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铸体薄片以及扫描电镜实验结果,对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储层主要孔隙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高压压汞实验的毛细管压力图,计算不同岩样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的孔隙类型为粒间孔、溶孔以及晶间孔,喉道类型为点状、片状以及弯片状;分形维数与储层物性参数以及孔隙结构参数相关性较好,可以综合表征储层的微观非均质程度;分形维数具有分区特征,主要由于研究区溶孔以及微孔隙的存在导致微观非均质性的增强,可用于储层的分类评价中。  相似文献   

2.
致密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衡量致密储层油气渗流能力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致密油气藏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恒速压汞实验和建立微观孔隙结构模型,分析了宏观储层物性参数与微观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实现了对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精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喉道半径越大,总进汞饱和度、喉道进汞饱和度和孔隙进汞饱和度越大,残余的湿相饱和度越小;致密岩心喉道半径及孔隙半径均呈“两端分布少、中间多、左右不对称,粗(正)偏态”的正态分布特征,随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大,正态分布参数α和σ值有增大的趋势;以主流孔喉半径为判别特征参数,将致密岩心孔隙结构类型分为4类:Ⅰ类渗透率大于1×10-3μm2,主流孔喉半径大于1μm;Ⅱ类渗透率为(0.5~1)×10-3μm2,主流孔喉半径为0.7~1μm;Ⅲ类渗透率为(0.3~0.5)×10-3μm2,主流孔喉半径为0.5~0.7μm;Ⅳ类渗透率小于0.3×10-3  相似文献   

3.
DY凹陷南坡沙河街组沙四段(E_(S4))储层以低渗透为显著特征,孔隙结构复杂,给储层有效性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岩心、铸体薄片、压汞等分析资料,对E_(S4)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将其细分为3大类5小类。基于分形理论,利用压汞曲线、核磁共振T_2谱及CT图像分别探讨了分形维数和孔隙结构类型间的关系,明确了分形维数可以用于孔隙结构类型的表征,并试图推广运用到测井曲线上,但发现测井曲线分形与孔隙结构类型关系不明显,进而通过J函数提取了更能反映孔隙结构的参数R(K/ф~(1/2))曲线,而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储层可通过求取R曲线的盒维数(D_R)进行表征,并将声波、密度曲线结合起来,进行三维交会,基本能够识别井筒剖面不同层段的孔隙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4.
综合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恒速压汞技术可以定量地区分样品的孔道和喉道,对大孔孔径测定准确,但是受限于较低的进汞压力,无法探测到较小的孔径。高压压汞技术因其较高的进汞压力可以准确地测定样品小孔隙的孔径。在共同的可测量区间内,通过插值计算方法求得两种测定技术的结合点,利用联合高压压汞与恒速压汞技术的方法计算获得了储层岩样的全尺度孔径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岩石样品的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隙、残余孔隙及晶间微孔隙。样品的毛管压力曲线均不存在中间平缓段,孔隙结构复杂,分选性较差。计算得到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岩石孔径分布呈双峰态。根据LOUCKS等提出的孔分类法,样品孔径为0.07~1μm的纳米孔非常发育,中孔孔径为120~150μm,微孔不发育。高压压汞技术与恒速压汞技术具有物理模型一致性,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准确求取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全尺度孔径分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砂岩孔隙结构评价的分形结构因子法,25块岩心压汞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定量表示岩石的非均质性。和变异系数相比,分形结构因子与岩石渗透性、孔隙度、阈压、最小非汞饱和度、孔隙大小均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分形结构因子能够更好地描述岩石孔隙结构的特征。最小湿相(湿相)饱和度与分形结构因子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该关系式同时适用于绝对均质和绝对非均质岩石体。由于压汞过程中的汞对孔隙凸凹的填充,使得孔隙流通通道均匀化,因此和压汞过程相比,退汞过程的分形结构因子普遍较小,即退汞流动通道的均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针对松辽盆地王府断陷泉头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储层孔隙分形方法,结合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等实验方法,确定了该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分型特征,并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储层物性、储层矿物组分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储层孔隙以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储层孔隙具有多重...  相似文献   

