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首先是正确处理好传授 培养能力的关系;其次教学内容、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评学、评教体系须进一步改革;另外要发挥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论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高校的使命.而对创新人才素质特征的认定直接影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文提出创新人才即为勇于探索善于创造人才,具有四种基本能力素质,即批判性思考力、顽强意志力、沟通协调力和时机把握力,其中批判性思考力是核心;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创新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而且不同层次高校应有不同侧重;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教学评估机制改善,如此才能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正>3月18日,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正式揭牌。这是我国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对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北京智源行动计划,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加强布局基础前沿研究,构建政产学研金用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强调工作与学习结合、教育与生产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即突出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我校模具专业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合理设计贯穿"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育模具人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逐步推进新时代模具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智力和知识的竞争,因此作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高等学校,要深刻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大深远意义,把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标准特点,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科技创新人才是当今世界最宝贵、最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一个国家要始终保持不竭的创新能力和工作动力,就要不断培养人才。青年具有文化水平高、身体素质好、富有朝气、可塑性强、成长潜力大的优势。如何爱惜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是单位培养储备人才资源的重要环节,也是徐滨士院士一直思考的问题,并努力为青年人提供机会,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凝聚了一批由青年骨干、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构成的创新群体,带领着这支勇于拼搏、敢打硬仗的优秀团队,甘于吃苦、攻坚克难,先后带领大家创建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搭建了高素质青年创新人才的高端平台,成为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和再制造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正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治理体系是2020中国科技智库论坛的主题,与会专家就此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该论坛是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主题研讨,推动我国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治理体系,以应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为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齐让在致辞中说。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已是时代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育人的根本。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灵魂,也必须实施创新,优化...  相似文献   

9.
普通教育与学校隐性因素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就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涵盖的创新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认识论哲学价值观的代表人物在普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上的观点及部分政治论哲学价值观的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中主要揭示了他们.对通过普通教育形成影响因子促发创新人才养成的主张及其训练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1.
简论以发展为主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成为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实施的一种基础性的教育活动。高校应建立起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长期性和系统性观念 ,形成立足主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人格发展的新格局 ,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以实证性调查和分析为依托 ,认知过程、情绪调控、行为训练相协调 ,教学、咨询、研究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体系。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特色的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 ,对工科物理教学提出“科学素质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并举”的新观念 ,并以此指导基地的教改实践 ;大幅更新教学内容 ,构建现代化的大学物理教学体系 ;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全面应用信息技术 ,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重视营造学术氛围 ,打造一流的知识创新平台。通过整体优化改革 ,初步形成了中南大学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与特色。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技师学院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阐明了技师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对接产业、企业生产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原则,突出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确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的教学课题或模块,提高学生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求师范院校密切关注和了解其动态及走向,努力探索改进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新思路、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方法,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师范院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确立育师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步研究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出了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和对策,并提出通过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形成教师和学生双方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教育成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教育成本,即高校培养大学生所耗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是当前实践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试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出发,分析了高校教育成本的特性,并规范其构成,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走向科学化、实证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探索多种办学模式的过程中,独立学院是依托高校的社会声誉、教育资源等无形资产,按民办机制运行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独立学院存在许多问题,而法律地位的确立对于其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从教育法学的角度,通过分析独立学院与政府、社会、投资方、所依托的高校以及它与教师、学生的法律关系,来探讨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同时,针对目前确立独立学院法律地位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振兴中国农村经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成为新世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备的核心,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而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目标偏差不利于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新世纪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农村教育资源要依照本地需要优先开发,并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它依旧以各学院为依托,但又不完全禁锢于某个学院之中。导师的选择,导师课论文的要求以及对导师教学的评价监督都更具灵活性。在教学理念上,它仍然坚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强调师生的互动合作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在新时期的变化可为我们实施本科导师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底线伦理还是美德伦理?--兼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线伦理和美德伦理是两种不同品性的伦理形态,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不同层面。前者强调人们行为的合规则性,以社会调控、他律约束为实现机制;后者着眼于人的品质塑造,以自律与激励为其实现机制。高校德育应坚持美德伦理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德伦理既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和先导性,在实践上还具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可实现性,能服务于我国高校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学校德育通盘一体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性。以美德伦理为取向的高校德育,要确立并强化大学生在美德养成上的动机意识、自爱意识和习惯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