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尚与艺术     
时尚与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很难定论;两个观点的对立面都能提供许多有说服力的理由。当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看你如何去定义艺术。艺术的宗旨仅仅是引起感官刺激吗?艺术品是否意味着必须排斥实用性;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的性质是艺术家用以交流的潜在方式吗?是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已有的情感体验吗?艺术是否必须超越情感并诉诸理性?艺术必须包括理念、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吗?或者如某些艺术家所信奉的那样,向理性挑战吗?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时尚呢?在本文中的时尚只指某些手工服饰品。而对于大…  相似文献   

2.
提出假设一:对自然界和艺术进行美的认知与敏锐感受,可以导致人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对道德美的认知,这一假设没有实验研究法来证明,是从理性推理上进行探究的;提出假设二:道德美的认知可以导致道德情感,特别是体验“崇高”的道德情感可以导致道德行动的倾向(忠实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这一假设被近来出现的一些研究证据给以支持。提议设计一些课程和指导来强调道德美的例证,并且鼓励学生们去体验道德情感,特别是“崇高”的情感。在感知自然界、艺术和人类的美的方面,重点是强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休谟和胡塞尔各自思想的核心概念——信仰概念与意向性概念切入。分析了两位思想家的关系。休谟的信仰概念既意味着现实性意识,同时又意味着必然性意识。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从这两个方面对休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研究了休谟的合理与局限。并以意向性概念为奠基建立起一门客观的先验现象学,从而超越了休谟。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警察伦理建设,使警察之行为合乎社会的价值期待。警察伦理既要贬抑警察行为之恶,又要褒扬警察行为之善。加强警察伦理建设,应注重发挥警察伦理的道德调控作用,明确警察伦理的底线,强调警察伦理责任。要发挥警察伦理抑恶扬善的作用,需培养警察的道德理性,深化警察的道德情感,增强警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警察伦理建设,使警察之行为合乎社会的价值期待。警察伦理既要贬抑警察行为之恶,又要褒扬警察行为之善。加强警察伦理建设,应注重发挥警察伦理的道德调控作用,明确警察伦理的底线,强调警察伦理责任。要发挥警察伦理抑恶扬善的作用,需培养警察的道德理性,深化警察的道德情感,增强警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启蒙主义的诸多批判者中,康德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康德对“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分,实质指向启蒙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即人的本质问题,批判了启蒙主义对科学理性的误用。他为人的存在设立“至善”标准,实质上是为“人的本质”概念赋予了道德理性,从而拯救人之存在“意义”与“自由”。康德对“人的本质”概念的重构,已经蕴含思维方式的变革,并最终构成现代哲学转向最为根本的内容,也构成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个共通点。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对“中道”问题作出了相当细致的哲学上的理性阐述,对情感感受和行为的“恰好”或“合宜”进行了有理论层次的分析,特别把道德上的“中”与技术行为方面的“中”作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比较说明,从而彰显了“中道”的特点。他特别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主宰地位,却又十分清晰地说明了道德理性的情理互渗的特点,从而有着相当深刻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通过法治的方式维系社会,而是通过人类天然的道德情感维系社会,但不能因此否定法律的存在.我国古代法律的基础就是道德,没有道德,法律一天都不可能存在.而现代法治则是以理性的成文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习俗与现代法制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在此过程中,"贤人政治"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提出假设一:对自然界和艺术进行美的认知与敏锐感受,可以导致人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对道德美的认知,这一假设没有实验研究法来证明,是从理性推理上进行探究的;提出假设二:道德美的认知可以导致道德情感,特别是体验"崇高"的道德情感可以导致道德行动的倾向(忠实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这一假设被近来出现的一些研究证据给以支持.提议设计一些课程和指导来强调道德美的例证,并且鼓励学生们去体验道德情感,特别是"崇高"的情感.在感知自然界、艺术和人类的美的方面,重点是强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神"是希腊哲学中极为重要的终极概念之一。亚里士多德的神,就万物的本原而言,是"不动的推动者";就其如何为万物之动因而言,是极因之善;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是纯思之理智;就神人关系而言,是人类生活的根据和原则。亚里士多德的神观念既是自然哲学的结果,也是苏格拉底目的论哲学的结果;在神人关系上,他的神观念因为在实践理性方面与人的隔绝,使得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成为不可能,但他对理论理性的优越性的强调,又极大地弘扬了古典希腊的科学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两个问题:(1)在语言研究中引入认知是本质上必要的吗?如果是,那么,(2)这种引入是如何可能的呢?本文力图从心理、生理以及认识论等多方面来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认为:语言运用是综合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结果,完备的语言运用只有在认知意义下才是自足的。而在认知与语言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概念结构起着中心作用,它一方面为语言形式提供认知内容,另一方面又制约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2.
