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浪底水库是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关键性工程,2007年已进入拦沙后期。为了尽可能地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和减少下游河道的淤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浪底水库的作用,制定合理的水库运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回顾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的贡献和新情况,评述了拟定的水库运用方式的研究成果,根据三门峡水库和黄河下游河道数十年来的冲淤变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的原则和水沙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枝霖 《人民黄河》2000,22(5):15-17
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不同于一般水库的特点在于它的减淤2调节,它吸取了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采用逐步抬高汛期运用水位,以有利于山东河道减淤为目标,汛期调节出库流量集中于600m^2/s、2500~4000m^3/s两级流量。洪水是黄河来沙与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为使水库多拦对下游有害的粗泥沙、多排对下游无害的细泥沙,可采取拦粗排细的运用方式,即根据水情预报,当出现流量大于2500m^2/s的洪水时,提前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水库运用十年黄河下游河道的再造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建国  周文浩  陈强 《水利学报》2012,43(2):127-135
天然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后,必将引起水库下游河道的再造床。黄河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旬下闸蓄水以来,已运行十年有余。本文通过实测资料的分析,从河道的冲刷和河道的平面形态变化两方面来阐明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十年来水库淤积及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程及其特点,为小浪底水库进一步水沙调控提供借鉴,也丰富了多泥沙河流兴建大型水库以后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浪底水库于1999年10月下旬下闸蓄水,2007年起进入拦沙后期。水库的运用方式,对于延长水库寿命,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减淤,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三门峡水库数十年的运用经验,指出"拦粗排细"只有在水库淤积状态下出现,水库冲刷则可能出现"拦细排粗"或"粗细俱下、粗沙略多"的情况,评述了拟定的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的运用方式,提出了水库运用应从"拦沙减淤"向"调沙减淤"转变的水库合理运用的基本原则和调整黄河中游大型水库的目的任务以确保黄河下游长治久安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小浪底水库的开发目标足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减淤实质上也为了防洪。使下游河道保持一定的排洪能力,实现长治久安。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都是实现下游河道减淤的手段。拦沙会有一定的减淤效果。但拦沙库容有一定限量,不能较长期发挥作用。另外。进入下游的泥沙约1/4淤在下游河道。还有3/4入海。如果拦的是入海泥沙。那么减淤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发生上段宽河道冲,下段窄河道淤的不利局面。2002年7月,小  相似文献   

6.
陈效国  吴致尧 《人民黄河》2000,22(8):1-2,14
回顾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以来水库减淤运用的研究情况,总结以往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实际,对水库减淤作用、水库运用方式与分阶段运用、主汛期调水及运用方式的动态研究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分析论证了调水调沙与拦粗排细、近期调度与长远分析、小浪底工程与其他治黄工程建设等问题的辩证关系。提出水库初期运用应以调水为主,其后逐步抬高运用应与适时降低水位冲刷相结合,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跟踪研究,及时合理调  相似文献   

7.
在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期,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急剧降低,中水流量持续时间增长,水库调水调沙提高了河道输沙能力,改善了泥沙淤积部位。拦沙期(1999年10月—2018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共计冲刷21.015亿m~3。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时空变化特性及水库对水沙的调控效果,对比计算有、无小浪底水库两种工况下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变化及减淤作用。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比为1.373∶1,其拦沙减淤效果与水沙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及河道边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宏先  王帅都 《红水河》2012,(4):102-105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处在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在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水库的开发目标,特别是水库减淤问题,针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水库投入运用以来,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试验和运用,不仅将长期的研究成果付诸实施,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运行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初期,黄河中游来的峰高、量小、沙多又不够一次调水调沙过程的洪水(在考虑水库前期可调水量之后)入库后一般会形成异重流,且出库沙量大、粒径细,因此水库应及时排出;但如果水沙搭配不好,也会使下游河道发生淤积,且呈现沿程均淤的特点;随着排沙期平均流量的增大,全下游淤积比不断减小,并可以由淤积转为冲刷。针对这类洪水,推荐以下游河道不淤积的关系式进行水沙调控,可以在水库适当补水的情况下实现下游河道少淤甚至不淤的排沙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中的下泄水沙控制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黄河下游河槽水力形态与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黄河下游河槽输沙能力与河槽水力形态、泥沙沉速和来沙系数的关系.按照黄河下游各河段的河槽水力形态和输沙能力与流量、含沙量和泥沙沉速的关系,优化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相结合的调度,组合形成黄河下游河槽长距离输沙减淤和不淤积的流量、含沙量和泥沙沉速的水沙过程,可以给出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的水沙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1.
对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情况及调水调沙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调水造峰期间下游河床冲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小浪底水库10 a调水造峰与清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排洪能力已经得到有效恢复,为利用洪水排沙创造了有利条件;连续10次调水调沙,冲刷效率逐步降低,且存在排沙期下游河道淤积、流量沿程增大等问题。洪水具有"涨冲落淤"的输沙特性,因此小浪底水库应改变目前落水时加沙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尽量在洪水涨水期集中排沙出库,一般情况不要再放平头峰,以提高下游河道的输沙效率。  相似文献   

