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构造简单,为平缓的西倾单斜,断裂褶皱均不发育,因此该区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一直被认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斜坡三叠系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运移通道、水动力等多重因素控制.鼻状隆起背景的存在是中生界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一个重要条件,大中型油田的形成均与一定规模的鼻状隆起背景有关.对延长组上部长1-长2-长3成藏组合以及侏罗系成藏组合而言,断裂及裂缝等垂向运移通道对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水动力则是三叠系油藏形成的一个重要圈闭因素.因此,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外,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等复合油藏是该区三叠系油藏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长2油藏分布规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简单。通常认为包括长2油藏在内的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构造等其他因素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并不起重要控制作用。但研究发现,陕北斜坡三叠系长2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断裂、水动力等多重因素控制。鼻状隆起,尤其是大型鼻状隆起的围斜部位油藏最为富集;断裂是长2油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水动力条件是油藏上倾方向重要的遮挡因素之一。因此,长2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外,以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油藏为主的复合油藏可能是该区长2油藏的主要类型。图5参23  相似文献   

3.
下寺湾地区油气富集特点及勘探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寺湾地区区域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目的层段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平缓、构造简单,断裂褶皱不发育,发育的构造为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因此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岩性变化是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包括构造、沉积相带、古地貌、岩性变化和水动力条件等,其中鼻状构造对油气聚集仍然起控制作用,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油藏均在一定构造背景下形成。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为主,岩性油藏多但规模小。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在长2段富集,平面上油气聚集具有鲜明特点,次级分流河道、河道前缘、侧缘等储层物性相对好部位油气富集,主河道高渗储层油气难以保存,多为水层,因此,构造+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3油层组油藏与其他油层组油藏基本相似,但发现的储量最少。应用下寺湾油田岩心、测井、录井、试油、试采等资料,探讨长3油层组储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3油层组构造较平缓,发育近东西向的鼻状构造;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其微相类型有分支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和沼泽微相,分支河道微相是砂体最发育的相带;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孔隙,平均孔隙度为12.4%,平均渗透率为1.28 mD,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其次受构造因素影响,属于构造-岩性油藏。该研究成果对长3油层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应用》2017,(8):85-88
针对目前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雨岔地区延安组油藏的研究涉及甚少,在文献资料调研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钻井、测井、录井、试油试采、分析测试等基础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雨岔地区延安组油藏类型和特征,并探讨总结了影响研究区延安组油藏成藏规律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油藏,包括鼻状构造-岩性型、砂岩上倾尖灭型、砂岩透镜体型等,其成藏规律主要受烃源岩、三角洲砂体、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及沉积相带和储层物性的变化等因素控制。研究结果为该区寻找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了科学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集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集地区主要油藏类型为断层+岩性和断鼻断块油藏,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不同区块或同一区块不同部位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继承性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汇集的有利场所;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砂体与烃源岩的配置控制着油气的富集;叠合连片的储集相带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长6 油藏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传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简单,因此包括长6 油藏在内的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构造等其它因素对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不起主要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长6 油藏形成的基础,鼻状隆起背景是长6 油藏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水动力则可能是长6 油藏形成的一个重要圈闭因素。因此,长6 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以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为主的复合油藏,次为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8.
红台油气田鼻状构造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台地区油气来源、分布特征、运移通道、油气藏类型及生储盖组合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台2与红台6的油气藏对比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发育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及岩性透镜体油气藏。红台6油气藏发育的鼻状构造脊线为低势区,是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和油气运移的指向与汇聚地点。通过对鼻状构造油气富集规律和条件的研究,认为鼻状构造油气富集的条件除构造因素外,还受生油条件、沉积相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鸭西地区白垩系陡岸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对典型油藏解剖发现,该区岩性油藏包括2种类型,分别分布在鸭西鼻状构造高部位和低部位。综合分析认为,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背景、沉积相带、疏导体系及岩性特征的控制。其中,鼻状构造提供了石油运移的指向,构成该区岩性油藏形成的背景;"T-S"型疏导体系,构成岩性油藏形成的输导条件。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发育部位,决定了不同岩性油藏的分布,储层岩性的差异,决定了油藏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志靖—安塞地区长2油藏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不明确的问题,通过烃源岩、沉积相、优势砂体、运移通道、盖层及圈闭条件等综合研究,对长2油层组沉积相、砂体分布规律、有利圈闭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2油藏石油富集成藏受油源、不整合、低幅构造、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盖层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该区中部紧邻生烃中心,为成藏提供油源保障;延长组叠置储渗砂体是长7烃源岩排除油气运移至长2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和裂缝是运移通道的有效补充;分流河道交汇处高渗砂体与近东西向排状鼻隆的匹配是石油聚集的有利场所,盖层与纵向砂体结构决定了石油主要富集在长23小层。长2油藏在多因素的共同控制下,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弱构造-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研究成果指明了长2油藏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长4+5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间湾暗色泥岩、致密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长7泥岩形成的异常高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高剩余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垂向叠合砂体与微裂缝向上运移进入长4+5储层,并沿连通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横向运移进入圈闭成藏,形成鼻隆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受烃源岩、沉积相带、微裂缝、鼻隆构造以及剩余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姬塬油田长 9 油层组是滚动勘探的有利接替层位,在不同地区其成藏条件和油藏富集程度存在明 显的差异性。 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样品测试及相关模拟实验,从烃源岩、储集体及其之间的通道、距 离和动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姬塬油田红井子、胡尖山及罗庞塬地区长 9 油层组油气聚集成藏的差异性。 结果表明:红井子地区紧邻生烃中心,储层物性好,源储压差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胡尖山地区储集物性较 好,但距离生烃灶较远,源储压差较小,油气富集程度一般;罗庞塬地区源储压差较小,裂缝不发育,储集 物性差,油气富集程度较差。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威  文志刚 《岩性油气藏》2012,(6):101-105,120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其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致密砂岩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富集机理是制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入勘探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从烃源岩、沉积相、储集层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总结了该区长7油层组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分析了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主要为岩性油气藏,深湖浊积岩为主要沉积类型,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及储层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姬塬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重点油气勘探区域之一。系统研究姬塬地区长2油藏的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以及油气圈闭条件等,并综合分析了长2油藏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紧邻盆地延长组生烃中心,油气供应充分,长2油藏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主要储层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石成分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极少量长石岩屑砂岩,为近中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长7地层产生的异常高压是长7烃源岩产生的油气自下而上运移到长2地层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长2油藏的圈闭主要是构造-岩性圈闭,局部地区发育有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长2地层发育厚度较大的分流间湾泥岩均充当了长2油藏必备的遮挡和封盖层。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 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9、长10 油层组发现了油气藏。通过烃源岩特 征分析、油-源对比、成藏特征分析等发现,英旺地区长9 油层组烃源岩为一套好烃源岩,但其生成的油气 可能优先侧向运移到了志丹等地区成藏,对英旺地区长9、长10 油层组油气藏贡献不大。英旺地区长9、 长10 油层组中的油气主要来自华池-太白-正宁-英旺一带的长7 油层组烃源岩。烃源岩成岩演化过 程中产生的异常压力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和裂缝为油气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系,油气沿孔隙-裂缝 输导体系进行垂向-侧向运移,遇砂体即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