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缘由 里下河地区地处淮河下游,北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南以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一线为界.西为里运河,东临黄海,属于一个边界封闭的平原低洼水网区.  相似文献   

2.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城市亭湖区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江淮之间,属淮河流域下游区.以串场河为界,河东属沿海淤积平原即沿海垦区;河西属古泻湖平原即里下河平原水网区.全区东西长,南北窄,水域面积930km~2,是盐城市主城区,总人口8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万人.  相似文献   

3.
1概况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苏北里下河地区,发生了连续大暴雨和大涝情。苏北里下河地区,南近长江,东临黄海,气候温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淮河下游重点防洪保护区。总面积21497km2。因地形、水系不同,以纵贯中部的通榆河为界,划分为两个水利分区:西部为里下河腹部水网区,其面积11879km2;东部为沿海垦区,其面积9618km2。2降雨产水量2.1腹部水网区产水量2003年6月29日至7月5日腹部水网区大水,7d面雨量292.2mm;7月8日至10日3d面雨量128.5mm。两场暴雨前,6月26日腹部水网区1d面雨量43.4mm,也加大了前期土壤的含水量。腹部水网区内的圩区和自…  相似文献   

4.
叶健 《江苏水利》2007,(11):14-17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位于淮河流域下游,里运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328国道及如泰运河以北、海堤以西,涉及盐城、泰州、扬州、淮安、南通5市17个县(市、区),面积21342km2,耕地约111.87万hm2,人口约1287万人(2006年)。以通榆河为界,划分为里下河腹部和沿海垦区两部分,其  相似文献   

5.
一、里下河地区概况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其范围包括里运河以东,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扬州至南通328国道及如泰运河以北,海堤以西。根据地形和水系特点,以通榆河为界,划分为里下河腹部和沿海垦区两部分。  相似文献   

6.
1概况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以废黄河为界,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主要水体有淮河、洪泽湖、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里运河、二河、淮沭河、废黄河、盐河等。由于自然因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沿海经济区的开发,已具社会主义新兴城市雏形的盐城,象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黄海之滨冉冉升起。但综观全国沿海地区情况,与江苏本省其它地区比较,盐城市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工业基础尚很薄弱,商品经济发展不快,是沿海地区和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一块“凹塘”。就盐城市各县而言,发展也不平衡。以苏北灌溉总渠、通榆河为界,全市划分为渠北、里下河和沿海三个地区。里下河地区的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粮食单产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1.4%,粮食收购量占全市的68.3%,棉花  相似文献   

8.
刘元洪 《江苏水利》2008,(11):33-33
1概述 盐城市地处苏北平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海岸线北起响水县灌河河口,南至东台市新港河口,总长582km,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60%。以扁担港为界,北168km为侵蚀性海岸,海岸蚀退,滩面刷深;南414km为淤长型海岸,以掠港为中心,滩面向东淤长、淤高。  相似文献   

9.
《治淮》2019,(4)
苏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严重制约着水稻事业的发展,作为有效节水灌溉方式之一的低压管灌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水稻灌溉,但对于系统优化设计若干关键问题认识仍不够。本文以泵站和管网设计规范为基础,建立年均亩成本最小的目标函数,采用分层优化方法,利用Matlab中的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分析,为苏北稻区低压管灌工程规划设计提供经验依据,也为相似灌区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傅太生  姚允龙  陆益 《江苏水利》2006,(8):28-29,32
长江下游湖口至大通为非感潮河段,大通至江阴为感潮河段,江阴以下为河口段,是潮流往复区。潮区界和潮流界随着径流的年内变化而变化。潮区界一般在荻港(安徽繁昌)附近,潮流界一般在江阴附近(洪水期)。潮区界以上完全受洪水径流影响,潮流界以下主要受长江入海口潮汐影响。长江镇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尽快使沿海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推动苏北沿海地区经济上水平,登台阶中必须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人结合射阳县的实际,对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制约优势转化的因素苏北沿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农业后备土地,水产、植物、海盐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这些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速度相当缓慢,致使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在全国沿海地区中也处于后进的位置。那么,制约优势转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2.
响水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傍黄海,中贯通榆河,南以废黄河为界与滨海县相邻,北以灌河为界与连云港相接。灌河是苏北唯一没有建闸的感潮河道,西接盐东控制,东入黄海,全长67km,灌河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潮型,每日涨落潮各2次,汛期平均高潮位为2.64m,历史上出现过2次较大的高潮位分别为4.03m(1981年9月1日)和4.27m(2000年8月31日),较县城地面平均高程  相似文献   

