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师生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学校信息中心在2005年下半年就开通了教研博客和学生博客平台。在经过初步的实践后,学校决定以课题的形式来进行专项应用研究,申请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省规划课题<化学校本教研博客平台建设与研究>的课题组组长,2005年底,在多用户博客平台--化学协会·化学教研博客建立之初,我率先在此平台上建设了自己的博客--斑斑马(http://zsm.hxxh.cn).  相似文献   

3.
CMS探微     
提出问题:何为CMS 黄利锋:校园网站是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平台,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如何,只要浏览学校网站就能大致了解.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网站是由文章系统、博客、论坛、课件下载系统等免费或自由软件组建的.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博客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扎实开展搭建了一座崭新的平台,功不可没.其作用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走在信息化前列的学校开拓思路,尝试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以信息化应用构建学校特色、家校互动、心理辅导、兴趣教育、网络德育等。尽管这些成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其推广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对这些成功的案例进行专门的研究,总结经验,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创新应用,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参与该课题研究的部分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技术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初见成果。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作为《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及其子课题管理单位(总课题组),遴选部分子课题学校的优秀课题报告进行展示,希望对于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其他学校以及其他有志于此的学校,在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方面有所借鉴,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发展。本期展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与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子课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对推动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进展与部分成果汇报(节选)。  相似文献   

6.
随着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日臻成熟,各学校都搭建了学校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7.
面对博客这一新技术,我们积极研究、实践,历经一年多的平台搭建和培训推广,于2004年8月正式推出了江阴教育博客网.目前,全市已有400多名教师成为博客平台的骨干分子,并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师博客.博客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思考和发展的新平台,他们基于博客发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生活感悟、课堂实录……在这里交流、共享知识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早在2004年初,我就在网上了解了博客,随后利用OBlog软件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博客平台,和老师们一起走上了探索教育博客之旅。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大家仅仅是把教学设计和教育随笔放在网上,相互之间很少有交流,缺乏研讨的氛围。作为发起人,我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让学校博客发挥出合作、互动和成长的作用呢?2005年2月,我在苏州教育资源网浏览时发现,网站上已经建立了对外州教育博客,我立刻注册,起名为"风信子工作室"。从2005年初开始写博客以来,我一直用心记录着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从博客的一个个"日志分类",可以看出我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以积极超前的姿态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我的博客也在区域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北京师范大学的庄秀丽博士誉为"静静绽放在风中的花"。博客地址:http://wlfboy.szeblog.cn/  相似文献   

9.
●课题的提出 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湖南省花明楼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农村学校,其推进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课题就是选择花明楼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对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推进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博客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扎实开展搭建了一座崭新的平台,功不可没。其作用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1.
《东西部教师专业发展同步开展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是借助苏州教育博客学习一发展共同体上搭建的"东西部同行"网络平台而开展的探索跨区域的东西部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步开展的实验研究.本课题运用BLOG这一"零障碍"的技术平台,引入情境工作坊(Work shop)方式,由东西部地区的教师就教材分析、教法研讨、资源与媒体的利用、教育理念等开展互动交流,为参加行动的东西部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步推进提供平台好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一、选题背景在基础教育领域,校园网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可缺少的支撑环境。1.已有的课题研究基础从“九五”开始,学校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2.学校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现状2002年8月,学校整体搬迁新校后,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安装了全数字多网合一的多媒体校园网;2001年起,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教平台”,并成为“常熟市区域在线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已建成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库。用信息化推进教…  相似文献   

13.
湖州市第五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共10位教师,30岁以下的教师有6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人,中级职称教师1人,师资队伍的年轻化自然导致教学教研经验的不足.现实迫使我们寻找新的突破,探索适合学校和教研组实际的教研模式.经过大家认真分析,教研组提出了"网络教研"模式,并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化学校本教研博客平台建设与研究>课题.课题成功立项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2005年12月开始着手博客网站的建设,并于12月底首先在校园网内架设了服务器并试运行成功.2006年3月,我们申请的国际域名www.hxxh.cn(化学协会·化学教研博客网)也正式启用,随着网站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得到了湖州市教研员的肯定和好评.最近,网站在2006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教育》2007,(11):36-38
早在2003年,您就建起了个人博客“关注农村教育”(www.blogcn.com/user/dengzhengyi),被誉为中国校长博客第一人。在建立博客之初,您积极引导学校教师参与博客,博客给您个人以及您的学校带来了哪些改变?网络书签、Blog、Moodle等社会性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否能够适应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走在信息化前列的学校开拓思路,尝试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以信息化应用构建学校特色、家校互动、心理辅导、兴趣教育、网络德育等。尽管这些成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其推广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对这些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创新应用,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应运而生。目前,参与该课题研究的部分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技术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初见成果。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作为《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及其子课题管理单位(总课题组),遴选部分子课题学校的优秀课题报告进行展示,希望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学校以及其他有志于此的学校,在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方面有所借鉴,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发展。本期主要展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小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和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东莱小学是较早开展博客在教与学中应用研究的学校之一,学校是如何围绕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海盐作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课题实验区,在以"海盐教师博客"为载体的教研工作创新实践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忽视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应有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的主体权利、在学习评价上无视对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的建立等,我们成立了跨学校的课题研究小组,在区域内开展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主题+自助"式学习的构建>课题研究,通过建立小学信息技术自助学习博客网,初步设计和开发了"主题+自助"式课程资源,开展了在这一课程资源平台上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9.
面对博客这一新技术,我们积极研究、实践,历经一年多的平台搭建和培训推广,于2004年8月正式推出了江阴教育博客网。目前,全市已有400多名教师成为博客平台的骨干分子,并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师博客。博客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思考和发展的新平台,他们基于博客发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生活感悟、课堂实录……在这里交流、共享知识和思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博客的实践深入发展,大家都在进行探索.教育博客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是什么呢?教育博客不仅是信息呈现的平台,它也是教师群体思维互动的平台,是师生学习实践共同体的环境或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