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该工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最大桩长约67 m,直径1 m.此种超长钢筋混凝土桩,对于桩垂直度的控制、成孔缩径的预防、泥浆的制作、混凝土的灌注、复合后注浆工艺等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都提出了很多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软土地区灌注桩的持力层较深,桩长和桩径尺寸设计较大,桩数增多,增加了地基与基础部分的造价并且由于有效桩长较长给施工带来极大的难度,也为成桩质量带来隐患.文中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加固桩端桩侧的方法,在满足承载力的前提下,使桩数比常规设计大为减少,缩短了有效桩长,经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软土地区灌注桩的持力层较深,桩长和桩径尺寸设计较大,桩数增多,增加了地基与基础部分的造价并且由于有效桩长较长给施工带来极大的难度,也为成桩质量带来隐患。文中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加固桩端桩侧的方法,在满足承载力的前提下,使桩数比常规设计大为减少,缩短了有效桩长,经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师民勤 《砖瓦》2024,(3):140-142
以山西省阳泉市某房建工程桩基础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单桩钻孔灌注桩三维分析模型,研究桩长、桩弹性模量以及桩直径对其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施工工法。结果表明,桩直径、桩长和弹性模量的变化对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变化规律不会产生明显影响,随着荷载的增加,位移呈现分段渐进式非线性增加的变化规律;在相同的桩顶位移条件下,桩直径、桩长和弹性模量越大,钻孔灌注桩承受的桩顶荷载也越大,实际工程中可以改变这3个影响参数增加桩承载力;提出了泥浆护壁、旋挖钻机成孔的桩基施工方式,并针对施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相应技术要求,为保证桩基的质量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徐珂  刘元民 《建筑技术》1993,20(5):285-286
在软土地基中采用钻孔灌注桩时,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差异较大,成孔质量不易保证。我处在某办公楼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了钻孔灌注桩的质量。 1 工程概况某办公楼地上10层,地下1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桩长19.0m,桩径600m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0,主楼下布桩115根,单桩容许承载力1200kN,钢筋骨架长10.60m,设计桩顶距地约4.0m。该工程地处滨海冲海积平原区,地下0~15m为海陆交替相堆积物,夹有2层淤质  相似文献   

6.
陈涛 《低温建筑技术》2019,41(2):100-102
通过Φ700mm和Φ600mm两种桩径的各3组桩端后注浆和未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对比试验,对比分析桩端后注浆工艺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和施工耗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桩端后注浆工艺,可有效清除桩端沉渣、桩侧泥皮对于承载力的不利作用,改善桩的承载性状,大幅提高单桩承载力。同一承载力要求下,采用桩端后注浆工艺,Φ700mm灌注桩的有效桩长可以减短7~8m,Φ600mm灌注桩的有效桩长可以减短4~5m。Φ700mm的46m灌注桩可缩短为39m,每根桩成孔施工可节约6.2h,节约时间比例32.8%。  相似文献   

7.
国瑞·西安国际金融中心主塔楼地上75层,地下4层,建筑总高度349.7m,为目前西北地区在建第一高楼。综合周边工程设计资料和勘察报告,塔楼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方案,桩基采用桩径1.0m、有效桩长约70m的超长桩。鉴于目前该地区超长灌注桩施工经验尚不充分,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桩基承载性状进行了专门的试验桩工程。在调研分析周边高层建筑桩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取桩径为1.0m、施工桩长达76m的桩进行试验桩工程,采用反循环成孔施工工艺及桩侧桩端后注浆工艺。检测成果表明,成孔质量、桩身完整性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76m长的试验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均可取30 000k N,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桩侧摩阻力和采用滑动测微应力测算得到桩侧摩阻力计算,有效桩长为70m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取为28 000k N。完备的试验桩设计、施工及检测工程为后续的工程桩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工程桩基础工程为河南省某学院高层住宅楼基础.桩径为600mm.桩底高程为一24.17m.桩长为1885m,总桩数248根.桩身为C25钢筋混凝土.桩为端承摩擦桩.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950KN。地层结构从上至下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土.粉土、粉质粘土、粉土,设计要求桩底部伸入第5层粉质粘土层中。结合该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施工中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技术。  相似文献   

