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城市湿地公园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与自然湿地的关系、城市湿地公园和公园的关系,比较了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水景公园,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分类,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城市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2.
上海公园的发展动态、分布格局与规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上海各个时期公园数量和面积的比较,分析上海公园的发展动态;并通过城区平方公里公园数、万人公园数、公园占市区面积比例和人均公园面积等指标,分析了上海各区公园的分布格局和特征,探讨了区域公园的评价指标以及公园指标在城市绿地评价中的意义,建议将人均公园面积作为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同时,对公园的规模特征也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珍 《居业》2021,(6):43-44,50
从"公园城市"理念解析出发,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体系的建设规划策略,进而结合《襄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实践项目.从公园建设规划出发,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核心,提出公园体系规划、公园空间布局、公园层次与类别、公园主题特色等四方面的举措,以此探索公园城市理论在公园体系规划实践的表达,以达到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公园使用率的三个影响因子出发,研究公园形态、大小和区位对公园服务效率的影响。以沈阳市公园为例,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问分析等手段,分析沈阳市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结果表明:带状公园、大型公园、城市繁华地段公园的人流量更大,所带来的服务效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山地城市公园对城市热岛 的减缓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内10个公园为 例,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部分实测数据获 得地表温度和近地面气温,分别从内部景 观特征和外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研究了公 园的降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园内部 景观要素方面,公园面积、宽度、形状指数 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多个小型 公园比同面积大型公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 应;在公园外部空间形态方面,自然地形起 伏与建筑空间形态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 主要因素,少量正对公园的通风廊道及规 则布局的建筑形态可以有效提升公园的降 温范围,山地型公园比盆地型公园具有更好 的降温效应。在规划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 公园面积、布局等要素,以发挥公园最佳的 降温效用。  相似文献   

6.
用人文和谐的理念重放老公园的光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公园的改造应从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格按照"保护、修复、调整、提高"的思路开展,通过改造使公园的布局更趋合理,在提高公园景观美感的同时,提升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增加公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复兴公园改造为例,通过对公园改造的必要性分析、改造后特色景点的描述、改造前后各类指标的分析对比及游客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探索老公园改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7.
传统公园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公园使用满意度方面,存在问卷样本量小、采集时间较集中等缺陷。大数据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公园系统评价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对社交媒体数据的文本分析,研究对比广州市 50 个公园的评价结果,同时探究公园评价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地理区位、评价时间以及公园属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公园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免费设施、环境和特色等方面,而负面评价多集中于公园卫生、交通成本、停车等管理服务方面,广州公园的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2)女性较男性更关注公园能否满足其对社交场所的需求,本地游客较外地游客更关注公园本身的服务质量而非公园的外部属性。 3)基干公园应更侧重其可达性和基本的服务功能,承担大众日常活动;特色公园应更注重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及特色打造;自然公园应更关注公园生态质量并能够承担需要较大场地的活动。 4) 2010—2018 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特色的打造,在公园中的活动类型也越来越多样,现代公园建设更应着力于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研究突破传统公园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大数据的手段运用到多个公园的整体评价当中,有助于建立更普适、更有针对性的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石檀林 《山西建筑》2014,(20):241-242
通过对太原市迎泽公园、南寨公园、龙潭公园现有树木应用情况的调查,对公园植物树种配比、数量配比、色彩配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公园在树种植物配置方面的优缺点,为公园建设中植物的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朱祥明  张荣平 《风景园林》2018,25(10):83-85
2012年在上海郊区选址了21个郊野公园,并在2013年先期启动5个公园作为实践试点。本文以其中的闵行浦江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浦江郊野公园在政策落地、设计施工和后期管理中的实践探索。浦江郊野公园作为近郊开放的郊野空间,其用地属性多元化,设计通过林地管护设施和设施农用地的途径,解决了公园必需的日常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地问题。浦江郊野公园原先为苗圃林的生态基地,现作为郊野公园后,将大面积“苗圃林”转化为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效益和游憩功能的“林苑”,旨在探索公园在后期如何自我完善和持续升级的途径和模式,以期完成浦江郊野公园的初步研究和实践,对今后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特点 马鞍山市现有市级公园三座(雨山湖公园、采石矶公园和儿童公园);区级公园两座(石山公园和金字塘公园);正在兴建的还有四座公园(佳山公园、雨山公园、沙塘公园和南湖公园);道路绿化88.7公里,主要街道建有一批小游园、小花坛以及雕塑、喷泉和小品等;城郊实现了“消灭荒山”的目标,整个园林绿化布局日趋合理、完善。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刘颂  杨莹  贾虎 《风景园林》2021,28(6):88-93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主要的自然空间,一直以来按照公园规模及其相应的服务半径形成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来衡量其布局的合理性。但在现实中,由于难以获取居民实际行为规律,公园的实际服务范围与设定的服务半径是否一致无法被精准验证和分析。手机信令数据等新数据源包含居民生活活动空间信息及公园使用数据,能够突破传统数据的制约。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42座社区公园,采集2019年5月9天(包含4个周末和5个工作日)内到访公园的游客的手机信令数据,通过追踪游客的驻留地信息,计算各公园的实际服务半径。发现上海市社区公园的实际服务半径普遍较大,平均为5 879.9 m。对社区公园服务半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公园服务半径与公园使用满意度和空间活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公园的区位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公园面积和交通便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社区公园建设应该提高公众参与度,从“空间建造”转变为“场景营造”,提高公园品质;结合周边的公共空间进行功能与空间的融合,提高公园周边的空间活力。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公园服务范围进行精细化识别,能够提升公园规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13.
