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战略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其规划与建设已成为我国绿色城市发展的重要评价依据。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双修在滨水空间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太原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河道空间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基于城市双修的滨水空间优化发展的规划策略,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步行性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情况,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存在的空间肌理、步行空间与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现状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琳  尚磊 《建筑知识》2014,(6):155-155,158
水是生命之源,滨水空间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做好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对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亲水性体验是当前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亲水性设计,因此文章中对亲水性设计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且就如何实现亲水性设计提出了个人建议,以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中兵 《山西建筑》2011,37(21):13-14
以巢湖市环城河区域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要点,结合该区域的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对其多个地块进行了功能分析及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规划路线,从而将滨水空间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对今后同类项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滨水空间所面临的挑战,总结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提出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模式。并以武汉市为例,结合该城市的开发特点和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武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尝试,旨在寻求一条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之路。  相似文献   

6.
刘鹏 《山西建筑》2012,(35):7-9
系统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试图在生态理念指导下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若干策略,为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提供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7.
对因地制宜进行相关的介绍与探析,并以金江镇南渡江畔带状公园(金江大桥至大塘桥段)景观设计为例,先对项目概况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其针对场地的具体现状分析,总结出场地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适宜的措施来说明因地制宜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吉金珂 《山西建筑》2012,38(27):23-24
以现如今城市滨水景观对城市景观形态具有的重要性为背景,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特征,空间整合和景观设计原则,从滨水建筑布局、滨水建筑控制、水岸线设计、生态可持续延续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城市滨河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中对城市滨水区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海绵城市的设想进行了介绍,对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滨水区结构、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功能复合设计原则;对海绵城市的水域空间和陆域空间进行了设计,同时对海绵化的城市设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灾害频发成为严峻的城市问题,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街区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开放空间是街区规划设计中重要元素。街区中尺度适宜,满足韧性城市要求的开放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文章以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基于人性化原则、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和恢复力形成原则三个方面,提出防洪韧性策略、消防韧性策略、防震减灾韧性策略和社区安全韧性策略四个方面规划策略,进而推动街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正>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6月20日系统化讲解城市与城市中的水系处理,如何利用城市水系达到海绵城市设想。图书共分4个板块,第1部分对城市和水的关系进行概述,水体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第2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历史上的城市水系建设内容,列举唐宋元明清对城市水系建设的历程,并以西湖为例进行详述;第3部分分析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探索,从"城市双修"的视角对亳州陵西湖需要解决的"底子""里子""面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双修"的理念,从"水""绿""城"三个方面,提出修复生态基底、塑造水岸森林、恢复历史文化、重塑场所记忆等措施。目前,亳州北部新城滨水空间改造已实施完成,陵西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结合后疫情时代背景,以府河太升桥至红星桥段岸线作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岸线步行空间的现状条件,以及人在当前疫情形势下的心理状况,总结出影响滨水步行空间的因素,最终从可达性、安全性、功能与维护四个方面对该岸线滨水步行空间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城市规划手段促进公众健康是营建"健康城市"的重要途径。寒地城市特殊的气候条件对城市环境、居民身心健康与行为活动方式具有特殊影响。以"冬季公众健康"为视角,通过分析寒地气候对冬季公众健康的影响及寒地城市空间规划对冬季公众健康的作用方式,形成以积极保护和主动干预为作用途径的寒地城市空间规划思路,提出以增强冬季户外环境的安全舒适性、改善冬季视觉环境的愉悦度,以及促进居民冬季交往健身活动等为导向的规划策略,旨在实现促进寒地城市冬季公众健康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寒地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依托水体形成的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独特的空间场所,在高密度发展背景下,滨水空间生态环境污染、空间活力丧失、交通受阻、文脉割裂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亟待空间优化。本文对城市滨水空间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生态优先原则、活力复兴原则、交通易达原则和时空延续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从土地调整、空间组织和滨水景观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同时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未来的滨水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公众关注,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对于维持老龄人口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可步行性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促进健身行为的发生。然而对于寒冷地区而言,气候条件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中国关于老龄人口以及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仍比较低,寒地气候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更为有限。本文分析了寒地气候对可步行性的诸多影响,进一步以东北地区典型的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例,对有健身习惯的城市老龄人口的健身行为特征以及健身出行特征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从老龄人口冬季健身出行的视角出发,对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参照渥太华等北美寒地城市的经验,充分考虑寒地气候的特点,结合中国寒地城市的步行现状问题,从合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步行系统以及优化城市步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及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生态角度,分析了梅城镇滨水空间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对策,通过生态化的滨水驳岸、山水格局的保护及绿地结构修复、注重生态的照明系统设计及镇民文化精神的重塑,规划设计了可持续的生态滨水空间方案,对发展小城镇滨水空间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海绵城市的持续关注,城市滨水空间步行系统连续性的研究和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的重要指标。重庆滨江路滨水节点是典型的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滨江快速路以及轻轨二号线的建设,使得滨江路滨水节点步行系统连续性不足的问题突出。文章对重庆滨江路滨水节点步行系统连续性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人们对于步行系统的需求和滨水步行系统的行为心理等相关理论,通过对弹子石广场滨水界面剖面关系的探讨,探索实现滨水空间步行系统连续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机动性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城市问题,适宜步行的城市建设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系统回顾了可步行城市的发展历程,指出可步行城市建设的价值,同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和区域、社区、街道三个层面提出可步行城市的主动式干预策略。最后建议加强学科间的协作、政策法规的制定及教育宣传来共同建设可步行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滨水慢行活动与机动交通共存并进的背景下,二者的组织方式深切影响着滨水地区的长远发展。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通过由平面到立体视角的解析归纳,从调整沿岸街道断面与线形、优化滨水道路交叉口节点、改善机动高架桥下部空间、下沉滨水区快速机动交通、上抬滨水区慢行活动平台和创建多层退台式亲水基面等6个方面,对城市滨水沿岸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提出策略参考与图解模式,以促进滨水空间人车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