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湧  武凯 《轧钢》2021,38(2):15-18
在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粗轧立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现象。立辊磨损沿辊面非常不均匀,下线轧辊辊面呈梯形,最大磨损处磨损量可达5 mm。这严重影响了粗轧模型的设定精度,从而使带钢宽度控制精度降低。为了提高模型对立辊的设定精度,对辊面磨损范围各个位置的磨损量进行了分区计算,建立了新的粗轧立辊磨损计算模型。该模型在某1 500 mm热连轧生产线的应用表明,粗轧立辊磨损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粗轧模型宽度预报稳定、准确。  相似文献   

2.
出于节能考虑,带钢热连轧工艺增加中间坯的厚度,提高精轧开轧温度,降低粗轧和精轧总能耗。由于增加了中间坯厚度,精轧过程产生宽展,热连轧机精轧机组采用了两个立辊机架的设计方案。针对此种设备布置,以高精度的宽度控制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宽度自动控制策略,包括两个立辊的速度、辊缝的过程设定以及自学习算法。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保证了穿带和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宽度精度高,宽度偏差控制在3 mm之内的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3.
刘子英  宋向荣  武凯  彭文 《轧钢》2014,31(6):49-52
针对港陆1 500 mm热轧带钢粗轧头尾失宽现状,提出了采用三次曲线的短行程控制(SSC)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三次曲线的求解方法。由于立辊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会提前或者滞后,对此立辊执行情况开发了短行程自学习,根据轧后实测宽度数据对开口度进行自学习,二级短行程设定模型采用曲线平移的方法,根据一级跟踪偏差量对短行程曲线做出调整。现场应用表明:短行程及其自学习投入后能够将带钢头尾宽度差控制在3mm之内,金属收得率提高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窄带钢厂带钢的宽度指标,在粗轧机上提出了自动宽度控制系统。通过轧机的弹跳方程构建的数学模型称作轧制力反馈自动宽度控制(RF—AWC)。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宽带钢粗轧立辊中广泛使用,但在窄带钢中应用研究较少,现结合某400mm窄带钢厂的现有设备及特性,引入RF-AWC。通过观察使用效果,证明了该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带钢的宽度偏差,带钢中间部分尺寸保证在1.5mm以内,并改善带钢质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对日后窄带钢的生产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卞皓  李欣波  夏小明 《轧钢》2009,26(2):54-56
上海宝钢集团梅山钢铁有限公司热轧厂1422mm生产线通过2005年和2006年进行的两次技术改 造,将粗轧设备全部更换,增设全新的立辊轧机E2并采用AWC控制技术和RSU控制模型,使99%以上的带钢宽度精度控制在0-+15以内。  相似文献   

6.
迄今,在热带精轧机架之间设置立辊轧机而对带钢进行宽度压下的方法尚未实施过。这是由于带钢薄,若进行宽度压下,易产生纵弯曲,因此不能进行充分的宽度压下。最近,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发明的精轧机架之间的轧边机考虑了上述因素,在精轧机架之间设置立辊轧机的同时,设置能给予带钢附加张力的活套。该发明的要点是:为了使立辊沿着带钢的作业线方向可以倾动,将立辊的轴承座通过圆弧状底座支承在轧辊支  相似文献   

7.
1750mm热轧带钢宽度拉窄分析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热轧带钢生产中带钢宽度拉窄的现象和原因,针对粗轧立辊侧压量过大、精轧机组AGC控制不稳定、以及活套套量不稳定等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使成品宽度精度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8.
张明金  王洪彬  李新东 《轧钢》2009,26(4):55-60
针对莱钢银山型钢有限公司1500mm热轧带钢生产线在冷轧料HPHC薄规格普碳钢Q235B、Q215B的生产过程中出现头尾拉窄的现象,通过借助测宽仪、板形仪及历史趋势查询等手段,分别对粗轧区域&精轧区域,卷取区域带钢头尾拉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粗轧头尾短行程功能(SSC)、E1立辊磨损情况、粗轧拉钢系数&精轧活套控制、张力控制、卷取张力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最终使带钢宽度控制精度在±5mm公差范围内的达到97.5%。  相似文献   

9.
带钢头尾宽度超差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严 《轧钢》1996,(6):9-10,43
造成武钢热轧厂带钢宽度精度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粗轧机组的头尾失宽现象,而头尾失宽的主要原因是板坯在立辊中的变形特点,头尾与中间部分的温度差及初轧坯料的缺陷所致。改善工艺和设备可以减少失宽现象。根本措施是采用调宽压力机。  相似文献   

