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决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无后备冗余的问题,通过测控虚拟化技术、冗余迁移技术、后备机制和模型等价原理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完成了智能变电站集群测控装置的研制,实现了智能变电站测控热后备,保证了常规测控故障时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集群测控装置现场投运后,功能正常,运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采用单套配置,存在单点故障导致测控功能失效的隐患,无法完全适应智能变电站无人值守的要求.针对"单间隔+集群测控"、"双套集群测控"两种配置模式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测控功能冗余切换方案.通过配置集群测控装置,采用测控功能虚拟化、定值及软压板状态同步、模型及配置等价实现等关键技术,间隔虚拟测控单元使用跟实体测控装置相同的运行参数、虚端子联系表、联闭锁规则及ICD模型,实现了集群测控装置的功能等价、模型等价及配置等价,解决了智慧变电站测控装置故障时测控功能的冗余切换问题,提升了智慧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可靠性.通过试验验证和工程应用,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智能变电站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智能变电站过程层采样值(SV)网络的数据流量,设计了基于SV组网、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GOOSE)组网的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详细叙述了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软件设计中除实现了一般保护测控功能外,还实现了快速母线保护、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小电流接地选线等功能。阐述了在智能变电站中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的2种应用场景。实际工程应用表明了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林嵩 《电气应用》2016,(5):84-87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测控装置测试平台作为信息数据采集、设备操作控制的设备,为实现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型的智能变电站拥有多功能监控装置,集成间隔测控、非关口计量和同步相量测量等众多新兴功能,不仅实现了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的目标,更趋向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化。从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的特点出发,深入剖析智能测控装置与传统测控装置的异同,通过构建测控装置测试仿真平台,模拟测试,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其运行数据的采集以及执行设备的操作控制都由测控装置来完成,测控装置对于保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简要分析了几种智能变电站测控技术方案,分析了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定义及特点,从智能变电站角度分析了景东智能化技术方案.在IEC61850标准的应用基础上对组网模式、智能化设备、高级功能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重点研究了景东智能变电站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场半年来的实际运行对保护测控装置动作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运行可靠性满足保护测控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智能变电站智能电子装置(IED)运行维护困难、网络安全防护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测控装置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方案。针对110 kV测控装置,建立了CPU、内存和硬盘等元器件的在线监测IEC 61850信息模型,搭建了测控装置监测主子站系统,并给出了设备状态评估方案,开发了一套110 kV测控在线监测原型系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完成测控装置配置、固件和定值的远程监视和校核、设备入侵监测以及远程更新等应用功能的设计,为智能变电站调控一体和远程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前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按间隔配置,存在设备数量庞大和无备用装置等问题。文中研究了间隔层新型集群测控系统并开发集群测控装置。该系统打破了按间隔配置测控装置的限制,利用数台集群测控装置实现全站监控功能,各台集群测控装置之间通过测控功能的动态迁移实现相互备用。阐述了新型集群测控系统及装置的功能构成、软硬件架构和关键实现技术。型式试验和现场试用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集群测控系统及装置能够满足智能变电站监控需求,与现有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运维、管理模式兼容并实现了测控装置的冗余备用和集中运维。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测控装置无后备、常规站智能化改造、二次设备预制舱空间有限等问题,通过测控装置的虚拟化、异常处理和后备机制以及ICD模型自适应等关键技术突破,完成了智能变电站集群测控系统的研制并开展了试点应用。智能变电站集群测控系统实现了测控装置功能后备,减少了常规站智能化改造停电时间,为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预制舱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对110 k 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组合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给出二次设备室两种选择模式,论述保护测控装置的集成优化及配置方案,并对预制线缆在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35 kV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变电的最后1个环节,其建设量大、分布广泛,故不但要考虑其智能、可靠、安全、高效地运行,还要考虑其经济性;目前该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建设仍然没有可依照的设计规范和建设模式。提出了一种35 kV智能变电站的集成化建设模式,从各个方面对智能变电站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智能变电站中的合并单元作为过程层的核心设备之一,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华东电网第一座500 kV纯数字化智能变电站吴宁变为例,介绍了现场合并单元的2种配置情况,并对2种配置方案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实际运行维护经验,探讨了合并单元运行维护中的采样同步、220 kV母线电压切换、GOOSE与SV共网以及工作环境等问题;另外通过深入分析合并单元的典型异常案例,提出了合并单元发生双A/D采样不一致、采样无效、通信断链等异常时的处理建议。为今后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的运行维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智能变电站顺序控制功能模块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分析变电站当前顺序控制功能采用的方式,结合智能变电站网络性能总体水平较高的特点,以变电站内后台监控系统为平台进行模块化设计,基于IEC 61850标准对顺序控制的过程状态和操作配置进行建模,设计了顺序控制功能标准化的状态模型和控制模型,结合该功能模块化设计时对外交互的方式进行探讨,重点阐述与其关联的后台监控系统、智能操作票系统、五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供智能变电站顺序控制功能模块化和标准化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江西电网智能变电站采样值系统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展  蔡霞 《江西电力》2012,36(4):47-50
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现阶段采样值系统两种主要应用模式,结合江西电网已投运智能变电站采样值系统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了两种模式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分析了采样值系统主要两种数据同步方案——基于捕值算法的软件自同步和基于同步源的硬件同步应用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时间同步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设备时间同步系统实现方案主要有IRIG-B码对时和IEC61588对时2种,对于采用何种对时方式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对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已投运智能变电站、数字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IRIG-B码对时和IEC61588对时2种方式的性能指标、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研究了IEC61588对时在智能变电站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智能变电站过程层时间同步方式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电网运行控制的基础。站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直接影响智能电网整体运行控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调控一体化模式对变电站的要求,提出智能变电站应实现的具体功能。通过分析站内信息流现状,论述了智能变电站信息流传输架构优化方案,体现了信息高度融合和功能集中的设计原则。从全景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研究站端技术支持系统,提出了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高压线路保护采用标准化设计前后电网重合闸运行方式的差异,研究了2套不同厂家的线路保护重合闸功能同时投入时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根据智能变电站内IED设备双套配置、独立运行的特点,提出了利用保护三跳接点实现双套智能终端间重合闸互相闭锁的工程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8.
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能变电站将是未来变电站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于传统的变电站具有极大的挑战,其技术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完善,较长时期、渐进的过程.通过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对比,阐述了110 kv智能变电站设计要点,并对其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进而对110 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适应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对二次设备功能一体化的要求,对集成保护控制功能的智能变电站一体化智能终端进行研究。结合间隔层和过程层二次设备的工程配置,对一体化智能终端的接口标准化、功能整合、信息共享、整装置的即插即用、软硬件集成以及可靠性设计等进行研究。依托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层次化保护系统体系架构,提出一种实现间隔功能自治的一体化装置设计方案。采用多CPU信息融合与高速交互技术,在一套装置中集成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测控和保护装置的功能。基于紧凑型设计原则开发了适用于220 kV线路间隔的智能变电站控制保护一体化智能终端样机。通过测试验证,表明方案能减少二次设备数量,简化智能变电站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