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实验室富集的硫酸盐还原菌开展电化学实验,研究硫酸盐还原菌在油田回注水体系中对N80碳钢的电化学腐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会降低金属材料的整体腐蚀速率,但是会引起局部腐蚀,最终可能会导致管线穿孔。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温度为25~100℃时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25~60℃的腐蚀试验,结合腐蚀产物X光衍射分析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对钢铁腐蚀的促进或减缓作用与其表面腐蚀产物硫化物有关。若生成Fe9S8,硫酸盐还原菌去极化作用不断进行而加速钢铁腐蚀;若生成FeS,形成较致密的保护膜,使硫酸盐还原菌去极化作用受阻,腐蚀减缓。  相似文献   

3.
综述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防护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防止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几种措施,论述了“硫酸盐还原菌与脱氮硫杆菌的生物竞争淘汰法”防止SRB腐蚀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纯化油田回注污水腐蚀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纯化油田回注污水水质情况,分析了污水产生腐蚀的原因。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的大量繁殖是导致硫化物含量高、腐蚀严重的主要因素,重点讨论了硫酸盐还原菌的腐蚀机理,并根据纯化油田回注污水杀菌新技术试验情况,提出对硫酸盐还原菌的防治采用紫外线杀菌和投加二氧化氯的方法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认为,大庆油田含油污水中硫化物升高原因是因为聚合物作为硫酸盐还原菌的碳源加速了硫酸盐还原菌繁殖速度,硫酸盐还原菌将硫酸根还原成负二价硫离子所致。在SRB诱导碳钢厌氧腐蚀机理中,最重要的物质是SRB代谢出的硫化物,特别是H2S,它们对腐蚀反应既有阴极去极化作用,又具有阳极去极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航空润滑油变质与镁合金腐蚀模拟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航空发动机润滑油系统镁合金部件的腐蚀特征分析 ,认为航空润滑油中的微生物是引起镁合金部件腐蚀的主要原因 ;采用浸泡挂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可以引起镁合金腐蚀 ,且腐蚀特点为点蚀。结果表明 ,硫酸盐还原菌的腐蚀特点与航空发动机润滑油系统镁合金部件的腐蚀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产出液跟踪监测,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在微生物驱期间增加两个数量级,为了抑制微生物驱期间硫酸盐还原茵的生长繁殖,开展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茵技术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营养剂均能促进生物腐蚀发生,低浓度营养剂对硫酸盐还原菌激活效果明显;在产出液中添加0.25%硝酸盐,反硝化菌由1.4×10~3个/mL增至6.5×10~5个/mL,硫酸盐还原菌的菌数由1.5×10~4个/mL,降至1.0×10~1个/mL,在添加营养剂的基础上添加0.25%硝酸盐能降低由添加营养剂造成的生物腐蚀,腐蚀速率降低21.41%。  相似文献   

8.
油田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引起的腐蚀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同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又与井筒环境中温度、p H值和地层水中盐类含量(如SO42-)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本文通过选取现场水样,考察井筒环境因素中的温度、p H值、溶解盐等因素对于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分析SRB生长与井筒腐蚀情况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乌南油田采出水质较差,特别是硫酸盐还原菌十分活跃,其含量远超水质标准的要求。硫酸盐还原菌会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导致硫化氢含量增高和腐蚀速率大大增加。但乌南油田采出水中硝酸盐还原菌同样十分活跃,表明乌南水处理系统有使用硝酸盐还原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潜力。只要添加适当的激活剂,就可以激发硝酸盐还原菌的潜力,以期有效抑制硫酸盐还原菌和去除硫化氢的目的,通过大量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实验表明采用生物营养液 +絮凝剂 +助凝剂的药剂加注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功激活了硝酸盐还原菌,抑制了硫酸盐还原菌的活性,硫酸盐还原菌含量大幅度降低。标志着乌南联合站水处理工艺进入了新的阶段,乌南、英东水质持续达标,为精细注水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防腐效果好和可焊性好等特性,在石油化工装置中被广泛应用。在不锈钢材料的防腐蚀性能上,由于氯离子腐蚀、电化学腐蚀等经常发生,被人们广泛关注和预防。但是在不锈钢腐蚀中,还有一种生物腐蚀,即硫酸盐还原菌对不锈钢的腐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没有引起重视,文章通过案例的分析,简要说明了硫酸盐还原菌对不锈钢的腐蚀机理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纯化油田采出液酸值进行分析,结合生产设备及集输管线的腐蚀现状,调节采出液pH值对采出液进行改性处理。评价采出液改性对设备的腐蚀率及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得出pH为8时,腐蚀率最低,且无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繁殖,采出液改性可减缓设备腐蚀。  相似文献   