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的体验、对美的摄取,就是知识的积累、道德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为寻求道德判断的客观性,R·M·黑尔从元伦理学的独特视角出发,运用逻辑与语言分析的方法对道德语言的性质、意义及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出道德判断的规定性和可普遍化这两种逻辑特性,并从自由与理性的关系剖析了道德作为普遍规定的本性,从而形成了"普遍规定主义"的伦理思想。虽然"普遍规定主义"在逻辑层面能够很好地自洽,但是它在现实问题面前仍然会遇到由自身理论出发点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学生道德意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即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水平;增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提高个体在道德领域把握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了培养道德意应能力的途径,主要是培养学生道德动机与情感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与情感的选择与控制能力;培养学生道德需要与情感的迁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贯穿西方哲学的主线之一,从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历经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康德哲学对二者的调和直至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无不贯穿一般与个别这条主线。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是西方中古哲学的焦点,斗争的核心是理性和信仰的矛盾,在斗争中,哲学冲破基督教的束缚进入到近代西方哲学阶段。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它们主要围绕知识的可靠性展开争论,与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一脉相承,理性最终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大爆发,引发了关于知识确定性的思考;而信仰的形式在知识确定性思考的课题下转化为先验论。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他接过经验论的怀疑论者休谟的问题,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建立了他的先验哲学;而黑格尔批判康德哲学的二元化倾向,建立了辩证思维体系,他的哲学被马克思发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物质概念,实际上是唯名论、经验论的思维方式在唯物唯心二元对立哲学问题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德育思想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性是无所谓善恶或是向善的,德育教育的可能就是人性具有向善性。在人性的思想中,包含着理性和情感的双重部分,理性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情感起着激励的作用。道德教育就发挥着人性中情感的作用,开发出人的同情心和仁爱心,运用良心来判断道德上的善恶。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人由自爱走向仁爱,或由利己走向利他,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福利。  相似文献   

17.
情感认同及其对教育接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师生间的情感认同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却被长期忽视的因素,作为一种心理背景,情感认同对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育接受都是重要的前提和关键,它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本文较为全面地对情感认同问题的概念、分类,对教育接受的影响、影响之原因、复杂体现等作一阐述。并提出了学校和老师如何采取措施,加深学生对其的情感认同,以增大教育接受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休谟对德性的宽泛定义开始就引起时人的异议.他在德性的标准、德性的生成、德性的对象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标志着传统德性观开始向现代德性观过渡。休谟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德目.表明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他的德性思想中也蕴涵着功利主义和情感主义的端倪。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情感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影响着高校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并存、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功利性与道义性并存的特点;同时其形成过程受生理心理因素、道德认知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3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需要直接或间接的道德实践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要在正反比较中更加深刻,而且应是一种习惯性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对“中道”问题作出了相当细致的哲学上的理性阐述 ,对情感感受和行为的“恰好”或“合宜”进行了有理论层次的分析 ,特别把道德上的“中”与技术行为方面的“中”作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比较说明 ,从而彰显了“中道”的特点。他特别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主宰地位 ,却又十分清晰地说明了道德理性的情理互渗的特点 ,从而有着相当深刻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