故障现象,分析了其损坏原因,制订了合理的修理方案,在原旧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理。实践表明,对损坏原因分析正确,修理方案制订合理,现该设备已投入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4.
某公司的废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器在使用过程中管板与管束连接处发生漏水,为了确定漏水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对策,对余热回收器失效原因进行分析。首先通过Ansys仿真软件计算了余热回收器在工作工况下应力水平,得到应力最大点位于管板处,并且管板和换热管连接处应力值较大。而后对管束泄漏取样部位进行宏观腐蚀形态分析、金相微观组织分析、显微硬度测试、腐蚀微观形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分析及腐蚀产物EDS(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换热器在高温下管束和管板的缝隙处发生碱浓缩,并且该处存在焊接裂纹,最终导致管板和管束焊缝处发生碱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5.
钛复合钢板多层包扎容器腐蚀泄漏后的检测与评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内筒为复合钛板的多层包扎式压力容器因钛层被冲蚀形成腐蚀空洞并造成腐蚀穿孔后如何进行无损检测和安全评定的问题。着重介绍了针对多层筒壁内腐蚀空洞的无损检测方法以及钛层下腐蚀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的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可行的检测方案。同时论述了腐蚀空洞类缺陷的安全评定方法。这种非常规的检测与评定方法对众多的在用多层包扎并有防腐衬里的容器有可以借鉴的共性。  相似文献   

6.
国营五二四厂对管与管板内孔焊的研究、生产已有二十几年,该技术现已被广泛用于换热器类设备的制造中。换热器类管与管板的焊接,通常采用端面焊,即将管子插入管板孔内,在管板的外侧将管子与管板焊接在一起(图1、2)。该结构型式简单易行,但也有其致命的不足,如管子与管板间的间隙内沉淀积垢后会产生间隙腐蚀,胀管产生的残余应力会引起应力腐蚀。而管与管板内孔焊,则消除了间隙腐蚀,减少了应力腐蚀,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所谓内孔焊,是将管子置于管板的内侧,管子与管板形成内孔对接焊缝(通常采用的接头型式,(见图3)或内孔…  相似文献   

7.
对薄管板的结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加氢反应器薄管板的受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加氢反应器管板失效原因分析,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加氢反应的结构进行应力分析计算,据此提出了环己酮加氢反应器管板的改型设计内容。环己酮装置加氢反应器采用了薄管板技术,其结构采用焊入式,管板和连接法兰分开,在节约用材、制造加工、防止应力腐蚀和稳定运行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优点,节约用材(7080)%,换热管与管板拉脱力由83.22MPa下降到50.33MPa,应力腐蚀得到明显改善,确保了环己酮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压力容器》2019,(9):53-62
某公司余热回收器短期运行后发生泄漏。采用宏观形貌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对换热管泄漏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有限元法对管板进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泄漏系由管板和换热管焊缝处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所致,焊接缺陷诱导并加速了应力腐蚀,管板与换热管连接处应力过大是引起失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就换热器中重沸器管束管板腐蚀严重的问题,本文从钢在水中腐蚀及在气体中的腐蚀机理分析了腐蚀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中油吉化炼油装置中,气提塔顶换热器是一项重要设备,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生产效率。以往,由于换热器的壳体采用了普通容器用钢20R钢、Q345(16Mn)管板+20钢的列管制造,耐应力腐蚀和抗点蚀的性能较差,经常出现腐蚀泄漏,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将换热器的管板和换热管改用双相不锈钢2205制造。不仅改善了腐蚀泄漏现象,而且使该装置能保证常年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对换热器列管与管板焊缝泄漏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产生腐蚀泄漏的相应措施,及检修过程中泄漏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合成氨装置原有合成回路蒸汽发生器管板与换热管焊接接头泄漏、换热管腐蚀原因的分析,重新选择合成回路蒸汽发生器主体材料,同时对其管板与换热管焊接结构、布管方式进行优化,实用效果良好,为相似产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铁路货车修理“三板破损”问题中,电焊质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公司货车修理几乎所有车型都会有各种旧部件的截换。腐蚀旧板与新板连接焊缝,较之新板与新板连接焊缝,更容易出现焊缝成型不良、连续气孔、未熔合、未焊透以及焊穿等焊接缺陷,直接影响车体的外观质量。严重的焊接质量问题还会减弱车辆的承载能力。因此,提升新旧板连接焊缝焊接质量,是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14.