13.
于淑坤  陈红卫  高小琴 《治淮》2009,(11):17-18
一、淮安市饮用水源地现状 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以废黄河为界,南为淮河水系,北为沂沭泗水系,水源以客水为主,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主要水体有淮河、洪泽湖、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中里运河、二河、淮沭河、盐河等,各水体基本由洪泽湖(淮水)补给,淮水较枯时通过“江水北调”或“引沂济淮”补充,  相似文献   

14.
<正>一、城市概况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地带。市区南部以阿凌达河为界与汤原县相接,西北部与伊春市接壤,东部以梧桐河为界与所属的萝北县相接。行政区划为6区、3乡、1镇、50个行政村。市区幅员面积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潮区和潮流界面变化及对工程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潮区界和潮流界是表征河口水动力作用的关键界面,是认识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基础.通过大通-徐六泾实测资料整理和分析,建立潮流界和潮区界位置的经验曲线,得到相同潮径组合下潮区界和潮流界相隔距离约为384km,即通过潮区界变化过程可探求潮流界年内和年际变化过程.主要成果为:年内潮流界最上端为501km,最下端可达口门附近;月均最上为434km,月均最下为155km,最大变幅为280km;潮区界年均位置、洪季平均及枯季平均位置分别为673km、617km、728km,潮流界多年洪季平均、枯季平均及年均位置分别为233km、344km、289km;90系列设计调度下潮流界位置10月和11月月均上溯最大达28km,下移距离月均最大达15km,洪季界面变化不大,枯季界面均值位置下移约3.2km,年均位置下移约1.8km.  相似文献   

16.
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水环境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潜伏着严重危机,水已经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探讨苏北沿海地区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以保障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ELADI算法的平面二维水环境模型WESC2D,定量研究大辽河潮区界与潮流界的时空变化规律。在模拟和验证大辽河潮位变化过程基础上,通过数值试验系统地模拟分析了上游径流量及汇流比、下游潮差和海平面上升对大辽河潮区界与潮流界的影响规律,并以1999年—2009年水文过程为条件定量研究大辽河潮流界的年、月变化及潮流界位置出现频率。结果表明,径流是影响大辽河潮区界与潮流界位置的主要因素,大辽河潮流界远远超过三岔河。  相似文献   

18.
通榆河工程是苏北沿海地区一项以水利为主、立足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我省“八五”期间利用日本海外经济协力资金提供贷款的大型水利工程。 通榆河一期工程(射阳河至苏北灌溉总渠段)于1993年9月至1994年6月正式开挖,全长17.23多公里,穿越阜宁县城北、三灶两乡11.2公里。该段工程今春开始征地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国界含水层俄罗斯侧作为研究区,并以黑龙江流域为背景,对该流域位置与范围进行综述,根据地质结构、岩石性质等因素把黑龙江流域分成9个水文地质分区。其中,黑龙江流域有3个中俄跨国界含水层,研究区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为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国界含水层,它位于黑龙江流域9个水文地质分区的"三江平原海洋气候带水文地质区"。该含水层分为中国侧和俄罗斯侧,可从行政区划、地表水区划、地下水区划3个因素对其进行特征分析,最后分析了研究区与其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中国侧之间的关联。对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国界含水层俄罗斯侧进行区域特征分析,将有助于今后对其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方面的研究,并对其他地区典型跨国界含水层区域特征分析提供思路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泰州引江河地处里下河地区和长江沿江区,是江苏省苏北东部地区引江供水的两大引水口门之一,上接长江,下接新通扬运河,全长23.8公里,是一条以引水为主,灌、排、航综合利用,支撑苏北和沿海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二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河道扩浚23.476 km,开挖底高程-6.0~-6.5 m,底宽70 m,边坡1:5~1:3,河道防护25.8km、现状护砌损坏维修6.731 km、支河口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