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后清香时代,清香型白酒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纵向拉高,二是横向扩张,对此,渠道商又有着怎样的想法?他们准备好了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3.
《新食品》:在河南,世嘉酒业运作的老白汾成长很快.不知道有没有感受到来自洋酒的压力?
王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白酒消费在河南还是占主流地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芝华士、人头马、轩尼诗等洋酒品牌在特殊渠道里的动作。从现在来看,洋酒对白酒影响不大,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我非常赞同贵刊《白酒无防线》中对形势的判断和观点。目前,从广东、福建等地,我们看到了洋酒进攻的缩影,而这些地区的流行趋势,以后肯定影响到内地省份,我很关注这场“战火”什么时候烧到中原来。 相似文献
4.
冠军只是代表过去,并不代表现在和将来,这是记者在采访获奖冠军时的共同心声。正如河南世嘉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军所言:“酒水行业可谓瞬息万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时都有冠军产生,随时都可能被淘汰。”那么,今天的冠军酒商对千千万万的后来者,又有怎样的心得和忠告呢?要在未来成为冠军,应该具备哪些必要条件呢?万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话道出了发展机理——和谐之美,生生而不息。河南世嘉酒业在其董事长万军的带领下.将这一社会哲学发挥到了经商上。于是,一部中国名酒经销商的故事便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使杏花村美酒名扬四海。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杏花村美酒作为宫廷御酒就受到北齐武帝的推崇而载入二十四史,杏花村也成为了我国生产清香型白酒最早、规模最大的基地之一。山西杏花酒业有限公司便座落于此。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在郑州举行的中秋联谊会暨董酒新品品鉴会上,河南世嘉酒业有限公司和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5年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名酒与名商强强联合开拓河南中高端白酒市场的序幕已悄然拉开。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黑龙江白酒市场有一个现象:二线名酒的销售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在个别县级市甚至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很多经营二线名酒的黑龙江经销商都非常迷茫,更有甚者已经开始转移目标,经营其他产品。不过,大庆兴兴世嘉酒行却与众不同。短短两年间,这家公司把自己代理的二线名酒品牌做得风生水起,在只有300万人口的城市实现了500万元的销售额。为进军黑龙江的二线名酒带来了一丝曙光。 相似文献
10.
2012年6月27日,在郑州开来大酒店由河南世嘉酒业总运营的宋河粮液“福道”原浆酒正式上市.来自全省近百位经销商参加了“福道”原浆酒的新品上市发布会。世嘉酒业董事长万军先生认为,作为中国白酒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之一,河南白酒市场品牌众多,但有一个重大的细分市场还没有被满足,那就是“喜酒”市场,而这个细分市场容量极大。作为超商的世嘉酒业和豫酒强势品牌宋河酒业强强联手,再次进行产品创新,推出了“福道”原浆系列,希望打造中原喜酒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11.
12.
“欲取之.先予之”,这是汾酒的“河南经验”。
今年一季度。汾酒集团总经理李秋喜考察河南;4月。汾酒集团董事长郭双威带着30多住汾酒的中高层亲临河南。郭双威在与经销商的座谈中,进一步将汾酒定位于“河南地产品牌”。这就意味汾酒不仅仅把河南作为重点市场.更将河南视作山西之外的又一个“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业界著称的“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标志性市场河南来说.要想打造一个消费者的品牌长青树谈伺容易.而河南世嘉酒业有限公司却在中原大地上缔造了这一神话。经过8年的辛勤耕耘,世嘉酒业已经成长为业内著名的白酒品牌营销公司,在行业具备了较高的行业地位和知名度。2006年先后被食品行业评为河南酒业十大金牌经销商、全国优秀白酒品牌运营商、中国酒业诚信经销商。而所有这些业绩起点,都来自于其与汾酒的长久合作。 相似文献
14.
15.
(四)贵州茅台酒的查定总结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轻工部于1959~1960年组织现场总结,整理出茅台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完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资料。1制曲工艺以小麦为原料,加5%~10%的水拌匀润料3h~4h后,用钢磨磨成半细粉... 相似文献
16.
在清香型的代表品牌汾酒.以及淡雅浓香型白酒的代表品牌洋河蓝色经典的展厅中,经常看到人头攒动的景象,来自各地的经销商都表达出对清香或者绵柔白酒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18.
继汾酒祭出河南“第二故乡”,西凤重返东三省之后,快速崛起的衡水老白干,在成为“河北王”之后,2008年联手河南世嘉公司,开始对河南市场进行大规模运作,河北衡水老白干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汉国曾向外界表示:“要将河南打造成第二个河北市场”,进军河南,标志着“河北王”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浮华生变、白酒子品牌“超生”的年代,很多杜撰而出的名称排山倒海而来,美其名曰“白酒文化”。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中国酒文化的疑虑超出了信任,“酒文化”成为了白酒界一块烫手的山芋,仿佛谁涉及到它,谁便有附庸风雅的炒作之嫌。作为中国老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白酒,或者说我们的白酒企业,究竟需要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