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发表了用RC1—134热磁仪所测定的14SiMn3V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获得了中温区呈现明显双C形的图形。对在两个C形曲线的鼻部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进行了光学金相及电子金相研究。并根据动力学及组织形貌的特点讨论了转变机制。提出了一种见解,认为上、下贝茵体铁素体各有其独自的形成机制,但通常所得到的上、下贝茵体组织可能是按两种机制不同程度地组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日本双相钢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即用贝茵体取代双相钢中作为第二相的马氏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其特性相当于或优越于铁素体加马氏体双相钢。同时叙述了第二相体积率(?)=(f_M+f_B)和第二相中贝茵体体积率所占的比例α=(f_B/f)的关系,以及第二相体积率和贝茵体种类对机械性能的影响。从而指出,可根据这些结果设计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3.
利用热模拟机和淬火膨胀仪进行了27SiMn钢的连续冷却和等温冷却实验,分析了热膨胀曲线,结合组织观察及硬度检测,得到其连续冷却和等温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规律,绘制出CCT曲线和TTT曲线。结果表明:冷速在0.5~2.0℃/s时,实验钢只发生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发生贝氏体转变的冷速为5~20℃/s,且为无碳化物贝氏体;冷速10℃/s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生成全马氏体组织的临界冷速约为50℃/s。在710℃等温,实验钢只发生铁素体转变;500~660℃等温时铁素体和珠光体的转变同时发生;340℃等温发生马氏体转变;发生贝氏体转变的温度范围为390~450℃。  相似文献   

4.
0. 1%C—2%Mn—Cu—Ni—Cr—Mo和0. 07%C—2. 2%Mn—Cr—Mo钢在模拟热带钢轧机低温卷取的控制条件下,热轧后组织为细贝茵体,抗张强度达60~80公斤/毫米~2,并具有良好的抗弯能力和韧性。本文研究了化学成分Si和Mo以及热轧条件的影响,并对显微组织和非金属夹杂的影响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Gr2Mo2V钢粒状贝氏体回火时的沉淀硬化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并分析了各强化的组织因素。发现在回火过程中,一方面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中有细小弥散的VC析出,且粗化相当缓慢。与此同时基体固溶含碳量降低。另一方面,“小岛”中的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而岛中原有马氏体则逐步分解折出M_3C。对粒状贝氏体沉淀硬化效应的半定量估计表明,VC微粒的折出是产生强化的主要原因,“小岛”中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也对强化有一定贡献,而基体中含碳量的减少使固溶强化作用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某钢厂BOF-LF-CC工艺生产的27SiMn管坯钢的洁净度进行全流程系统取样、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经过LF精炼后,钢中显微夹杂物的数量由35.0个/mm2降到8.4个/mm2,中间包处理过程中全氧和夹杂物含量都有明显上升,铸坯中T[O]含量基本稳定在(24~30)×10-6,铸坯大型夹杂物为0.487 mg/kg。针对现有生产工艺中影响铸坯洁净度的主要因素:中间包烧氧开浇及不稳定浇注造成的二次氧化及结晶器卷渣等,提出相应的工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对27SiMn钢油缸缸筒的亚温淬火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7SiMn油缸缸筒的亚温淬火与常规淬火相比,可以获得更高的强度和韧性,同时减少了变形和开裂。  相似文献   

