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院包装工程专业始建于1984年,每年招收30余名学生,专业方向为包装机械,学生分配大多面向烟厂、酒厂、茶厂、食品厂等。1992~1994年,由于专业方向口径较窄,国营企业就业渠道不畅,学生就业率不高加之其他方面的原因暂停招生3年。1995年再次恢复招生,根据社会需求及我院实际,包装工程专业方向有包装技术与设备、销售包装设计两个方面,每年招生各一个班。随着科教兴国、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好形势,从1999年起包装工程两个方向分别招收60余名学生,学生择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大致有考教研、公务员、广告装潢公司、医药厂、印刷纸箱厂、金属容器制造厂、塑料厂、  相似文献   

2.
3.
根据包装工程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包装工程专业协作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引入全程质量监控的工作思路,规范毕业设计管理。通过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探索以工程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协作式毕业设计教学新方法,从而提高包装工程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又到一年毕业季,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设计展纷纷亮相,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毕业展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包装传播设计专业毕业展又一次吸引了各界的目光。2014年6月19日,2014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包装传播设计专业毕业展“心织·天地行”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包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阐述提高包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方法,以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闹装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6.
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学分制综合培养计划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诚  张蕾  黄利强  万丽丽 《包装工程》2003,24(5):125-127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并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包装工程本科生学分制综合培养计划要保证学生修业年限的灵活性和包装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样化。要根据包装工程学科综合性强的特色贯彻“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组合设计方面具有一定自由度和弹性。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丰富课程门数:扩大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选专业方向、选课程模块、选学习进程和自主设计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7.
1 引言 包装工程学科是交叉学科群中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相互交融的一门学科。我国于1984年将包装工程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1985年开始试办包装工程高等教育本科专业,1992年列为正式的高等教育专业,1999年进入我国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相似文献   

8.
随着包装设计行业对相关人员政治素养、个人修养、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日益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围绕包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特点讨论了该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切入点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包装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阐述了实践教学在开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较好地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理想的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机制的建立还有较大的差距,为适应新形式下教学体系的需要,建设高效的实验室,优化实践机制很有必要,是包装设计教学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汪维丁 《包装工程》2001,22(2):57-59
根据多年《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归纳和总结了课程安排及其目的要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徐惠艳  鄂玉萍 《包装工程》2012,33(22):56-59
简述了整体包装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并针对电子类产品,按照整体包装设计的技术路线,从包装材料选择、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测试、包装运输和包装回收利用等整体包装主要环节,阐述整体包装设计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胡志才  柯胜海 《包装工程》2020,41(9):117-123
目的探索适用于智能变色材料在包装运用领域的理念和方法,结合智能材料从设计学层面探究智能变色包装的设计形式。方法以智能变色材料的物理属性为基础,对智能变色包装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相关的设计实例,分析、归纳和总结智能变色包装的设计形式,为智能变色包装设计的发展和科学研究从设计学层面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研发依据。结果智能"光敏、温敏、电敏、气敏"变色材料在包装上的应用可通过颜色对比设计、颜色渐变设计、颜色变化融入图形创意这3种设计形式应用于包装安全、包装防伪、包装交互等领域。结论智能变色包装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结合了包装设计学原理和包装的品牌诉求,采用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变色方案,设计出了符合消费审美的智能包装作品。  相似文献   

14.
属性数学模型在包装装潢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湛少锋 《包装工程》1998,19(5):8-10
简述属性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包装装潢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建立了一种新的综合评价包装装潢质量的方法,应用表明属性数学模型更合理。  相似文献   

15.
食品包装行业虽是一个小行业,却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环境改善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证明:由于我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引进是必要的。正是由于引进、消化、吸收的方针,促使国民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但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只靠引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创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在软包装系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高利尔公司(Goglio),总部位于意大利,并在欧洲、中国和日本都有工厂及营销服务的分支机构。在研发上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且在严格的环境控制和质量监督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下生产由消费者导向的产品是高利尔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杜晓林  王贤均 《包装工程》2006,27(6):182-184
介绍了冶金厂矿高温线材(小盘卷)在线快速包装中送丝导路的方案形成和工作原理,并从包装机送丝导路的理论探导入手,设计了相关参数,分析了导路结构,经样机试验和现场使用,该导路结构能满足打捆要求,达到了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a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ask Force of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he Task Force's charge was to explore changes that would better prepare baccalaureate-level engineers for the practice of their profession in the next decade. The generic data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used by the Task Force are given here. For example, a set of ten important attributes deemed desirable for newly graduated engineers and produced by education, is presented. Also, the rankings by industry, alumni, students, and faculty,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of these ten attribut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graduates in each, are given. Generic curriculum feature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generation of these attribute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results of an alumni survey are presented which show the overwhelming support for a broad-based undergraduate program by graduates of all degree programs.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包装》2006,(5):23-24
现有的供应商、包装审计单位、行业展览会以及在线网上购物网站都给包装设备和包装材料买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mergers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nd integration of managerial and business processes in global corporations are changing project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A clearly recognizable trend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ince the mid-1980s has been globalization of R&D and competence portfolios.

Applied development is usually conducted in the form of a distributed project organization. A project team is formed across geographical, organization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engaging in a project with a global focus. Although a multinational project organiza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in many dimension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execution of a distributed high technological project is still a great challenge.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success fac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distributed projects with global goals. The authors have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he execution of complex multinational projects in the area of applied system development for power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