7.
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分维与宏观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分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将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扩展到单砂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前针对大庆油田某区块水驱倍数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还不系统,缺少岩心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孔渗以及矿物含量等参数随不同水驱倍数变化规律的量化研究,严重制约了对储层水驱微观机理的揭示。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和压汞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随岩石物性变化而变化的核磁共振转换系数C值的确定方法,充分克服压汞法不能重复利用相同位置样品而造成的误差,以及核磁法不能准确确定转换系数C值的弊端。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岩心在不同水驱倍数下孔径大小及岩心矿物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同物性岩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水驱倍数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岩心原始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大,岩心孔径增加的幅度越大。水驱后黏土含量降低,高岭石的相对含量降低幅度最大,黏土矿物变化和微粒运移是导致岩石物性和孔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喉道分布是决定储层渗流性质的主要因素,如果储层渗透率主要由较大的喉道所贡献,那么流体的渗流通道大,渗流阻力小,渗流能力强,储层的开发潜力大。反之,如果储层渗透率主要由细小的喉道所贡献,那么流体的渗流阻力就大,渗流能力弱,储层的开发难度加大。利用恒速压汞技术对花庄油田花17断块储层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17断块主流喉道半径基本小于2μm,属细微喉道,较难动用,油井自然产能低,储层为三类储层,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的定量储层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基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储层分类与评价常规方法的局限性,利用压汞资料,采用MIFA法计算了储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并通过统计分析分形维数与微观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分形维数的地质意义,认为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是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程度的综合定量表征,分形维数愈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愈弱,储层质量愈好。在此基础上将分形维数应用于储层分类与评价中表明储层具有很好的分区性,并依据分形维数的大小将储层定量地划分为优质储层、较好储层、差储层和无效储层,实现了复杂储层的定量分类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用分形方法研究水驱前后岩石的孔隙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应用分形几何的原理,建立了孔隙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分形几何模型,得出了统计参数和分形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水驱前后的毛管压力曲线资料计算了水驱前后孔隙结构的分形参数,研究了水驱对孔隙结构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储集层岩石经过水驱后,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增加,非均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应用分形几何的原理,根据储集层岩石孔隙分布和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分形几何模型,建立了孔隙大小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形表征方法。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资料,用该方法计算了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进而计算了孔隙结构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使孔隙大小的分布规律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化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用分形理论计算孔隙大小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及其变化规律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精度很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微观水驱油驱替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逾渗理论,采用截断威布尔分布作为孔喉特征分布函数,模拟储层岩心的初次油驱过程和二次水驱过程,建立了油水两相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孔隙网络模型的有效性。利用建立的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岩心在水湿情况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如孔喉比、配位数、形状因子等对水驱油驱替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心的孔喉比越小、配位数和形状因子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小,水驱油的驱替效果越好;形状因子的变化对驱油效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马新仿等在《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第3期发表《用分形方法研究水驱前后岩石的孔隙结构》一文,该文的主要数学模型及其推导,是文章的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但是这些数学模型及其推导,与以前发表过的两篇文献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及其推导,几乎完全相同。这是罕见的巧合还是抄袭痕迹的表现,马新仿先生应作出必要的解释。对这问题,相信广大细心的读者也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为表征致密砂岩储集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测试方法,对西加拿大盆地A区块下三叠统Upper Montney段致密砂岩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溶蚀孔、原生剩余粒间孔和晶间微孔,见少量微裂缝;储集层孔喉半径多小于0.30 μm,分布曲线呈多峰形态,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亚微米级和纳米级孔喉组成;研究区致密砂岩储集层可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其对应的孔喉总分形维数分别为2.31、2.46和2.63,Ⅰ类储集层的物性较好,非均质性相对弱;不同大小孔喉的分形特征有差异,通常亚微米级孔喉的分形维数较纳米级孔喉大,即亚微米级孔喉非均质性更强。孔喉分形维数与其结构有关,不同孔喉的发育造成了致密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各异。  相似文献   

16.
注水前后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准确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是进行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研究胡状集油田沙三段注水前后岩心、测试、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该区储层注水后容易变化的主客观因素,建立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使储层的非均质研究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为精细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