12.
典型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腐蚀是材料腐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文章着重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硫氧化菌、腐生菌、铁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典型微生物腐蚀,包括腐蚀机理、特性以及微生物腐蚀的防控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对碳钢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碳钢在分别添加了Cl-,CO2-3和Cl-加CO2-3的土壤中接菌与灭菌两种条件时的电化学阻抗谱特征,研究了硫酸盐还原菌对碳钢腐蚀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对土壤中碳钢腐蚀的影响显著,在Cl-及Cl-加CO2-3的接菌土壤中碳钢的腐蚀速率均明显高于灭菌土壤;在添加CO2-3的接菌土壤中,在埋设15 d后,碳钢腐蚀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4.
硫酸盐还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海水、河水、地下管道和油气储层中。硫酸盐还原菌可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腐蚀金属管线和污染环境。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产生的硫化氢可在环境治理中沉淀重金属离子。硫酸盐还原菌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密切相关,研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生长曲线可定量反映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规律。常用绝迹稀释法、镜下计数法1和浊度法测量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曲线。绝迹稀释法简便、准确可靠,但工作量和试剂耗费大,花费时间长。镜下计数法简便、快速,但不易将死菌和活菌区分开。浊度法简便、快速,但同样不能将死菌和活菌区分开,还不能区分硫酸盐还原菌与水中的其它细菌(如铁细菌或腐生菌)和难以用于混浊水样。本文提出根据生长过程中溶液硫离子浓度的变化测定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曲线。本法与浊度法测量结果类似,说明方法可行。本法比绝迹稀释法简便、快速。本法不受死菌和其它细菌的干扰和可用于混浊水样,比镜下计数法和浊度法优越。  相似文献   

15.
油田开发污水中流化物含量过高,导致外排污水超标准排放,影响环境;污水中硫化物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而成;硫化物对污水处理设施带来腐蚀和在污水回注时造成地层堵塞等,影响油田正常开发;曝气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硫化物,杀灭硫酸盐还原菌是控制硫化物浓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田系统中有害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大量滋生,引起腐蚀结垢的现状,开展中低温除硫防腐菌的分离、筛选工作,并对筛选到的除硫防腐菌进行了分子鉴定.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除硫防腐菌CL-1为巨大芽孢杆菌,是一种反硝化细菌,是硫酸盐还原菌的竞争抑制菌.它生长旺盛、繁殖速度快,能有效利用无机氮源,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  相似文献   

17.
硫酸盐还原菌是引发管路腐蚀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杀菌剂是目前控制硫酸盐还原菌腐蚀最常用的方法。针对油田含聚污水水质特性,选用的杀菌剂分别为聚季铵盐型与双聚季铵盐型,两种药剂交替使用;缓蚀剂为阳离子咪唑啉型。通过对污水处理前后硫酸盐还原菌浓度的测定,试验了杀菌剂投加方式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结合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对冲击投加和连续投加两种方式下的杀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适应含聚污水处理的杀菌技术方案,即连续投加杀菌剂60 mg/L+缓蚀剂20 mg/L。连续投加杀菌剂可长期有效地控制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使其浓度由600/m L降低为25/m L以下,腐蚀速率由0.130 mm/a降低为0.040 mm/a。  相似文献   

18.
油气工业中细菌的腐蚀和预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细菌的分离、生态、生理、生化特征、腐蚀机制及防止菌腐蚀措施等角度对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腐生菌、硫细菌等油田工业中的细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硫化物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鲁来鬓  凌生弼 《河南石油》1999,(6):33-35,39
油田开发污水中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外排污水超标准排放,影响环境;污水中硫化物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硫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而成,硫化物对污水处理设施带来腐蚀和在污水回注时造成地层堵塞等,影响油田正常开发,曝气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硫化物,杀灭硫酸盐还原菌是控制硫化物浓度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在油气田开采、集输和气田水回注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群体,包括盐酸盐还原菌、铁细菌以及其它微生物,它们在生长、代谢、繁殖过程中,可引起集输设备、回注管线的堵塞和腐蚀,给油气田开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危害性最大的微生物就是硫酸盐还原菌。通过对重庆气矿各站场硫酸盐还原菌对气田水处理工艺及油套管腐蚀状况和分析对比,推荐一种现场运用较好的SRB防腐控制技术。图7表8参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