9.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16层,总建筑面积21798m2,基础采用桩-筏基础.工程桩选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磨擦端承受力,单桩极限承载力4600kN,先施工三组试桩(φ700,桩长33m),静荷载试验后将设计参数调整为:桩径φ700mm,有效桩长36.5m,混凝土标号C25,按构造要求配筋9φ18,长13m,总桩数185根.  相似文献   

10.
螺纹式灌注桩通过在普通灌注桩的桩身上增加螺纹来增大摩阻力,从而在相同桩长的条件下提供比普通灌注桩更大的承载力,可满足各类建筑物对地基和基础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螺纹式灌注桩的施工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与工程实践验证,该种桩型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可在相关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世博村甲级办公楼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世博村E地块甲级办公楼施工工期紧,施工条件受到邻近旧厂房的限制.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打钻孔灌注桩前浇筑硬化地面,基坑围护采用SMW工法+坑内2道混凝土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采用爆破法拆除,土方开挖时采用轻型井点预降水与深井降水相配合的方案,并及时对水位、位移和沉降进行监测.经检测,施工对邻近旧厂房的影响在控制范围内,且施工措施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2.
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端桩侧后压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佩 《山西建筑》2002,28(1):36-37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端桩侧后压浆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该技术是采用通过桩身预埋铁管,用高压力强行将水泥浆压入桩底桩侧土层中,在桩身质量达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度提桩端及桩侧土层承载力,从而提高单桩群桩承载力和刚度。并对试桩进行了静载试验,得出了一系列试验数据,从而证明钻孔灌注桩桩端桩侧后压浆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吴文生 《山西建筑》2014,(27):76-77
以太化新材料园区工程为例,对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确立了钢筋混凝土灌注排桩支护+深层搅拌水泥桩作止水帷幕与拉森钢板桩支护两种基坑支护方案,并对两者作了对比研究,指出拉森钢板桩方案可有效节约成本,缩短施工工期,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基坑联合支护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劲性水泥土桩嵌合钻孔桩支护系统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悬臂排桩软土基坑联合支护模式,已在多个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该支护系统经济可靠性的关键在于钻孔桩嵌合密度的选择.通过确立计算模型方案,运用ANSYS对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塑性区分析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嵌合钻孔桩密度由大到小,塑性区分布范围首先出现在位于中间部...  相似文献   

15.
结合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桩优点,介绍了其材料要求、作业条件、机具设备及操作工艺。分析了导管堵塞、偏桩、断桩及夹层、桩身混凝土收缩、桩头质量缺陷、钢筋笼无法沉入及钢筋笼下沉或上浮、桩底不能入岩以及单桩承载力低等质量缺点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建设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钻孔灌注桩施工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以及施工工艺复杂、质量较难控制的特点,通过运用三阶段质量控制原理,结合钻孔灌注桩施工特点,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纠正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静  李明洋 《施工技术》2012,41(7):31-33
某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大,施工环境复杂.经过方案比选,采用内撑式排桩与锚拉式排桩相结合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基坑上部设2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下部设2道预应力锚索.详细介绍了旋挖灌注桩、旋喷桩、内支撑以及预应力锚索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施工注意事项.监测结果表明,基坑变形小,技术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郝志鹏 《山西建筑》2008,34(1):118-119
依据太原地区某工程中采用后压浆灌注桩的应用,分析了黄土地基中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成孔工艺的选择,探讨了后压浆技术对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从而减少桩的沉降并改善桩的工程性状。  相似文献   

19.
段斌 《山西建筑》2011,37(23):79-80
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从护筒埋设、钢筋笼的制作与安放、混凝土灌注等方面介绍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以便有效地对桩基施工质量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于建 《山西建筑》2014,(31):81-82
结合天津警备区"916工程"招待所基坑支护施工实例,对钻孔灌注桩和钢筋混凝土连梁水平支撑组成的复合支护结构进行了介绍,并对具体的施工工艺作了阐述,指出该结构再加上锚杆、锚喷支护、整体好、刚度大、施工简单,对基坑支护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