10.
武钢 2 2 5 0毫米热轧带钢生产线是我国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带钢宽度规格最大的一套热连轧机 ,它建成后将满足国内对宽规格带钢的需求。该线建成后设计年产量为 3 5 0万吨 (预备将来生产能力 45 0万吨 /年 )。生产出的产品规格是带钢厚度 :1 .2 m m~ 2 5 .4mm带钢宽度 :70 0 m m~ 2 1 3 0 mm钢卷内径 :762 m m钢卷外径 :最大 2 1 5 0 mm单位宽度卷重 :最大 2 4kg/mm该轧线主要工艺设备组成 :步进梁式加热炉两座 (予留第三座 )炉后辊道粗轧高压水除鳞区设备一套定宽压力机一套E1 /R1轧机 (予留 )一架E2 /R2轧机一架中间辊道设备一套精轧高压…  相似文献   

11.
陈金山  王君  朱涛  曹勇 《轧钢》2017,34(1):24-28
弯辊力设定对高速冷连轧过程的板形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某1 750 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计算并分析了弯辊力设定对成品带钢板形的影响规律。深入研究了带钢宽度、单位轧制力、中间辊横移量、带钢入口厚度、带钢凸度、轧辊辊径和轧辊凸度等因素对最优弯辊力的影响。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利用Origin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建立了冷连轧过程最优弯辊力的设定计算模型。采用新模型设定计算弯辊力的最大偏差小于3.14%,成品带钢的板形标准差平均值降至2.64 IU,新模型对成品带钢板形质量的控制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实践证明:该弯辊力模型具有较高的板形控制精度和较好的板形控制稳定性,适合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何垚东  李旭  丁敬国  张殿华 《轧钢》2022,39(2):76-81
宽度精度是热轧带钢成形过程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精轧宽度有助于及时修正粗轧宽度设定模型,提高成品带钢的宽度精度。然而,依据轧制机理建立的宽度预测模型偏离实际工况从而精度较低,依据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由于过程黑箱导致可信度低。为此,提出了一种融合轧制机理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热轧带钢精轧宽度组合预测模型,以基于Hill公式的机理模型计算精轧宽度的预测基准值,以基于深度置信网络(DBN)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精轧宽度的修正值。选取实际生产的2 730组数据中的49个特征值作为试验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模型预测精度高、稳定性好且预测时间短,其均方根误差为0.428 15 mm,相比机理模型降低了79.6%,相比神经网络模型降低了6.2%,实现了精轧宽度的高精度预测。  相似文献   

13.
郭太雄  徐权  陈俊  冉长荣  安波  董学强 《轧钢》2018,35(3):23-32
通过现场跟踪调查、缺陷试样检测分析及缺陷卷工艺调查分析,探讨了冷轧无取向电工钢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酸洗不良、冷轧窄尺及断带的原因。结果表明:酸洗不良的原因在于带钢局部热轧卷取温度过高,正常的酸洗工艺未能将氧化铁皮清洗干净;冷轧出现局部窄尺的主要原因在于酸洗预留切边量过小,当热轧来料宽度处于下限,且带钢板形不良或带钢对中不良时,酸洗圆盘剪切边量过大;断带是板形不良或对中不良所致的跑偏断带。  相似文献   

14.
介绍子全球辊面不小于1400mm的4辊或6辊单机架铝带冷轧生产线设备及其工艺。截止2000年底,全球有辊面宽度小于1400mm的4辊铝带轧机约125台,辊面宽度不小于1400mm的4辊/6辊单机架铝带轧机约410台,双机架4辊冷连轧机列17条(含6辊的),3机架4辊冷连轧机列8条,5机架4辊冷轧机列6条,6机架4辊冷轧机列1条,还有一些2辊的块片冷轧机,它们的总生产能力约18Mt/a。在辊面宽度不小于1400mm的4辊铝带冷轧机中:带卷质量为10-18t的占28%左右;轧制速度不低于1500m/min的有约30台,占总数的6%左右。  相似文献   

15.
韩庆 《物理测试》2014,32(1):16-18
为了提高不锈钢热连轧的宽度控制水平,通过粗轧短行程控制来改善带钢头尾宽度控制曲线。根据热轧粗轧短行程控制理论,分别使用了三段折线式和两段抛物线式来进行控制,同时根据带钢头尾的宽度偏差对短行程曲线进行自学习。现场投用表明:这种粗轧短行程控制模型能够明显地改善中间坯的头尾偏差,提高带钢成材率。  相似文献   

16.
陈金山  王君  韩武强  曹勇 《轧钢》2016,33(6):11-15
中间辊横移对高速冷连轧过程的板形控制至关重要。针对某1 750 mm冷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带钢轧制的工艺特点,建立了UCM轧机的横刚度系数分布曲线,计算并分析了中间辊横移位置设定对成品带钢板形和横向厚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深入研究了带钢宽度、单位轧制力、工作辊辊径及工作辊热凸度等因素对最优中间辊横移位置的影响规律。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和理论计算,利用Origin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建立了冷连轧过程中间辊横移位置的设定计算模型。采用新模型设定中间辊横移位置,成品带钢的边部减薄量减小了22 μm,板形统计值提高了4.41%,板形标准差平均减小了1.51 IU,新模型对成品带钢边部减薄量和板形的控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实践证明,该中间辊横移模型具有较高的板形控制精度和较好的板形控制稳定性,适合于工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