石亚灵  黄勇  肖亮 《中国园林》2020,36(1):91-96
为优化山地城镇公园空间结构与布局,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重庆鸿恩寺公园、碧津公园和石门公园,构建公园空间关系网络模型。SNA模型的结果显示,鸿恩寺公园具有较高的完备性与层级性,碧津公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公园地形、形态、功能布局以及空间节点数量对公共空间的结构完备性、稳定性与层级性存在一定影响。最后依据评价体系,从网络结构和规划2个层面提出公园空间的结构与布局优化对策,从而指导公园空间与等级设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更新。  相似文献   

14.
浦口象山湖公园属于综合性公园.综合性公园是以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为核心,提供休闲、栖息的综合活动空间.文章通过对象山湖公园实地考察与研究,从"景观空间设计手法"的角度分析浦口象山湖公园的现状,并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方面上探究其设计手法,力图对当今中国公园空间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琳玉 《城市建筑》2022,(19):195-198
本文以龙岩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缓冲分析法、区位熵法对龙岩市主城区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和各片区居住人口、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龙岩市主城区公园服务覆盖范围总体呈现中间覆盖高、重叠覆盖区域多;城市外围公园绿地数量较少,公园相对缺乏,覆盖相对较低的特征。各片区公园服务覆盖率与公园数量、布局方式、居住区分布集中程度有比较大的关系。通过对公园绿地的供需现状和公园服务覆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差异的原因和提出布局优化的对策,旨在对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体系构建和建设轻重缓急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北京大型郊野公园的影响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鑫  李雄 《风景园林》2016,(2):44-49
近年来北京的大型郊野公园建设发展迅速,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以北京大型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大数据,利用核密度法和词频分析技术对北京大型郊野公园的实施进行评价,研究显示大型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有明显影响,较好的城市郊野公园的边界应该与人群聚集的边界相接,在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大量人流进入公园;二是大型郊野公园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四 附属型宠物公园 附属型宠物公园依附于综合性公园、居住区公园等进行设置,以公园遛狗区的形式作为全园功能的完善与补充.设计者综合考虑了公园主体使用人群的心理倾向,一般将宠物空间设置在社区公园的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18.
吴忆明 《风景园林》2013,(3):106-109
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公园的发展,随着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北京市新型公园建设也呈现出异军突起的状态。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以北京新世纪以来的3种公园体系类型——郊野公园环、滨河森林公园和"一镇一园"乡镇公园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型公园体系的特征和性质,根据其特征,分析了北京市公园分类体系中的老标准不能涵盖新公园类型的现状。并针对北京市公园建设发展趋势,提出了按照城市辐射半径和公园级别进行分类的新的分类标准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城市湿地公园施工建设,采用实际案例结合理论实践的方法,立足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概述,分析了城市湿地公园施工建设的要点。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营造绿色、核心、生态城市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城市湿地公园施工建设要点,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建设出高品质的城市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20.
城市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主要研究防灾公园与避难需求者的最佳空间位置,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防灾公园的防灾作用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是防灾效果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泉州市区为例,以公共设施服务域和防灾公园避难空间为理论依据,从街道办事处与防灾公园之间的空间距离、防灾公园避难人数与街道办辖区人口之间的关系、防灾公园服务域与人口密度的关系3个角度分析泉州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市区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存在较明显的服务域重叠以及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