8.
 通过力学拉伸实验和扩孔实验对铌、钛复合微合金化低碳热轧铁素体贝氏体钢板的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进行了研究,以了解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和微观组织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扩孔率的因素以及铁素体贝氏体钢的裂纹扩展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高强度、高扩孔性能的汽车底盘用钢板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铁研试验法,研究了符合我国资源特点的复合微合金化低碳SiMn3型贝氏体高强钢的焊接裂纹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类钢即使在不预热的条件下施焊,也不会出现冷裂纹。这与其HAZ过热区具有板条贝氏体加低碳马氏体混合组织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绪言最近,作为非调质高强度以低C—高Mn—Nb系为中心的低碳贝茵体钢(或称acicular ferrite钢)业已研制成功。在这样的成分系中,由于各种合金元素的影响尚不了解,为此进行了试验室的研究和工场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20SiMn3NiA钢860℃正火,900℃40 min油淬,180~650℃90~150 min回火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钢较佳的回火温度为200~250℃,230℃回火后得到板条马氏体、细棒状碳化物析出相和残余奥氏体,在250℃回火时该钢的抗拉强度(Rm)超过1 500 MPa,冲击韧性(AKY)超过80 J,有较好的强韧性匹配。20SiMn3NiA钢在320℃中温回火时,碳化物析出相呈连续的片状分布,使得该钢的冲击韧性值很低,当在320~600℃区间回火时,20SiMn3NiA钢具有明显的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用少量Mo,微量V,B,Re进行复合微合金化,对低碳SiMn3型贝氏体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合金化可显著提高其空冷状态的韧性,明显改善低温韧性,并可显著提高回火抗力和高温回火后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王凤香  简方  冯岩 《包钢科技》2007,33(2):26-29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上利用膨胀法测定了27SiMn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利用蔡司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冷速下试样的金相组织,借助莱卡硬度计测定了各试样的显微硬度值.随着冷却速度增加,硬度值越来越大.通过对CCT曲线的分析为生产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09Mn_2VCuRE钢的等温试样进行了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查.得到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具有下列特征:1) 成针片结构;2) 针片边缘比较平直;3) 针片内有较高密度位错;4) 针片同奥氏体母相有K-s取向关系;5) 针片不穿越母相晶界;6) 一束平行针片相互取向一致或成孪晶关系;7) 粒状贝氏体铁素体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形成新针,先析出针片后来没有明显地展宽.因此认为此钢中的粒状贝氏体转变不是块状转变,而是有扩散的切变相变,应归于贝氏体转变范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09M2VCuRe钢的等温试样进行了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得到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具有下列特征:(1)成针片结构;(2)针片边沿比较平直;(3)针片内有较高密度位错;(4)针片同奥氏体母相有K-S取向关系;(5)针片不穿越母相品介;(6)一束平行针片相互取向一致或成孪晶关系;(7)粒状贝氏体铁素沭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形成新针,先析出针片,后来没有明显地展宽。因此认为此钢中的粒贝转变不是块状转变,而是有扩散的切变相变,应归于贝氏体转变范畴。  相似文献   

16.
 采用拉伸、冲击、硬度等力学性能的测试以及金相组织观察、XRD、SEM分析了27SiMn钢在淬火温度为770~830℃、等温温度为360~420℃和等温时间为10~90min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790℃加热保温50min,380℃等温20min,空冷到室温后可以得到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的三相组织,得到最好的综合性能,Rm×A5为27225MPa×%,其中抗拉强度Rm为825MPa,伸长率A5为33%,其冲击韧性和硬度分别为47J/cm2和HB219。此时残余奥氏体含量为15.76%,贝氏体孕育期最短,TRIP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4Cr3Mo2V钢经1060℃奥氏体化后在不同条件下冷却获得马氏体(M)、下贝氏体、M-A(粒贝和粒状组织)及它们的混合组织。回火特性研究表明:M-A组织的回火稳定性最好,二次硬化效应最高,下贝氏体组织次之,M最差。三种组织及其混合组织的二次硬化机制基本相同。均是由钼铌等形成的碳化物析出造成的,但在中温转变产物及其混合组织的硬化作用中,残余奥氏体AR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27SiMn液压支架管经过调质热处理来实现其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热处理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参数(淬火温度、淬火保温时间、回火温度和回火保温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热处理工艺制度为930℃,40 min淬火和480℃,50 min回火.经最优热处理工艺处理后,其力学性能为:屈服强度895 MPa,抗拉强度1030MPa,伸长率15%,断面收缩率54%,冲击功53.3 J,满足了GB/T 17396—1998标准中对27SiMn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销盘式磨损试验机对3Cr3Mo2V铸钢和3Cr13钢在环境温度25℃和200℃下进行干滑动磨损试验,研究了显微组织和摩擦氧化物对3Cr3Mo2V铸钢和3Cr13钢磨损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摩擦氧化物对25℃和200℃下的磨损行为和磨损机制有显著的影响,而摩擦氧化物的减磨作用取决于其数量和基体状态等,与钢的成分和显微组织密切相关。高的铬含量阻碍摩擦氧化物的形成,低硬度的回火索氏体加速氧化物剥落,故无摩擦氧化物的作用或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20.
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低碳Mn-B系贝氏体钢的组织转变,分析了合金成分和奥氏体变形对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条件下,添加铬、铌元素后更利于粒状贝氏体组织的转变;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对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的转变有明显的影响,随奥氏体变形温度的降低以及变形程度的增加,组织由粒状贝氏体向粒状组织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