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上游洪水与汉江洪水遭遇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江干流与支流洪水互相遭遇容易形成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为进一步优化三峡工程调度方案,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防洪效益,从遭遇次数、遭遇时间、遭遇程度以及洪峰、洪量等角度,采用水文学分析法,重点研究了长江上游与汉江不同量级的洪水遭遇规律。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与汉江的中小量级的洪水遭遇频繁,遭遇时间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洪水遭遇时各自的洪峰,最大7 d和15 d洪水过程无明显相应关系,遭遇后洪水过程重叠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长江干流与支流洪水互相遭遇往往是形成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原因之一。目前,长江三峡工程已经建成,该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综合效益,特别是对中下游防洪安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优化三峡工程调度方案,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防洪效益,本文从遭遇次数、遭遇时间、遭遇程度以及洪峰、洪量等角度,主要采用水文学分析法,重点研究了三峡以上的长江上游与洞庭湖不同量级的洪水遭遇规律。  相似文献   

3.
采用防城河中游长岐水文站与下游防城水位站实测年最高水位系列资料,进行P-Ⅲ曲线频率分析,得出两站设计洪水位;对比两站洪水发生时间及区间降雨量情况,对防城河下游洪水组成进行分析;以长岐水文站作为防城河中上游支流的控制站,进行防城河支流与干流洪水频率的遭遇分析.分析成果可为防城河流域防洪(潮)排涝规划及河道整治等相关规划、...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一旦遭遇,将会形成全流域性洪水或特大洪水,给流域各地区防洪减灾工作带来巨大考验。对1981~2012年间共30次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遭遇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5类天气学概念模型。通过分别描述这5类模型的洪水特征、降水特征及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对洪水遭遇的天气学规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为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洪水地区组成与遭遇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长江流域暴雨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洪水类型、发生时间及过程,着重研究了宜昌站、汉口站、大通站的洪水来源与地区组成。进一步分长江上游干支流洪水遭遇和长江上游与中游宜昌-汉口区间洪水遭遇两种情况,探讨了洪水遭遇的类型及其概率。揭示了导致上述洪水遭遇发生的暴雨类型。为长江流域防洪减灾以及设计洪水确定等提供了水文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新田  邵骏  郭卫 《人民长江》2018,49(22):23-27
为合理运用雅砻江及金沙江中下游梯级水库群防洪库容,减轻防护对象防洪压力,采用雅砻江控制站小得石站、川江河段代表站李庄站、寸滩站1959~2016年实测资料,分析了雅砻江与川江洪水地区组成及遭遇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小得石站、李庄站、寸滩站年最大洪峰一般出现在6~10月,其中7~9月出现几率达到95%;当李庄站、寸滩站发生年最大3,7,15 d洪水时,小得石站相应出现大洪水的概率随历时增加而变大;川江李庄站洪水组成中,小得石站、攀枝花站两站洪量占李庄的比重相当且随洪水历时增长而变大;川江寸滩站洪水组成中,雅砻江小得石站洪水比重接近面积比,金沙江屏山站洪水比重小于面积比。  相似文献   

7.
支流洪水与干流洪水的遭遇问题是防洪和排涝水文计算必需考虑的问题,在缺乏洪水系列资料的地区将难以解决.该文采用支流降雨和干流水位资料,分析干支流洪水遭遇的可能性及标准,为缺少资料地区洪水遭遇问题的解决探寻了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安肇新河流域的洪水遭遇问题,可以看出相关分析简便直观,结合成因分析,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但它不能确定各频率洪水遭遇的可能性的大小;条件概率法虽然计算上略显复杂,但它能够从概率上给出洪水遭遇的可能程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大量实测暴雨洪水资料为基础,从水文气象学途径,分析研究了长江上游洪水与洪水相互遭遇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将上中游遭遇洪水分成几种类型,初步建立长江上中游遭遇洪水的气象判别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河北省南部地区山区与山区之间、山区与平原之间的洪水遭遇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山区间发生相同量级和相邻量级洪水的可能性,山区与平原间发生相同量级和相邻量级洪水的可能性及山区洪水补充平原地下水的一些初步建议,以使河北省南部山区洪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长江上游秋季异常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8年10月底至11月初,长江上游除嘉陵江外,干支流均发生的同期异常洪水,主要从雨情、水情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等方面对此次秋季异常洪水进行阐述。其雨情呈现出降雨持续,落区集中,降雨强度大,暴雨笼罩面积大的特点;水情呈现出洪水发生时间较晚,洪峰峰值高、量级大的特点。重点对导致本次洪水发生的暴雨成因、气候背景以及洪水组成重现期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偏北是导致此次秋季异常降水的最明显气候因素,造成此次长江上游秋季洪水宜昌相应洪峰约为100 a一遇。  相似文献   

