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费尔巴哈揭示了思辨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同构关系,然而,由于他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也失去了辩证法思想,致使他在历史观上仍然陷入唯心主义深渊。马克思在扬弃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黑格尔哲学的辨证法思想,最终确立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出发的历史理论或历史哲学遵循着科学实证精神与人文的终极关怀互相统一的原则,始终将理性的目光注视着现实的生活世界,通过现实的社会改造来实现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这一终极性的历史目标。  相似文献   

2.
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不同理解。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的转变.马克思的哲学也经历了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到现实的人道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出发对人类世界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新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根本是马克思所创立的从实践理解问题的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去理解问题的新视域来看待、理解人类世界,更加凸显了马克思新哲学对人类世界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介绍徐崇温、张西平对卢卡奇物化思想作的西方人道主义解释。徐崇温所解释的人道主义特性突出"西方"二字,认为卢卡奇物化思想否定哲学唯物主义,拒绝自然辩证法,唯心主义地把客体解释成同意识相关联的概念,是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相对立的。张西平则充分肯定了卢卡奇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把马克思与卢卡奇就人道主义问题进行比较,揭示卢卡奇论述中存在的不足。从他们的不同解释进行思考,可知卢卡奇的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主题都是对人的关怀,表达的是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但由于他们理论的终极关怀不同,及他们理论所表述的历史观的差异,导致卢卡奇人道主义与西方人道主义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综述马克思哲学观变革、实践哲学的确立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在批判和反恩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哲学观的精义和重大贡献在于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反思和批判性“活动”,实现了对“逻各斯”的虚幻崇拜为基本路向的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思想是哲学家们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现实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和人类在活动过程中的追寻,马克思认为哲学本体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是“人”的本体。这种界外视角的方法,为人类自身超越性和自为性的实现指出了一条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8.
古代哲学以本体论为核心探索世界的本源,寻求对人的终极关怀。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追求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力求主客体的统一。现代哲学也在不同的层面研究人的诸问题。综观哲学的发展历史,人一直是哲学的主题。哲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要人认识自己、展现自己、超越自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真实的集体"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其核心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真实的集体"理论作为无产阶级的一整套革命和建设理论,为我们今天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我国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提供了现实可能。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全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而作出的现实努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是要追求一种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状态,"真实的集体"是其终极价值旨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发展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独特的人本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人学景象。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了马克思人本思想关于全面自由发展目标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承诺。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大基本问题的回答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方法论特质。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的现实诉求、“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中国道路”的话语逻辑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四大方法论特质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基本症候,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思想。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安定、精神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它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设计,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定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新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坚持“道生万物”的形而上学;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同构”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点;在价值观上主张“我亦物也”的生态平等主义思想;在实践观上倡导“自然无为”的生活理念。这与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理论不谋而合,其特有的东方生态智慧能够为丰富和发展现代生态哲学理论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其立论基础是“农业是根本”的思想;主旋律在于改革;立足点是为民谋利;发展目标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5.
马赫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的恩斯特·马赫和德国的阿芬那留斯创立,由于它把“批判经验”当作其整个理论的出发点,故又称“经验批判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各国传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文章主要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特征、实质及其与现代西方哲学其他流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静”的逻辑的形式逻辑与被称为“动”的逻辑的辩证逻辑,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虽然在研究对象、适用领域以及产生依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密切相关、互为补充。“静”的逻辑是“动”的逻辑的前提和基础,“动”的逻辑是“静”的逻辑的动力和目的。形式逻辑作为“静”的逻辑,既不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也不存在被辩证逻辑彻底否定的可能。青年学生要正确认识两种思维工具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动”“静”结合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本文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历史演变分三个阶段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就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发展作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王维诗歌的意象,唯美而清新,思想内涵丰富。试图从其诗歌意象的主要代表:"明月"、"白云"和"空山"三个具体意象来分析王维诗歌的精神内涵,并进一步分析王维诗歌的思想本源,力图说明其诗歌是儒释道思想的交融产物。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王维诗歌的具体意象选取。主要从三个主要意象来分析王维诗歌的特征;第二部分,探索王维诗歌的思想本源,分析儒释道思想对王维创作的影响;第三部分,结语。总结王维诗歌的精神内涵,提出王维诗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代学者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有各种解读。经过对《论语》的详细分析和比对,认定句中的“与”肯定不是连词,而只是表示“认同”和“赞许”之义的动词。句中的“罕言”和“与”表达的是孔子的两种不同态度。句中的“罕言利”符合孔子态度,“罕言命与仁”则严重失实。由于孔子是认同“命”与“仁”的,则本句正确标点应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由于两“与”字同义,第二个“与”字在现代译文中也可作为连词“和”使用,因此,该句唯一合理的译文应是:“孔子很少谈论私利,赞许命运和仁德”。  相似文献   

20.
从“道法自然”本体论的深层生态含蕴、“人与天一”自然观的深层生态底蕴、“物无贵贱”、“我亦物也”价值观的深层生态内涵,以及“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实践观等几个方面剖析了道家哲学的深层生态意蕴,为完善和发展现代生态哲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