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河北保定易县某农村居住建筑,实测研究碳硅聚合物固态电散热器的供暖效果和经济性。采用温湿度传感器连续测量室外、供暖房间、非供暖房间温湿度,采用电能表测量电散热器耗电量。测试时间为2021年1月7日18:00至26日10:00。测试期间供暖房间室内温度波动明显,最高室内温度为20.39℃,最低室内温度为6.98℃。供暖房间室内温度主要受用户自行调节电散热器启闭的影响。测试期间供暖房间室内相对湿度比较低。测试期间非供暖房间室内温度变化范围为0.04~13.15℃,室内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23%~54%,空气湿润程度优于供暖房间。测试期间电散热器耗电量为331.4 kW·h,平均日电费为7.62元/d,基本不会对农村用户形成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2.
低温热水供暖质调节计算图及应用吴振东(天津市房产总公司天津)1引言热水供暖质调节是指在保持连续供暖运行中,管网系统内水流量调节保持平衡稳定后,根据室外温度变化相应改变供、回水温度,以满足供暖房间对室内温度的要求。多年来,国内外众多供暖专家、学者曾对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哈尔滨市集中供暖住宅进行供暖开始前、供暖初期、供暖中期、供暖末期、供暖结束后5个阶段的连续调查,得到各阶段室外气候特征、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参数及人体热反应特征和热中性温度。发现住宅中人体的热中性温度随室内热环境和室外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得到了一系列热适应证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供暖房间热平衡方程,建立室内温度随温控阀调节变化的数学模型。以某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室内温度随温控阀调节的变化进行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5.
某居住小区部分建筑尚未入住,一部分用户为正常供暖,另一部分用户为值班供暖。提出在供热系统采用质调节的前提下,对值班供暖用户采取在室外温度对应的供水温度条件下的定供水温度的小流量值班供暖方式。经计算,采取定供水温度的小流量值班供暖方式时,值班供暖用户室内温度为10.49℃,高于值班供暖方式设定的室内温度(5℃)。宜根据值班供暖方式设定的室内温度,采取变供水温度的小流量值班供暖方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双回形铺设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室内温度随高度及供暖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水流量、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板辐射供暖在生理卫生方面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19,他引:7  
分析了地板辐射供暖室内温度分布,从生理卫生和舒适角度,论述了地板辐射供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居民住宅集中供热的按户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住宅向商品化发展的形势下,准确计量用户用热量和实现用户自己控制室内温度(用热量)是供暖设计的重要议题之一。在管束井内安装热量计和控制装置,各用户单独安装供暖管道系统,使供热管理部门可按用热量收费,用户则可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和房间使用情况调节用热量。本文分析了管束井的供暖设计特征,为供热合理收费提出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合肥地区典型墙体结构及保温材料的热学性能,综合考虑该地区冬夏季温度变化、相邻房间围护结构温度特点等各类初始和边界条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典型墙体结构邻室传热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得出以下结论:(1)冬季邻室内供暖较不供暖,室内墙面及底板平均温度分别升高6.8℃和12℃;(2)夏季邻室内降温较不降温,室内墙面及底板平均温度分别降低1.2℃和3℃;(3)冬季邻室内供不供暖对上部室内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钟珂  王琦  亢燕铭 《暖通空调》2004,34(12):70-73
对夏热冬冷地区非供暖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环境参数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这类建筑冬季室内约80%的时间达不到人体健康要求的最低温度,明显具有不同于集中供暖地区建筑的室内热环境特征,且房间气密性和朝向对室内温度影响较小。分析了不同气密性房间供暖能耗的构成和不同供暖方式的节能效果,指出房间气密性是夏热冬冷地区选择供暖方式和设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结合值班供暖室内设计温度5℃与结冰点0℃临近的特点,确定值班供暖房间允许室温限值。并据此分析值班供暖房间抵抗室外气温下降的能力;同时分析了间歇供暖的条件下值班供暖房间对供暖时间间隔的限制。选取严寒地区代表城市哈尔滨、寒冷地区代表城市北京,分别比较采取间歇供暖的轻型外围护结构、重型外围护结构室内温度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近年来北方农村地区主要采用的供暖方式,针对唐山农村地区冬季供暖特点,测量了不同供暖形式下室内温度及对应时刻的室外温度,分析了不同供暖形式下室内温度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及其与室外温度的相关性,总结了产生相应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制热量衰减系数和结霜损失系数计算式,对制热工况下的空气源热泵模型进行了修正。以严寒和寒冷地区11个典型城市为例,探讨了基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选型的空气源热泵供暖时,室外环境温度和结霜对热量供需平衡关系、供暖室内最低温度及不保证天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外环境温度过低和结霜会导致空气源热泵制热量低于建筑热负荷,从而导致建筑室内温度偏低,不保证天数延长,而且结霜对基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选型的空气源热泵供暖效果的影响更显著。建议在基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选型容量的基础上乘以一个修正系数,严寒B区和C区修正系数分别取1.00和1.05,寒冷地区取1.15~1.30。  相似文献   