12.
暴雨洪水发生演化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规律性。以长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暴雨洪水指标分为降雨、洪水、时间、雨洪关系、水库、形状和初始指标7大类,共67个指标。通过整理暴雨历史洪水资料,摘录暴雨洪水过程和计算暴雨洪水特征值,结合洪量相似度、洪峰相似度、形状相似度和灰色关联度4种相似性评价方法,优选出降水量、降水历时、起涨流量和洪水涨率4个指标作为相似洪水判别指标。以113场三峡入库洪水为样本进行相似性检验,基于几场典型洪水特征值寻找的历史相似洪水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确定性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结果表明,降水量、降水历时、起涨流量和洪水涨率4个指标作为相似洪水判别指标,对指导实时洪水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研究成果在三峡水库以上长江上游流域进行了试验应用,在寻找历史相似洪水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长江上游控制站寸滩站出现1987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达64 900 m3/s,是长江三峡水库建成以来的最大洪水。寸滩水文站是三峡水库的入库站,其洪水预报的时效性和精度直接影响三峡水库调度运用,长江中下游及重庆市的防汛。影响寸滩水文站洪水水位流量预报的因素较多,既受上游各干支流大江河来水组成的影响,也受下游三峡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在认真分析影响寸滩站洪水流量的各种因素,及时掌握水雨情资料的条件下,2010年寸滩洪水预报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对2010年寸滩的洪水预报进行分析,为以后的洪水预报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长江防汛和三峡水库调度。  相似文献   

14.
洪涝灾害是松花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尤其是嫩江、松花江( 以下称为两江) 交汇处时常出现洪水遭遇 而造成的大洪水现象。以两江洪水在三岔河口附近的遭遇现象作为工程背景, 基于两江历史洪水资料分别采用统 计学方法及 Copula 函数 2 种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综合分析两江洪水的洪峰遭遇及洪水过程遭遇情况, 为提高 两江的防洪能力提供有力帮助。通过研究发现: 两江洪水以小量级洪水遭遇居多, 且遭遇发生在 8 月 7 日左右的概率最大; 通过计算还得到两江在同频率洪水下每日的遭遇风险以及遭遇概率最大时两江在不同频率洪水组合下的遭遇概率。采用 2 种方法所得的遭遇规律相同, 结论可信。洪水遭遇可通过上游水量调节等方式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15.
长江洪水可分为全流域型大洪水和区域性大洪水两种类型,洪灾基本上由暴雨洪水形成,长江防洪对策有: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正确处理江湖关系,做到江湖两利;合理处理蓄与泄的关系;协调处理干、支流关系;近期治理与远期规划相协调;实行防洪统一调度.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持续性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国家保护力度的提升和众多修复保护措施的实施,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修复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依据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特点,将长江划分为长江上游、中下游及河口3个区域,并针对各区域特有的水生态问题及其修复保护措施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水生态问题总体概况为:生物栖息地退化、鱼类资源减少、江湖阻隔,以及流域内水污染和底泥污染。针对这些水生态问题的修复保护措施,在全流域视角下,大多以人工修复为主,并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形成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的运行模式。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整理与归纳,以期为更好地修复和保护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出谋划策,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的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一定防洪标准下梯级水库下游洪水的最不利地区组成中的水量分配和防洪安全问题,提出了利用JC法进行梯级水库洪水地区组成洪量分配及风险分析,并以黄河上游承担兰州市防洪功能的刘家峡、龙羊峡两水库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典型年法与JC法计算的兰州站最大瞬时流量分别为8 591 m3/s和7 690 m3/s,兰州站百年一遇的天然洪峰流量8 110 m3/s大于7 690 m3/s,JC法计算的兰州断面洪水设计风险为0.302%,故认为JC法计算成果属于安全设计。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宜宾以下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10月启动.规划力求科学划定禁采区、禁采期、可采区、可采期、年度开采总量等指标.规划主要有基础性分析和研究分析两部分内容.规划编制中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即采砂总量控制与泥沙来量的关系,可采区与可采点的关系,可采区规划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可采区规划与年度实施要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