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瑾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999,(3):34-38
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和化学组分的形成,受气象、地貌、含水层岩性及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控制。通过研究5个水文地质区的水化学特征,论述了地下水矿化度和化学类型的区域性差异及特.点,以及与自然地理相对应的分带规律。 相似文献
2.
拜泉县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8年至2002年拜泉县地下水水化学资料,分析了地下水总硬度、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等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其机理。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周邦炜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2,38(2):129-130
双塔灌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和化学组分的形成,受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控制,通过研究地下水的化学特征,结合地下水的矿化度和化学类型,进行地下水分区。 相似文献
4.
针对沈抚地区用水安全问题,对新宾县新宾镇进行地下水取样测试,测试结果分析表明,新宾镇地下水Mn,NH_4~+,NO-2,K+,TFe,Al,PO3-4,NO-3等指标变异系数超过1,Mn,NH_4~+变异系数超过3,为强分异,表明其空间变化较大。新宾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为主,其次为HCO_3-Ca+Mg型。从地下水质量分析,地下水的超标组分为NO-3,Al,TFe,Mn。根据因子分析认为,岩石溶滤作用与与农业活动是影响区内水化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氟的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的氟离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化学成分(总硬度、矿化度、氟离子等)、水化学类型特征等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氟离子浓度与pH值、K++Na+浓度、Ca2+浓度、ρ(K++Na+)/ρ(Ca2+)比值、Mg2+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氟离子浓度随地下水pH值的增大而增大,与ρ(K++Na+)/ρ(Ca2+)比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是与K++Na+浓度、Ca2+浓度、Mg2+浓度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最后讨论了氟离子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利用地下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根据近年来安徽省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以水文地质分区为单元,分析探讨境内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5,(11):73-76
以北京市永定河冲洪积扇中部、紧邻老城区的两眼水源井为研究对象,采用1960—2008年近50 a的地下水水质资料,揭示了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特征:地下水先后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强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水化学类型演化的一般序列为HCO3-Mg·Ca→HCO3·Cl-Mg·Ca→HCO3·Cl·SO4-Mg·Ca→HCO3·Cl·SO4-Ca·Na·Mg→HCO3·Cl-Ca·Na·Mg→HCO3·Cl-Na·Ca·Mg;地下水从天然状态到污染状态,HCO-3相对含量降低,而Cl-与SO2-4相对含量升高;后期受到强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Na+相对含量升高,Ca2+与Mg2+相对含量降低;天然状态下,反映碳酸岩矿物溶解作用的Ca2++Mg2+与HCO-3的毫克当量比值为1.1~1.3,污染状态下该值超过2.0。 相似文献
10.
张目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9,(1)
地下水是富锦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的重要水资源。文章通过测试常规水化学、稳定氘氧同位素和放射性碳同位素样品,结合室内分析,研究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地下水年龄。研究表明,地下水在水入渗过程中受蒸发影响,氢氧同位素值空间变异性小;深层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地下水年龄的形成与区域第四系气候有一定关系;浅层地下水局部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_3-Ca-Mg型和HCO_3-Ca-Na型,局部地区为HCO_3-Mg-Na-Ca-Cl(SO_4)型;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型和HCO_3-Ca-Na型。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出气候、地貌和岩性等因素对地下水化学成分分带性有影响,说明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分带异常的原因;同时也阐明了影响地下水化学的因素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会有显著改变,地下水化学的演化具有趋势性,否则,地下水演化方向就会变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现状,在分析国家有关法制措施、政策以及南水北调受水区各地有关法制措施及工作成效基础上,从法制建设角度对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控制开采亟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水资源短缺而严重遏制了呼和浩特市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现状,以呼和浩特市平原区为研究对象,对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折线和饼图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矿化度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HCO32-和Ca2+平均浓度为333.525 mg/L和 82.9704 mg/L,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它们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②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盐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盐酸盐.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③沿地下水水流方向, 主要离子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 相似文献
14.
河北平原地下水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河北平原地区地下水水化学中深、浅层水化学类型及主要离子组分等现状及变化趋势对比研究,浅析了影响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因素,阐述了加强环境管理等人为影响对地下水环境的正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揭示了地下水位年际及年内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开采和降水)。结果表明,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位年际下降明显,但不同月份的地下水位年际下降速率不等,雨季前的1月-5月年际平均下降幅度比雨季及其之后的6月-12月年际平均下降幅度大。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开采量和降水量的共同作用。在年际变化上,开采量增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降水量对地下水位的年际影响主要表现在丰水年时地下水位出现回升或下降速度减缓,枯水年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增加。在年内变化上,3月份之后开采量增加和降水量较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较快,而从6月份开始降水量增大和开采量减小导致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16.
毕节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毕节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母岩碳酸盐岩的特殊地球化学背景,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水质特殊,为了查明该区地下水资源能否开采作为饮用水资源,开展毕节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水质评价研究。根据研究区所取22组水样的水化学测试结果,运用水化学软件AqQA做Piper三线图,分析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对水样进行了舒卡列夫分类。运用单因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2种方法分别对研究区的岩溶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且大部分区域碳酸盐硬度>50%;②单因子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下水质量能够满足饮用水标准的占59.1%;③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下水质量能够满足饮用水标准的水样点占81.8%。从总体来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可以开采作为饮用水资源。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在该区开采岩溶地下水资源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靖边县饮用水源多为地下水,地下水环境的变化严重影响着当地供水量。为了进一步厘清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统计学及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位统测结果和90组地下水水样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7年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显著下降,在郭家庙等地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降落漏斗;地下水中TDS浓度明显增加;部分区域TDS、NO3-超标,尤其是农灌区常年施用含氮肥料导致地下水中NO3-浓度超标且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当地应及时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采用新型灌溉、合理施肥等措施来减缓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与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8.
19.
和田绿洲地下水特征及其对生态植被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和田绿洲地理气候概况,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化学组成、地下水矿化度与各组分离子之间的关系及其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规律,对其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变化规律作了简单分析。并对和田绿洲生态植被状况与地下水水质和水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和田绿洲的地下水水质不会形成钠害,对野生生态也没有构成制约因素,但地下水水位的高低对野生生态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在降水稀少,而蒸发强度极大的和田绿洲,在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将地下水位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对保持绿洲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区地处子牙河地下水系统上游,为典型冲洪积扇地貌,其地下水动态变化会对下游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根据系统特征划分地下水动态类型为山前开采型和侧向补给一径流一开采型.研究地下水动态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随地下水开采量、降雨量等因素发生变化.并可根据其变化规律推测下游地区地下水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