对中压废热锅炉所用管板及换热管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能谱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就腐蚀情况及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出泄漏的主要原因是制造时贴胀及使用中工艺水氯离子含量超标所致。为杜绝类似泄漏事故,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产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换热管SB-690 N08367进行模拟管板与换热管的焊接工艺评定试验,对焊接试板进行力学性能、腐蚀性能等检测,结果表明,国产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换热管SB-690 N08367的各项性能均满足要求,证明所选用的焊接材料、焊接工艺规范正确合理,可以替代进口SB-690 N08367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6.
双管板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莲莲 《机械》2009,36(11):53-55
换热器是一种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交换的节能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生产中为了防止腐蚀和污染,以及满足工艺流程、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通常采用双管板换热器来解决。论述了双管板换热器的用途、结构、设计等方面需注意的问题,并把它与单管板换热器进行了对比,指出双管板换热器的管程壳程间泄漏量变得很小,受力状况也更好。同时也论述了双管板换热器的壳体、管板、折流板等的制造工艺方法、管板预装、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方法、以及压力试验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成分分析、腐蚀产物能谱分析等手段,对涂装车间通风装置换热器的腐蚀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换热器腐蚀为镀锌管板的电化学腐蚀。镀锌层的阳极反应为锌的氧化,阴极反应为溶解氧的还原,来自于换热器铜管的冷凝水中的痕量铜能够加速锌的腐蚀。镀锌层腐蚀破坏后,低合金碳钢基板随之腐蚀。保持车间环境的干燥,在暴露管板和铜管接头表面涂敷防水性能良好的油漆是有效的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内孔焊接是为改善端面焊接的缺点而采取的较先进的工艺方案,是一个全焊透的接头,没有缝隙,没有应力集中点,抗应力腐蚀和抗疲劳强度高,缺点是对管板加工,装配以及焊接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返修困难,成本较高。用内孔焊结构代替传统的管对管板角焊缝结构是提高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焊缝抗应力腐蚀能力和间隙腐蚀能力的根本途径。本文以苯乙烯装置进出料换热器中的内孔焊结构为例,详细介绍了内孔焊的实施,通过大量工艺试验最终在正式产品焊接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船用海水冷凝器铜合金换热管腐蚀失效的问题,对铜合金换热管进行了腐蚀失效分析,进行了换热管失效部位外观形貌分析;对失效的换热管和完好的换热管进行了材料化学成分分析,并与材料的化学成分标准值做了对比;运用扫描电镜对换热管失效部位腐蚀产物进行了射线能谱分析;进行了换热管失效部位腐蚀坑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腐蚀是从换热管内部开始的,并且在换热管腐蚀部位没有检测到砷元素;结合铜合金在海水中的腐蚀失效机理可知,该海水冷凝器换热管失效为换热管材料中砷元素偏析导致的脱锌腐蚀。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扭曲管换热器的管板在三种工况下的应力进行计算,分析了扭曲管轴向刚度削弱系数对管板应力强度及扭曲管轴向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扭曲管的轴向变形补偿能力优于普通直管,可以降低在温差载荷作用下管板中的应力,但会提高压力作用下的管板应力。在压力载荷作用下,扭曲管上的平均应力大小与普通直管差别不大,但扭曲管的轴向应力在管子横截面上的分布不均匀,局部的轴向应力远远高于平均应力水平,因此扭曲管抗疲劳和应力腐蚀开裂的能力不如直管。不同厚度的管板受扭曲管管束轴向刚度的影响不同,当管板厚度较小时,扭曲管管束轴向刚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