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混凝土新老坝面结合问题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尚无混凝土坝加高的成熟经验和工程实例。新老结合面由于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年际变化影响、运行期水力劈裂等多因素作用产生开裂,为大坝安全运行带来风险。通过有限元直接反力法计算内力.按重力坝规范方法计算分析1#坝段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完好、结合面开裂及结合面开裂进水3种情况下的安全度,并给出了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重力坝加高后新老混凝土结合面防裂方法是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中出现的新老混凝土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而总结提炼出的工程措施,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3.
重力坝加高的温度应力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国新  朱伯芳  吴志朋 《水利学报》2003,34(5):0011-0015
大坝的加高将成为未来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重力坝加高中往往会出现三个影响坝体 质量和受力的问题:坝踵应力恶化、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开裂及坝体下游面裂缝。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出现这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丹江口大坝加高的三维仿真分析,探索了通过温度控制解决加高问题的基本方法及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新混凝土的超冷、保温并选择适当的施工措施,可以改善坝踵应力状态,同时保证新老混凝土的结合面的大部分保持结合状态,从而保证新老混凝土的共同受力。  相似文献   

4.
陈志康  郑光俊  王莉 《人民长江》2009,40(23):93-95
新老混凝土结合是大坝加高工程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工程,其大坝加高工程新老混凝土结合措施的设计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尚无混凝土高坝加高的成熟经验和工程实例,参考国际上大坝加高和加固经验,结合丹江口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老混凝土结合的结构措施和施工措施。为分析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应力状态和结合措施的效果,进行了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对键槽方案、结合面锚筋布置方案和混凝土材料进行了比选。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混凝土重力坝后期加高新老混凝土结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了解丹江口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加高后新老坝体工作状态及结合面和坝踵的应力、变形情况,在3次新老混凝土现场结合试验结论的基础上,对拟定的加高方案进行了坝体温度应力全过程仿真计算分析,然后根据温度仿真计算结果,针对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接触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新老混凝土结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主要是在老坝体的基础上进行二期加宽、加高.因此,如何确保新老混凝土结合成整体使之联合受力是本工程施工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该工程的修护、加高等特点,研究了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处理工艺、锚杆施工工艺、混凝土浇筑工艺,混凝土温控措施等,总结出混凝土大坝大规模修护、加高的施工经验,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坝的加高将成为未来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工程实例表明:重力坝加高会带来坝体应力恶化、新老混凝土结合问题和新混凝土表面裂缝等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控制新坝体的温度应力,做好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粘结等解决方法。展望重力坝加高的发展,认为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后帮式重力坝加高存在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和新老坝块分载的问题,结合面有限结合部分传力时传统的材料力学法和整体刚体极限平衡法不再适用于应力和稳定计算.本文介绍了重力坝加高模拟的有限单元法,提出了新老坝块应力和稳定计算的有限元等效法,以丹江口7#坝段为例进行了不同结合面状态的多工况计算,与弹塑性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了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9.
清凉山水库扩建工程是我国首次采用后帮整体式键槽结合最新专利技术的大坝加高工程,为有效检验技术创新成果,在大坝加高新老结合面采用差动电阻式测缝计进行施工期和蓄水期监测。实测资料表明,新老坝整体结合良好,为砌石重力坝加高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国内最大的大坝加高续建工程,初期工程建成运行至今已有30多年,表层混凝土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处理时必须将老混凝土碳化层全部进行凿除.通过对老混凝土碳化层深度进行检查和处理研究,确定了碳化层凿除深度,保证了新老混凝土的结合面质量,减少了混凝土的凿除工程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在本工程中得到了广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气温年变化及新老混凝土温差的作用,混凝土重力坝加高后,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绝大部分将被拉开,使大坝整体性降低。本文提出了在新混凝土内进行横向分缝并在下游面进行永久保温的防裂工程措施,使结合面开裂面积大幅度下降,超载条件下的坝体应力显著改善。文中研究了缝端应力集中问题,结果表明,年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深度只有5m左右。当横缝深度超过6m时,缝端应力集中不显著,横缝不致于扩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丹江口大坝加高左岸第二个枯水期混凝土施工特点,及对其重点和难点所采取的措施,其中着重介绍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处理。  相似文献   

