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分散法制备了一种棕色陶瓷墨水,制取固含量分别为35%、40%和45%的三份试样。对样品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粘度、表面张力、悬浮稳定性以及呈色效果分别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表明:陶瓷墨水固含量增加,其颗粒粒径减小且粒径分布变窄,粘度和表面张力增大;悬浮稳定性变差;该棕色陶瓷墨水固含量为40%时和国外某知名品牌的同色系墨水色调最接近。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C.I.分散蓝56等6种染料的上染百分率。系统地研究了影响C.I.分散蓝56分散稳定性的因素。测定了染料颗粒重量平均粒径Dw,重量比表面积Sw。应用JL9200激光粒度仪,测试进口DyStar Dianix嫩黄XF染料平均粒径约为0.85μm;染料颗粒粒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粒径小于0.98μm的染料颗粒约占85%。对比两种国产染料的粒径测试发现都在1.6μm以上,累积平均粒径基本在8~10μm之间,是进口染料9倍,且分布不均匀。通过研究分散染料粒径与染色性能关系,选取了球磨工艺条件,得到均匀稳定分散染料液体。用研磨改进细度后分散染料染色,上色率平均提高7%以上。  相似文献   

3.
《佛山陶瓷》2021,31(8)
本文采用研磨分散法制备水性釉料墨水,通过对水性釉料墨水的粒径、粘度、稳定性的研究,对水性釉料墨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麦霭平 《广州化工》2011,39(7):60-63,104
水悬浮体系的制备过程中,立式砂磨机和卧式砂磨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关键设备,其加工过程对产品的储存物理稳定性影响很大。为了研究了这两类砂磨机和研磨时间对悬浮体系研磨效率及贮存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延长研磨时间,可以降低悬浮体系中颗粒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粒径〈3μm的百分比),提高悬浮体系粘度,从而改善悬浮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在相同条件下,卧式砂磨机的研磨效率比立式砂磨机的要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橡胶尺寸对橡胶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选择三组粒径为6~8mm,3~5mm和0~2mm的橡胶代替骨料制备混凝土,研究制备混凝土材料的稠度和密度、孔径结构、机械强度和干燥收缩性能。结果表明,混凝土材料的稠度和密度随橡胶粒径的增加而降低;对于孔径结构来说,孔体积随着橡胶颗粒粒径尺寸的减小而增加,其中橡胶颗粒粒径尺寸对中孔(50 nm)体积的影响不如橡胶含量因素条件显著;混凝土材料的机械强度随着橡胶颗粒粒径的减小而降低;而混凝土材料干燥收缩率随着橡胶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氯乙烯作为氯乙烯模拟液,研究主/助乳化剂结构、用量和比例等对分散液滴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5 L高压夹套釜进行氯乙烯微悬浮聚合,研究主/助乳化剂结构、用量、比例和水油比对PVC初级粒子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发现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主乳化剂时分散液滴的尺寸最小,PVC胶乳稳定,粒度分布窄;随着脂肪醇助乳化剂链长的增加,分散液滴尺寸明显减小,十六醇、十八醇或两者的混合醇是氯乙烯微悬浮聚合适宜的助乳化剂;随着十六醇或十六~十八混合醇与SDS用量比的增加,分散液滴和PVC胶乳粒子的尺寸逐渐减小,粒度分布趋窄。微悬浮聚合PVC糊树脂包含粒径范围较宽但呈连续分布的初级粒子,通过主/助乳化剂用量比的改变,可调节PVC初级粒子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7.
悬浮剂制备中普遍使用砂磨机作为研磨设备。通过改变研磨介质的直径、珠料比以及砂磨时间等工艺参数,使用激光粒度仪测量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制备的百菌清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的粒径分布,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悬浮剂粒径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砂磨机中使用锆珠作为砂磨介质时,选用粒径较小的锆珠、适当的珠料比和足够的砂磨时间均可以得到粒径分布较窄的悬浮剂产品。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控制技术在现代制造行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为一种数字化非接触印刷技术,陶瓷数字喷墨打印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有工业化前景的技术之一。研究利用研磨分散法成功制备出黑色的陶瓷墨水,并探究了不同的研磨时间对墨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磨时间为1.5 h内可以制得平均粒径200-300 nm的黑色陶瓷墨水,符合喷墨打印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研磨前后ZrB2粉料的粒径分布、颗粒形貌、等静压坯体密度和料浆粘度的变化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磨后ZrB2颗粒的粒径明显减小,约为1.3μm;研磨前ZrB2颗粒多为球形,研磨后棱角明显;等静压坯体密度由研磨前的2.9g/cm3提高到研磨后的3.3g/cm3;研磨前的ZrB2粉料料浆的粘度较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分散法制备铁红色陶瓷釉料墨水.研究分散剂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400的不同含量对釉料墨水的粘度和电导率的影响,并测定釉料墨水的流变、表面张力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性能优良的釉料墨水,分散剂中CTAB、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400的含量分别为40wt%、45wt%、15wt%;釉料墨水具有一定的触变性,并具有非牛顿性流体的性质,粘度为40 mPa·s;表面张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最终趋向一定值,大小为38.2 mN/m;随着时间的延长,釉料墨水底部沉淀减少,中部稳定性较好,上部的澄清区增加.  相似文献   

