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老中铁路芬果二号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段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超前、开挖、支护、防排水、围岩监测、二衬等,该隧道浅埋段安全顺利地完成所有的施工工序,具有良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例,对水电站公路隧道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的不良影响和具体隧道施工技术进行阐述,合理选择隧道施工方法,采用砂浆锚杆、锚筋束、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加固洞口岩体,提高了洞顶覆盖体的稳定性,合理选择开挖方法,严格控制爆破参数,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软弱围岩通常是指强度低、胶结程度差并且受风化作用影响显著的松散软弱地层条件。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受到应力水平或是埋深条件的影响,软弱围岩施工地段会产生一定的施工变形。为了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工程施工行业积极推进一种新型的施工安全技术,但是受到软弱围岩隧道工程安全现状的制约,无法使得工程施工安全与工程正常施工发展相适应。探讨软弱围岩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能够提升整个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本文通过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浅埋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以贵阳地铁1号线8标段浅埋隧道暗挖区间为 工程背景,运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分析模型,对隧道中隔墙法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结合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位移的变化情况,偏压作用及软弱夹层对隧 道施工的影响。研究表明,中隔墙法施工能够很好地控制地层变形,但该法中④部开挖对拱顶、地表变 形影响较大,施工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隧洞出口段属于强风化的浅埋、偏压不良地质洞段。为保证安全进洞,掌握浅埋偏压隧洞围岩受力情况及变形规律,本文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法模拟隧洞开挖过程,分析了偏压隧洞开挖后的应力分布状态、围岩变形及稳定性,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施工对策,顺利地通过了浅埋、偏压的洞口段,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京沪高速铁路西渴马一号隧道施工为实例,具体介绍了高速铁路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并提出了早进晚出进洞方案,此方案可减少对山体及植被的破坏,同时更有效地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7.
成都地铁18号线太平隧道为单线隧道,全隧岩体为V级围岩,隧道为进口向出口单向施工,采用矿山法施工,出口端为缓坡出洞,埋深5~10 m,洞段岩体为软弱土质围岩。在隧道施工到出口浅埋段时,左右线均出现沉降变形且变形较大,造成部分初期支护侵限二衬,现场对变形侵限部位的拱架进行了更换与加固处理。浅埋隧道软弱围岩初期支护侵限换拱加固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终监控量测结果证明:在进行初期支护支护换拱后,结构稳定,达到了结构安全要求,保证了隧道净空和二衬混凝土厚度。针对太平隧道软弱围岩段初期支护变形侵限换拱技术进行了阐述,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隧道工程中大部分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洞口围岩一般较为破碎,地质条件差,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进洞,洞口施工大多是在预加固的支护系统下进行的,尤其是在浅埋、偏压、破碎、软弱、地下水丰富井具有软弱夹层、顺层等极易发生滑移、坍塌的地段更需要采用综合预加固体系。隧道洞口段常用的预加固措施主要有地表锚杆加固、锚索、地表注泉、超前锚杆、型钢支撑、超前小导管等方式。  相似文献   

9.
浅埋段软弱围岩自稳能力较差,隧道开挖时受到扰动较显著,当支护没有充分保障时,浅埋段发生延伸至地表塌陷灾害事故的可能性远高于深埋段。文章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对围岩压力的浅埋段有效影响范围进行了推导,得到了浅埋段围岩压力随位置变化的变化规律,本次研究的评价方法在隧道施工中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适应性,能够为其他砂泥岩隧道工程施工设计提供相应指导,能确保隧道建设与公路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0.
吴润龙 《中华建设》2011,(11):142-143
针对宜万铁路齐家湾隧道DK156+000~+040超浅埋段围岩软弱、浅埋偏压及山体开裂、下陷、滑移等地质条件,提出地表注浆加固方案及施工工艺。经实践,该方案成功可行,安全可靠。宜万铁路齐家湾隧道全长130m,洞身DK156+000~+040超浅埋段地面距隧道开挖轮廓顶部仅1.2m,且线路右侧山体明显对隧道形成偏压。根据监控量测分析结果,经研究决定采取地表注浆和洞内注浆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宜昭高速公路刘家山隧道进口端山体左高右低,隧道顺势布置,左、右洞错距81m,隧道净距为20.05m(净距小于2.5B=31.3m,B为隧道宽度),属于小净距偏压浅埋洞口,偏压浅埋隧道安全顺利进洞是隧道施工的难点,选择合理的进洞方案和顺序才能保障安全,通过实际工程,采用midas软件建立相关数值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介绍了小净距偏压浅埋隧道进洞方案、顺序及适宜的开挖台阶长度。  相似文献   