13.
国内混凝土坝裂缝成因综述与防止措施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通过对国内15座混凝土大坝裂缝的调查分析及仿真反馈计算归纳总结出了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索了混凝土防裂的途径和措施。提出混凝土热膨胀系数直接影响温度收缩应力,决定热膨胀系数大小的是骨料的岩性,选用热膨胀系数小的骨料有利于降低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温度应力,由外部环境造成裂缝危害的主要原因是寒潮袭击,其防范措施为采用“薄层,短间隙,均匀上升”的浇筑方式和妥善的表面防护。其它骤然降温因素也不容忽视,如遭遇洪水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混凝土大坝产生裂缝的种类及其原因,并介绍了防止各种裂缝产生的常见措施。阐述了混凝土表面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表面裂缝产生,进而防止混凝土大坝产生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坝后背管外包混凝土厚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伍鹤皋  张伟  苏凯 《水利学报》2006,37(9):1085-1091
采用平面非线性有限元法对某水电站下游面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进行了分析,计算中考虑混凝土开裂和地震作用的影响。研究了5种外包混凝土厚度0.5、0.8、1.2、1.5和2.0m的坝后背管在内水压力和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规律,分析了外包混凝土厚度对管道的动、静力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内水压力作用下,外包混凝土厚度较小时,管坝接缝面附近的局部坝体开裂,并使管道钢材应力提高,但其材料强度和变形仍能满足规范要求。地震作用分析表明,外包混凝土越厚,坝后背管结构的基频值越高;但厚度越大,管道钢材动应力值也越大,说明采用较小的外包混凝土厚度有利于减小钢材的动应力。因此,在满足施工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在坝后背管设计中采用厚度较薄的外包混凝土。  相似文献   

16.
温度荷载是使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期间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为对大体积混凝土开展施工期开裂风险分析,以某碾压混凝土(RCC)重力坝为例,在对其温控措施进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结构的可靠度理论,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运用响应面法构建极限状态功能函数,利用Monte-Carlo法得到该重力坝施工期的开裂风险和可靠度。分析成果表明:推荐温控措施合理;开裂风险概率和可靠度指标计算成果能够反映内部特征点的开裂风险高于外部、一期冷却末期出现最大开裂风险的特点,该方法可用于施工期的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拱坝线性开裂随机分析与非线性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拱坝坝体与地基当作一个藉连的体系,建立三维线弹性与非线弹性力学模型,引入随机变量,对该模型进行随机分析。结合某双曲混凝土拱坝的算例,给出了拱坝开裂单元的位置和开裂顺序,指出单元进一步开裂的可能性很小,坝踵处4单元开裂后,将使坝体应力状态得到改善,故在坝踵部位设置底缝等工程措施十分必要。算例还表明,在对拱坝进行应力分析时,可用线弹性开裂分析的应力结果代替非线弹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混合坝接头处存在软硬材料的接触界面并易产生坝顶裂缝的问题,以某水电站混合坝工程为例,针对其在初次蓄水后心墙堆石坝接头部位坝顶出现多处裂缝的现象,通过考虑坝料的湿化与流变特性,采用有限元耦合变形倾度法对右岸心墙堆石坝及接头坝段开展了三维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蓄水引起的上游堆石湿化变形是导致接头坝顶开裂的主要原因;(2)接头部位的坝料受下部混凝土接头斜坡的支撑约束,沉降位移明显小于上游堆石,导致变形不协调,引起土体开裂;(3)坝顶沉降梯度较大是坝顶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其中沿坝体顺河向的坝顶沉降梯度引起的裂缝与坝轴线平行,沿坝顶顺河沉降梯度引起的裂缝与坝轴线垂直。对比实际坝顶开裂部位,初步判断当坝顶不均匀沉降梯度0.6%时,产生开裂的概率较高。研究所得成果可为混合坝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快速浇筑条件下混凝土坝早龄期开裂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水北调工程某混凝土重力坝施工为例,分析与探讨了不同浇筑层厚度、不同层间间歇期、不同浇筑温度等对混凝土坝早龄期温度与应力的影响,对早龄期混凝土的温度与应力特性和开裂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确保应力安全的防裂方法。研究内容为快速浇筑条件下大坝混凝土温度控制标准和温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