11.
群青颜料的球磨及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自制球磨机,以乙醇为溶剂对群青颜料进行球磨,制备了不同粒径的群青颜料色浆,用于随后的改性研究.分析了球磨时间、球料比、色浆浓度、分散剂用量、磨球大小和级配对群青颜料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用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炕(APTEs)对不同粒径群青颜料进行表面改性,探讨了改性颜料粒径大小与体系稳定性、印花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颜料粒径越小,体系分散稳定性越好;改性后颜料耐酸性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印花织物的干摩擦牢度随粒径减小而升高,但湿摩擦牢度随粒径减小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研磨分散法制备了水性黑色陶瓷墨水,主要研究溶剂含量和分散剂种类对陶瓷墨水性能的影响,同时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分散剂种类进行筛选。选出溶剂、分散剂在最佳分散效果时的添加量,进一步考查溶剂和分散剂对陶瓷墨水粒径的影响,从而对陶瓷墨水配方进行优化。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水性黑色陶瓷墨水在30天内不发生分层,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颗粒粒径与悬浮剂性能之间的关系。[方法]考察了20%咯菌腈悬浮剂不同颗粒粒径对黏度、悬浮率、稳定性指数(TSI)和热储性能的影响。[结果]20%咯菌腈悬浮剂的黏度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悬浮率随着粒径的减小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稳定性指数越小,悬浮剂稳定性越好,稳定性指数随着粒径的减小先逐渐减小后趋近于恒定。热储后的黏度和析水率都趋近于相同,和热储前颗粒粒径没有明确相关性。当热储前粒径较小时,热储后粒径趋近于相同,当热储前粒径较大时,热储后粒径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一定粒径范围内,20%咯菌腈悬浮剂粒径越小,黏度越大,悬浮率越高,稳定性指数越小。热储后的粒径、析水率和黏度与配方组成有关,和热储前颗粒粒径无关。  相似文献   

14.
叶青  鲁德平  管蓉 《中国涂料》2012,27(4):35-39
将纯丙乳液和苯丙乳液通过乳液共混制备出丙烯酸酯共混乳液,探讨了共混比例、共混温度、共混pH值和共混工艺对丙烯酸酯共混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共混乳液粒径大小及分布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乳液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共混比例和共混温度的升高,共混乳液粒径减小,黏度增大;随着共混pH值的升高,乳液粒径先增大后减小,黏度总体上呈增大趋势;半连续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最窄、黏度最大,连续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最宽、黏度最小,间歇工艺制备的共混乳液粒径分布和黏度居中。  相似文献   