12.
隧道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有建筑物下方的软弱围岩中进行浅埋暗挖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开挖方法和超前支护方法的优选对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深圳地铁4号线下穿莲花北路浅埋暗挖的工程实例,探讨了CRD法结合太管棚和小导管超前预支护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隧道开挖的安全性始终是隧道建设者面临的重大而又艰巨的难题,隧道围岩的好坏对隧道开挖的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隧道浅埋段较长、围岩风化破碎和含水量较大、稳定性较差时,采取一定的预支护加固措施来保证施工安全尤为重要。依托深茂铁路某隧道工程开展了在隧道洞身浅埋段帷幕实施注浆预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达到了快速、安全施工的目的,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隧道施工中围岩的安全稳定是施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位移监测数据常作为现场围岩稳定判定的重要依据,在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唯一依据。作为隧道建设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浅埋隧道的施工过程中位移监测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运用或处理不当,特别是洞口薄弱段,经常会造成较大面积的塌方。以端西隧道浅埋段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实际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而对施工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浅埋段隧道覆盖土性质随埋深和地形条件影响会发生变化。文章结合隧道上方覆盖层塌落体围岩自承能力及形成机理,基于塑性理论对隧道浅埋段围岩压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围岩压力随上部覆盖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大,且增加速率随覆盖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步趋于固定值;覆土厚度和围岩力学参数是塌落面形状主要影响因素;浅埋偏压隧道的稳定性随着隧道两侧和底部支护结构功率增大而提高;随着围岩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增大,深埋侧和浅埋侧围岩压力都呈显著减小趋势。通过实际工程监测数据与新建公式计算值对比,证明了公式的适用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严寒地区大断面浅埋土质隧道施工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国道主干线哈尔滨绕城公路天恒山隧道是严寒地区在建的一座浅埋大跨度土质隧道,隧道穿越地层为第四系堆积层亚黏土。当前土质隧道的设计、施工方法很不成熟,土质隧道可供借鉴的资料、经验有限,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土质隧道往往被当作软弱围岩处理,这严重忽视了土质隧道的特性,并进一步加剧了二次支护结构的受力条件,导致隧道衬砌开裂。以在建天恒山土质隧道为工程背景,详细介绍了大断面浅埋土质隧道标准断面的"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讨论了土质隧道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控制要点。天恒山土质隧道的施工实践为同类隧道的施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丰富了土质隧道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铁道受到线路布置、周边环境和运营条件的制约,隧道一般布置为浅埋暗挖,碰到复杂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有时也是难以回避的。为确保广州地铁二线三元里折返线暗挖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和节省建设资金,协调设计和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工程信息,综合处理隧道掘进中的大小技术问题,从隧道围岩(土)体变形机理分析入手,对施工期隧道围岩(土)的失稳及地表建(构)长物安全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大水网的建设中隧洞工程较多,超前小导管和钢拱架联合支护作为隧洞洞口及通过软弱破碎带之主要辅助工法,由于其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工期短,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隧洞工程。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交汾灵支线2号隧洞出口为浅埋偏压黄土洞段,文中就此洞口的进洞方案与施工技术做了介绍,工程实践表明,其有效地减小了地表下沉和围岩变形,达到了确保不良地质段安全施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张国胜 《中华建设》2016,(4):138-139
正随着我国铁路路网的完善,建设标准的提高,隧道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也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软弱围岩隧道坍方、作业人员伤亡等事故却时有发生,隧道建设的安全现状无法与当前的形势相适应。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软弱围岩,软弱围岩的施工难度大,会让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工作中感到巨大的压力。软弱围岩是整  相似文献   

20.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段变形破坏分析及整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黄土隧道施工为例,分析了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洞口段开挖后隧道的变形破坏原因及整治措施,提出采用上断面边墙锚管注浆进行加固后利用马口跳槽开挖的施工技术,减小了对围岩的扰动;加强监控量测,全过程动态监控,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