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宝明 《人民黄河》2003,25(7):33-34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的主要原因。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作用是:显著的拦沙效果,明显的淤地、增产作用,可促进流域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和自我修复。在淤地坝建设上,有如下几点建议:①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加大布坝密度;②建坝方式上要以中小流域为单元;③大力推广应用水坠筑坝技术;④要沟坡兼治;⑤要重点研究沟道坝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⑥管理养护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心 《人民黄河》2004,26(5):33-36
在1950~1997年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1970年以来,在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下,出现了1986~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70年代修建的筑地坝与拦沙库已大部分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这也是同期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因而得出的结论是:①要重视淤地坝的后续建设,实现其拦沙作用的可持续性;②造林种草措施不能代替淤地坝拦沙的作用;③新增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对泥沙的分选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坝地钻探取样资料,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地淤积泥沙粒径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淤地坝对泥沙具有分选作用,坝前泥沙粒径小于坝尾泥沙粒径;泥沙颗粒越粗,这种分选作用越明显。从而认为,在粗泥沙产沙区淤地坝能够起到一定的淤粗排细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过研究和比较,采用指标法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区域。全沙漠数大于5000t/km^2的地区为多沙区,粗泥沙模数大于1300t/km^2的地区为粗沙区,既是多沙区又是粗沙区的地区即是多沙粗沙区。在经过内业分析,外业查勘和遥感图片对照修正后,确定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  相似文献   

5.
利用坝地钻探取样资料分析了泥沙空间分布规律,通过输沙模数指标计算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中各级泥沙的产沙量。结果表明:受水流分选作用的影响,表现出坝后淤积物粒径比坝前淤积物粒径粗的特点;受地表组成物质的影响,泥沙粒径空间上整体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变粗的趋势;根据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泥沙粒径、产沙量分析结果和淤地坝分布情况,可有针对性的开展沟道拦沙工程来达到有效控制泥沙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刘立斌  刘红梅 《人民黄河》1999,21(12):25-27
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环境的分析与评价,研究了该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总方略,即: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的原则,抓住国家在该区的总体发 战略的大好机遇,采取“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政策保护,稳步发展”的方针。同时,要消除异议,统一认识,因地制宜地抓好“六项”基本措施,突出“三为主”,实行“三优一促”的区域经济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门峡水库和黄河下游河道主要淤积物是粒径d≥0.05mm的粗泥沙。黄河中游多沙区有11.92万km^2,粗沙区7.86万km^2,两者套绘在一起的多少粗沙区面积7.86km^2。重点治理该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减少黄河下游淤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通过产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黄河下游的水沙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河龙区间的不同治理程度对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沙粗沙区的治理可明显增加下游可供河道外利用水量,减轻下游河道淤积。  相似文献   

9.
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规划与减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3,(10):124-126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环境条件,揭示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治理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规划:近期(2020年以前)实施综合治理面积3.92万km2,建设淤地坝1.53万座,其中骨干坝0.42万座。分析了其减沙作用:采用多沙粗沙区1956—2000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02万t/km2分析计算,到2020年拦沙工程年平均拦沙能力新增1.56亿t,在该地区建设大中型拦沙坝、开展综合治理措施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亚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成基  甘枝茂 《人民黄河》1999,21(12):22-24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内部侵蚀环境存在着区域差异,为使治理方略的制定做到有的放矢,必须划分亚区。在阐明亚区划分的目的及原则后,首先按地面组成物质将多沙粗沙区划分为3个一级亚区:以易侵蚀岩为主的侵蚀亚区,沙盖黄土侵蚀亚区和黄土侵蚀亚A我,再按土侵蚀强度进行二级亚区划分,共分出14个二级亚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淤地坝建设的黄河中游泥沙粒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冉大川  郭宝群  马勇 《人民黄河》2005,27(11):28-30
以黄河中游河口镇一龙门区间及四条典型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三川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施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前后泥沙粒径的变化,认为: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龙区间粗泥沙占比(粗泥沙量占年输沙量的比例)、淤地坝减沙量和拦减粗泥沙量均呈下降趋势,淤地坝拦减粗泥沙量的时效性较为明显;②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皇甫川、无定河、三川河流域泥沙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均有细化的趋势;③黄河中游绝大部分流域泥沙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同时变小,泥沙明显变细;④淤地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不仅具有减沙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拦粗排细”作用。鉴于此。减少黄河粗泥沙的重点支流应首选窟野河和皇甫川。  相似文献   

12.
在沟道中建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之一,长期以来受工程投资所限,工程建设缓慢,已建工程利用和管护脱节,年久失修的病险坝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四川一个地方中小型水电站--简阳石桥水电站,溢流坝溃坝事故的经过和原因剖析,得出的结论是设计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和失误。并提出了值得引以为戒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宽尾墩,台阶式坝面消能工,是通过宽尾墩后水流的突矿和台阶坝面的连续跌坎,为掠过台阶坝面的水舌下缘提供侧部(坝面无水区)通气条件。原型观测证明沿台阶处形成高掺气浓度的水气混合流。加之台阶对水流流速的消减作用,使台阶免遭空蚀破坏。本研究结合大朝山水电站的建设,从设计优化构想,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把设计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坝的设计和施工,取得了原型观测成果,提供了百米级以上高坝,大单宽流量RCC坝的新的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5.
淤地坝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敏 《人民黄河》2003,25(12):25-26
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目前黄河中游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356座,中小型坝11.2万座),已拦泥沙210多亿t,淤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33万hm^2。淤地坝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近期实施的重点应是产沙量较大的多沙区,重中之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1566年后和1875年后决溢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对黄河下游历史时期决溢时空变化的研究多为一般性统计,本文尝试从多角度进行统计,并且把堤防系统相对完善、河道相对稳定的1566~1855年和1875~1938年两个时期作为特定的研究时段。研究表明,上述两时段内黄河下游决溢地点除了存在自下向上移动的趋势外,还存在自上向下的移动趋势,决溢的时空变化除了与人为因素有关系外,还与中游的旱涝期有一定关系。决口频繁的地点和地段,在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7.
淤临河固堤技术,是黄河“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黄河下游滩区已建灌溉引水工程和中小洪水泥沙资源,有计划地引水淤临固堤、淤滩改土,消除顺堤行洪险情,改善滩区生态环境,是提高黄河堤防和滩区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黄河下游滩区中小洪水引水放淤的实践,提出了引水淤临工程布置、控制应用和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应按照“多拦沙、少拦水、兼顾淤地”的原则,继续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重点先治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提出的建议是:①先彻底治理一个完整的流域示范区;②在黄河的一级或二级支流上修建大型拦沙坝;③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坡面治理;④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⑤强化河道管理,实施依法治河;⑥加强内蒙古“十大孔兑”的治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