12.
结合1997~2001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文泥沙测验资料,采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分析施工运用期、蓄水运用初期等不同时期库区各因子站的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库区泥沙淤积量及其淤积形态和水库初期运用的回水影响等,并着重分析2000年洪水期含沙量变化过程以及库区泥沙淤积上延现象,初步得出库区不同时期的水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由于受当时设站规模的限制,库区水文泥沙资料尚存在不足.今后需加强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状况的监测,收集更广泛的库区水流泥沙资料,为制定小浪底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小浪底水库对水沙的调控及下游河道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冲积性河流上修建水库后,由于对水沙的调节,下游河道将发生相应调整,直至和新的水沙条件相适应。小浪底水库位于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目前水库仍处于拦沙初期的运用阶段,五年来以水库异重流排沙为主,期间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绝大多数中粗泥沙拦在库内,进入下游的水沙量和过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下泄水流含沙量低、泥沙颗粒较细、洪峰调平、汛期(7-10月)水量减少、非汛期水量增大。在这种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平滩流量增大,河槽趋于窄深、河床粗化,河势发生调整。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库已于2000年1月下闸蓄水,其入库水少过程受制于三门峡水库出库水沙过程。因此,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必须考虑入库的水沙特点,水库泥沙问题也应结合库区其他条件来研究。制订水库运用方案时应充分吸取三门峡、官厅、巴家嘴等水库的经验教训,以期达到合理的目标。建议对富裕输沙能力问题、异重流排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多年调节泥沙问题应当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水库泥沙处理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明全  张春满  张效常 《人民黄河》2007,29(9):23-24,27
根据黄河下游放淤固堤高浓度泥浆管道输送的实践与科技攻关所得的研究成果,提出利用潜吸式扰沙船在坝前2~40 km范围内,分调水调沙时期和发电供水期2个时段进行扰沙、抽沙,依据虹吸与水库拉沙原理将淤积在库底的细颗粒泥沙排出库外。分析表明,该方案较为经济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水库调度与清淤措施的协调配合,可以实现延长小浪底水库寿命和输沙入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排沙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实测资料,从洪水过程、边界条件、水库运用等方面分析了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比偏高的原因:一是三门峡水库蓄水量大,塑造的洪水过程流量大、历时长;二是对接水位接近小浪底水库淤积三角洲顶点,使得三角洲顶坡段发生沿程冲刷及溯源冲刷;三是在三门峡水库泄空期间,潼关断面流量较大且历时较长.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几种主要运用方式,着重对“逐步抬高,小幅调水”运用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小幅调水难以增加艾山—利津河段的减淤量;调蓄水量少者相对于多者而言,实际上不存在“拦粗排细”,而是“拦粗排粗”;固板的定期冲库方式将使后期汛期水沙调节很难实行。通过分析比较“逐步抬高”运用类型中不同调控库容及起调水位方案,建议对于不同水沙条件的中等流量,采取灵活的不同调节程度的运用方式,以期减小水库淤积速率、增加艾山—利津段减淤量。另外,对起调水位及冲刷方式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