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满足黄河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需要,采用新的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建立了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体系结构包括技术标准、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存储与管理、应用服务等.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包括系列标准制定、一体化数据编辑、空间数据库技术、存储局域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化建设,规范黄河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推动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和数据共享,从分类、存储、表达3个方面编制了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系列标准.内容主要有:黄河基础地理要素分类与代码、黄河基础地理要素分层与数据库表结构、黄河水利专题要素地图图式等.  相似文献   

3.
王喜春 《人民长江》2007,38(10):6-8
长江流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是位于长江流域底层空间信息数据库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各部门(企业)上层应用信息系统之间的一种中间件(Middleware),它一方面通过空间数据引擎(SDE)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建库和维护更新,以便为所有部门提供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的地理信息参考框架;另一方面又为长江水利委员会各部门和企业的上层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运行和开发环境,包括统一的访问平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接口.简述长江流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提出当前建设长江流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主要关键技术、主要作用,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贾敬立  毕拥军  汤弢 《人民黄河》2002,24(9):15-15,21
随着国家防汛管理正规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防汛信息的数字化的地位和作用在防汛管理体系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目前黄河防汛信息化、电子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注重统一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增强安全意识,以努力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大兴区基础水务信息平台的建设背景和总体设计思路。平台实现了对水务普查数据的管理,并以图、表、文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在平台的基础上扩展了基础水务地理信息系统和供排水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数字黄河"工程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黄河”工程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通信网、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遥感中心、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平台以及相应的标准协议等。通过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可以妥善解决专业之间的共用平台问题,减少或避免重复建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洪水风险图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以模型库、知识库和数据仓库为基础,采用了J2EE三层框架结构和中间件技术,结合MVC设计模式及各种中间件服务并基于网络共享的分布式数据服务体系,对黄河下游滩区、东平湖蓄滞洪区、黄河堤防济南段、济南市城市洪水风险图4个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集成.该平台可以方便地对水文气象、工情信息、洪水、防汛管理等进行查询,同时应用洪水仿真、损失评估等模型模拟出不同洪水频率下最大可能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流速并实现洪灾损失评估、迁安救护决策支持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李凤生  彭顺风  马泽生 《治淮》2012,(12):61-62
一、前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中普查目标与任务明确指出,需要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作为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流域基础水信息平台建设是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该平台建设,建立淮河流域基础水信息数据库,实现普查数据综合管理和查询统计分析功能,构建初步应用支撑平台,提高数据管理、服务和共享的能力,推动普查数据成果在淮河流域综合管理业务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7,(12):134-138
为实现黄河梯级水库群的优化调度,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以满足防汛、防凌、水资源和水库发电调度管理需求为目标,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了一套先进、高效、实用、可靠的黄河水库调度运行信息平台,为水库优化调度、防洪、防凌、供水等业务提供信息支持。提出了综合三重共享和两级服务的资源整合服务模型,并对系统的数据交换设计、资源整合和数据存储共享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该系统已应用于黄委内部、电网公司和上中游水库群管理单位的生产实践中,在防洪、防凌、调水调沙及水资源调度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污水处理厂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及其导致的不合理生产调度,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智慧污水处理厂管控平台的解决方案。该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BIM等技术,将污水处理厂BIM模型信息、污水处理厂实时运行信息、污水处理厂日常管理信息进行多源信息融合并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智慧管控。该平台在武汉江夏污水处理厂得到成功应用,可确保其科学、高效、安全、智慧运行。  相似文献   

11.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国英 《人民黄河》2001,23(11):1-4
“数字黄河”工程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在这一平台和环境中,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与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是实现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及处理,数学模拟和决策支持5个环节,以及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电子政务,黄河网等7方面的内容。“数字黄河”工程的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基础数据库。要保证“数字黄河”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统一组织,做好规划,确保投入,应用牵引。  相似文献   

12.
以3S集成技术为基础,面向水利应用服务给出1个水利数字地球基础平台的构建方法,解决GIS信息融合、影像金字塔构建等问题,构造1个具有互操作能力的一体化应用服务环境,完成对水利业务数据的进一步直观展示,并在调水移民工程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加以应用,为水利信息化中数字地球技术的应用及虚拟现实平台建设提供一定的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水利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共享困难、业务割据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开展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其中,建设水利信息系统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是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详细介绍应用支撑平台的定位、组成、主要功能及服务方式,初步探讨水利云下的应用支撑平台架构组件及应用,确保水利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相似文献   

14.
黄河基础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龙  刘伟  张勇 《人民黄河》2002,24(5):30-31
数据库系统是当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核心,黄河基础数据库在黄委信息化中属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范畴,也是黄河专业应用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规范、整合黄河的信息资源,建设黄河基础数据库系统,将为黄委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利部颁布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不仅要指导今后5-10年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而且将对全国水利信息化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钢要中首次明显提出了建设“水利信息化平台”的概念,它对于水利信息化和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何正确理解“水利信息化平台”的概念,我省“水利信息化平台”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建设任务,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河信息资源是所有治黄信息的集合,是黄河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具有质量、数量、时效和组织等信息资源的基础属性。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加工等应用流程产生信息价值,服务于治黄工作。黄河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关系复杂,可以从组织化程度、采集途径、构成元素、时效性、业务门类等多个角度分类。根据治黄工作的实际需求,按业务门类将黄河信息资源划分为防汛、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不土保持、政务办公等。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分为计算机网络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建设。软件开发涉及数据库、地理信息 (GIS)、人机交互界面三部分。综述了系统设计方案 ;并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 ,说明网络设计、软件开发方面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 ;提出系统建设要考虑以后的可扩展性及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理念,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建设大堤信息化管理平台,是现阶段东莞大堤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分析了东莞大堤信息化建设现状,指出了东莞大堤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大堤信息化总体构架的详细分析,明确了东莞大堤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最后,根据所提构架分步探讨了东莞大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探索构建大堤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东莞大堤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经过10年的研究和开发,数字黄河工程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已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管理、高性能计算平台等;应用服务平台由部署在黄委信息中心、水文局、水资源保护局等的节点构成;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系统。未来5~10年数字黄河工程的发展重点是:加强通信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和存储管理与共享体系、建设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建立综合决策会商及应急响应指挥系统、完善保障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计算几项基本原则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万铨 《人民黄河》1996,18(12):41-44
针对“七五”期间三个研究基金项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计算成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进行这项工作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以水文观测资料为基础;必须明确地、定量地反映70、80年代黄河泥水物总量与主要原因;必须正确对待水文法与水保法计算成果之间的关系,计算范围应包括上游水土流失地区,同时应将50、60年代的实测输沙量还在搂流域产沙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