15.
微反应器制备纳米硫酸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反应器技术对硫酸钠和氯化钡为原料制备纳米硫酸钡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物浓度、流量、反应温度对产品颗粒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浓度增加,随着流量增大,随着反应温度的降低,制得的硫酸钡粒子粒径减小.当温度低于60℃时,平均粒径随反应温度的变化缓慢;当反应物浓度为0.9 mol/L、流量为10 L/h、室温条件下制备硫酸钡颗粒平均粒径为32 nm,且粒度分布窄,纳米硫酸钡颗粒的形貌为椭球状.釜式搅拌反应器制得的硫酸钡粒径明显比用微反应器制得的硫酸钡大5~7倍.  相似文献   

16.
以明胶为分散剂,通过葡萄糖-水合肼两步法液相化学还原Cu SO4·5H2O制备超细铜粉,并对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粒度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表征。XRD分析表明水合肼浓度达到4.8mol·L-1时,两步还原法制得的超细铜粉颗粒中不再含氧化亚铜;粒度分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和不同水合肼浓度对铜粉颗粒尺寸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反应温度升高铜粉粒径集中呈现上升趋势,而水合肼浓度增大铜粉粒径集中呈现下降趋势;SEM表明随着明胶加入量的增多,铜粉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17.
张强强  王煊军 《化学工程》2013,(3):16-19,24
复配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得到甲醇微乳柴油,通过分析测定不同配方比例下微乳液粒度与运动黏度并进行正交实验考察不同实验条件对微乳液运动黏度的作用等方法,研究甲醇微乳柴油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表面活性剂不同复配比例的条件下,平均粒径31.86—53.91 nm,分布集中对称,黏度指数较小;以叔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制备的微乳液平均粒径22.57 nm,随着助表面活性剂用量的不断增加,微乳液粒径分布逐渐集中,平均粒径下降,黏度指数减小,稳定性增强;对甲醇微乳柴油的稳定性影响程度依次为甲醇质量分数>温度>搅拌时间>助表面活性剂用量>搅拌速度。  相似文献   

18.
卜广玖  王潮霞 《精细化工》2011,28(5):505-509
采用纳米粒径分析仪对分散荧光染料色浆的主体颗粒大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二元醇对墨水的黏度、表面张力、保湿性、热储存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墨水转移率以及喷墨转移印花后涤纶织物荧光反射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湿磨法研磨后的染料色浆分散稳定性好,粒径为125.5 nm。二元醇质量分数低于15%时,墨水黏度变化不大;当其质量分数超过15%后,墨水黏度的增幅明显。由于氢键作用力的存在,墨水的保湿性随二元醇质量分数的增加不断提高,其中乙二醇的保湿效果最好。添加15%(质量分数)二元醇的墨水具有较好的热储存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二元醇用量的增加有利于墨水转移率和涤纶织物荧光反射率的提高;但其用量过多,也会使转移率和荧光反射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储能设备,具有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随着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实际能量密度接近理论值,电池组装工艺参数的优化成了提升其性能的重要途径,其中电极颗粒粒径及分布是十分重要的参数。因此,本文针对石墨-LiFePO4体系锂离子电池,利用异构模型构建单粒径和双粒径电极的几何结构,再结合Newman模型模拟其放电过程,定量研究了正极材料粒径分布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探究了存在粒径分布的电极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在充放电过程的作用机制。模拟结果表明,粒径的减小可以减小固相扩散系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但会增加液相扩散阻力;而粒径的分布可以促进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提高小粒径颗粒的锂嵌入量,但会引起极化增大,导致大颗粒的锂嵌入量降低。粒径分布宽度越大,总体粒度越大,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小。选择合适的粒径分布宽度,适当减小总体粒度的大小,能有效提升电极的能量密度。研究结果对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颗粒粒径分布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基础知识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以碳酸钙、氧化钙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组成的悬浮体为研究对象,模拟了碳酸钙在涂料及密封胶中流变行为,探讨了碳酸钙颗粒形貌、粒径及表面状态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貌碳酸钙制备的悬浮体分散稳定性从强到弱依次为:立方形、纺锤形、链状。立方形碳酸钙配制成的悬浮体触变性最好,屈服应力最大;纳米碳酸钙平均粒径越大,粒径分布区间越窄,颗粒规整程度越高,其悬浮体触变性及屈服应力也越高。随着包覆量增加,触变性增强,但包覆量超过3%(质量分数)时,呈现出负触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