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范例,学生只是简单的听讲、练习,没有去思考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什么地方,可以用来解决身边的什么问题.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工具,如何把它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博客的功能有很多,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主要是利用其交互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信息技术学科特殊的课堂模式.信息课堂上引入博客后,我根据信息课程特点重组信息技术课堂内容,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信息技术很少有课后做作业,所用知识都在课堂上完成.为了拓展课本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信息技术,我在博客上留下课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资料和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体验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
艾红 《福建电脑》2006,(6):212-212,191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原来教师个人的备课到现在的网络集体备课,教师的备课思路更广阔了;从原来教师在传授技术的过程中,让学生一排排地走到自己的电脑前来看操作,再回去操作。再换一批——这样一遍遍地低效重复讲解。到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就可以远程遥控教学。教学效率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在平等、自主式的新课程教学。信息技术也不再仪仪是教学生学会计算机知识,而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课上教的内容学生不会,学生会的内容不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的,可以说这是目前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真实写照.信息技术课多数时间以学生操作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大,总有部分学生在偷偷玩游戏,而不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为何要千方百计地寻找玩游戏的机会? 教师又如何让学生从游戏中走出来,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更加有魅力?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就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从最初的几所大学附属高中的选修课程,到成为全国普及性课程,再到2003年国家高中课程结构中的一个规定性科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成为国家课程.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教学,到以软件工具为主的工具论,再到信息素养为主的信息文化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可以说,“变”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过程中恒久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生都觉得信息技术课学到的技术在生活中没有用,而现实生活中学生要用的技术课堂上又不怎么讲。翻开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本,确实像为操作而学操作。如何既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让学生感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保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呢?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针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面临着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我国也飞速的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浙江省新出台的信息技术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也给了本省信息学科更多的活力和前进动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面对高考又应该准备些什么,应对些什么,都将是我们现在和今后需要研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要说信息技术课里面什么内容最让老师头疼,大部分老师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信息的概念。这个在由计算机课发展到信息技术课后新增加的名词让大部分技术出身的老师有点无所适从,在和不少老师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关于信息概念这部分内容,大多数老师都是看似重视,实则忽视。虽然都摆在开学第一课的重要位置,来彰显信息这一核心概念在课程中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学校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相对于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较快,也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喜欢.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教育现代化理解的偏颇,形式化操作信息技术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教育方面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非常积极活跃,能够让教师把课堂内容很直观、很清晰、很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中学语文课程.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实践研究,要合理地把握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应用的度和量,在不影响整体课堂构建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本文主要通过阐述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来进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并且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和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特点,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标准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技术起步最早且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面对信息化社会环境,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才能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这是美国教育信息技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时代发展关系极其紧密的课程。回顾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其课程目标、内容都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信息技术价值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信息技术从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正从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走向关注信息技术特有的学科方法以及应用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质量成为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该课程与基础教育其他课程相比发展时间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对信息技术课程理念认识不足、教学实践基本环节不完善、师资欠缺、教材建设滞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育质量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基本理念的飞跃,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向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树立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同时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应用是20世纪后10年全世界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如何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则是21世纪职业教育再次崛起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以如何让职业学校学生有效掌握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给职业学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目前促进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如何有机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6.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的结合都流于形式."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学科本位",使信息技术的教育几乎还是偏向了"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教育,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的内容,这种片面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信息技术导论课程中计算思维训练中的应用。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不仅能让学生从逼真的虚拟空间获得体验和感受,也能帮助教师使用虚拟现实的思维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先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得到极大的应用,教育中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的提升,所以在小学阶段就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化意识,提升其信息技能.而在信息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出发,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9.
鉴于物理学与信息技术的特殊“血缘”关系——物理学的应用研究为信息技术提供着赖以生存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让信息技术回过头反哺物理教育——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物理课程学习,显然是行之有效的:尤其在初中阶段的启蒙显得更有意义。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不仅利于知识的获取,也利于知识的保持。在教学中我为了从容地应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觉提高信息素质,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物理课程学习的教学策略上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其目的是追求教学的最优化。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手段做不到的事。我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