14.
地板辐射供暖热力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分析了地板辐射供暖的热力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出在室内综合换热系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以及室内温度等方面的热力特征与对流式供暖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兼具供暖与提供生活热水的户式太阳能联合污水源热泵系统,根据TRNSYS仿真结果,分析联合系统在北京地区住宅的运行性能以及经济性。供暖期平均室内温度为21.5℃,供热质量良好。室内温度低于18℃的时间仅占供暖期的0.06%。供暖期内,供暖热水平均供水温度为40.9℃,内水箱生活热水平均出水温度为38.2℃。将燃气热水炉系统、电热水炉系统作为对比方案。联合系统、燃气热水炉系统、电热水炉系统的费用现值分别为10 926.3、19 275.4、13 255.5元。联合系统的费用现值最小,经济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严寒地区冬季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适应性,对哈尔滨市过渡季和供暖期间某高校宿舍的热环境和人体热感觉、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表明:以往的室内外热经历对人的适应性均有影响,供暖开始前和供暖初期主要体现为人对室外气候的适应性;进入供暖中期,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受室内热经历影响;供暖初期供暖温度不宜过高,宜利用人对秋季较凉环境的适应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室内温度;如果供暖中期和供暖末期室内温度过高,人们会开窗散热,造成能源浪费。  相似文献   

17.
以寒冷地区某住户为研究对象,采用C4.5决策树算法,提出一种基于室内外环境参数的供暖期人员开窗行为识别模型,选取识别模型的特征变量。结合真实开窗情况,以正确率、准确率作为指标,评价识别模型的识别效果。识别模型的特征变量为室内温度、室内相对湿度、15min室内温度变化量、60 min室内相对湿度变化量、室外温度、室外相对湿度、壁面逐时太阳入射角。各测试房间识别模型的识别正确率均比较高,范围为89.6%~94.8%。识别模型在准确率方面也有较好表现,范围为84.9%~91.6%。各房间识别模型均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准确性。识别结果与真实开窗情况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吻合程度比较高。C4.5决策树算法在寒冷地区供暖期人员开窗行为识别方面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8.
地板辐射供暖与散热器供暖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南方地区地板辐射供暖房间的物理模型,利用已知条件对地板辐射供暖房间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地板辐射房间各表面的温度、室内的空气温度以及PMV,通过调整地板表面的温度得出当地板温度为26℃时室内热环境最舒适。在相同的物理模型下将地板辐射供暖与暖气片供暖进行比较,比较分析得出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平均空气温度比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房间高0.87~0.95℃。  相似文献   

19.
住宅冬季采暖费用的合理收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商品化住宅小区的开发和城市集中供暖的广泛应用,使得有关管理部门又遇到了新的课题,冬季采暖费用的合理收取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城市集中供暖中,供暖费用大都由供暖单位统一收取,收费的依据基本是采暖房间的面积,其实这并不合理也不科学。供暖的质量就是房间的温暖程度,它的考核指标是室内温度。室内温度的确定一般是从人们的“舒适感”为依据的,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这一“舒适感”也难于统一,对于北方居民,居室温度一般以控制在明℃左右为标准。供暖单位的宗旨就是在保证居室温…  相似文献   

20.
针对北京一典型农村合院建筑,采用TRNSYS对其采用毛细管辐射分时分区供暖模式时的室内热环境与建筑能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毛细管辐射供暖时,停止与恢复供暖后房间温度变化较快。在最冷日采用分时分区供暖模式时,停止供暖后房间温度最低降至约12℃。综合全年统计,采用分时分区供暖模式各房间有人活动的时段温度达标率仍能保持90%以上,建筑全年总能耗可降低约8.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