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塑料》2011,(9):22-23
"塑化剂风波"后,很多市民担忧塑料瓶装饮料的安全性。最近,复旦大学教授厉曙光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塑料包装中迁移出来的塑化剂量非常少,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台湾某公司被查出用塑化剂当作起云剂之后,台湾塑化剂风波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烈,已酿成一次重大食品安全危机,全台受污染的产品近千项,其中含有的邻苯二甲酸酯(也叫"塑化剂")成了"众矢之的",塑化剂多年来被广泛使用到食品、药品中,犹如"翻版三聚氰胺"。  相似文献   

3.
"塑化剂"的风波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也波及到了整个食品接触材料用塑料制品企业,但并不是所有塑料制品中都含有"塑化剂"。通过从国家最新实施或即将实施的塑料食品安全新标准角度来阐述"塑化剂"的可能来源以及在不引发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塑化剂"。  相似文献   

4.
杨涛 《塑料助剂》2011,(4):6-7,41
简要介绍了"塑化剂风波"的进展,国内对此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对于在塑料制品中如何正确应用增塑剂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期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已波及食品香精和化妆品行业,就这一问题我们发表几点意见。一、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系列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很多食品中发现的"塑化剂"风波沸沸扬扬,不少人谈"塑"色变,一些媒体上也传出某些专家忠告人们放弃使用塑料制品以远离塑化剂毒害的建议,这是对塑料的误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酯、尼龙、聚氨酯等塑料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并不需要添加塑化剂,它们和"塑化剂"不沾边,并不是所有塑料制品都含塑化剂。只有一部分聚氯乙烯(即PVC)制品,为了便于加工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塑化剂(增塑剂)风波事件、主要新型环保增塑剂的性能与应用,以及用微藻为原料制备增塑剂的设想,并对我国增塑剂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4):1151-1154
考察包装白酒的不同材料、不同酒精度、存放温度及与塑料制品的接触时间等对塑化剂迁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PE相对于PP、PE、PET等材料,塑化剂迁移明显,且塑化剂迁移量随酒精度、存放温度以及接触时间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酒精度及存放温度的增加对塑化剂迁移量的影响较大。塑化剂的18种指标中,DBP迁移较为明显,DEHP、DIBP、DMEP也有不同程度的迁移,其他指标没有检出。直接接触酒体的包装材料、酒精度、存放温度、白酒与塑料制品的接触时间均会对塑化剂迁移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台湾塑化剂(增塑剂)风波开始渐渐平息,然而,它给增塑剂行业带来的震动和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国际上对于增塑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都有了更加严格的限制。说是谈"塑"色变也好,说是"受到不公正的指责"也罢,形势对增塑剂企业总是不利的。面对市场的严峻挑战,我国增塑剂企业将何去何从?是因循守旧,继续生  相似文献   

10.
赤水河茅台段水环境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赤水河的小河口和茅台监测断面的水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虽然小河口和茅台断面的水质均能达到所规定的水质标准,但两断面水质整体上呈现恶化趋势,特别是高锰酸盐指数、BOD5和氨氮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合成了随塑化剂的浓度增大而发生荧光逐渐淬灭的荧光受体分子4-((E)-2-[(4-苯酚基)乙烯基]-1-溴化烯丙基吡啶(HPEAPB),为了实现在复杂样品白酒中塑化剂的定量检测,将HPEAPB作为功能单体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能够特异性识别白酒中塑化剂的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在传感器的乙醇溶液中加入塑化剂后,溶液的荧光发射图谱在488nm处的吸收峰减弱,且其淬灭强度与塑化剂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相关性,检出限达4.0×10~(-6) mol/L(11.3 ppm)。该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可用于日常生活领域中,廉价、便捷、准确地检测白酒中塑化剂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工》2008,(13):64-64
英国石油公司统计年鉴中显示,全球消费者面临巨大的能源问题。日前公布的一份有影响力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即使在原油需求增长的情况下,衡量2007年全球原油供应的一些重要指标也出现下降,这凸现了全球消费者面临的巨大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风云 《广东化工》2011,38(11):77+57-77,57
阐述塑化剂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及用途,介绍塑化剂毒性研究的结果,介绍塑化剂发展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合成不同结构的新型膦酸超塑化剂分子,这类聚合物特点是以聚乙二醇单甲醚和膦酸分别作为主链结构和吸附基团,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可以分别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而确定。针对这类新型超塑化剂的分散能力、吸附行为以及抗粘土性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具有较多吸附基团和较长聚醚链的超塑化剂不但能够提供优异的初始分散和分散保持能力,同时对含黏土骨料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通胀高起,外出用膳愈来愈贵,带饭盒上班或上学情况愈趋普遍,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测试市面上的塑料食物盒,发现30%、共7款含微量塑化剂,售价较贵的日本牌子也"榜上有名"。消委会表示,测试样本所含塑化剂虽未超出标准,对人体未有大的影响,但建议消费者用微波炉适用的玻璃或陶瓷会较安全,若发现塑料盒变黄或不再透明,显示塑料老化,应尽快更换。市面上的塑料食物盒形形色色,售价介于数元至数十元不等。消委会测试了市面上25款可放进微波炉的塑料食  相似文献   

16.
夏光华  何婵  黄敏 《硅酸盐通报》2013,32(4):597-601
利用XRF、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北海白泥的矿物特征及其对可塑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掺入塑化剂后,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其可塑性的变化.研究表明,北海白泥中片状的无序高岭石结构是其具有一定可塑性且能提高可塑性的内因;将北海白泥沉降处理20 min,掺入0.2wt%腐植酸钠和0.1wt%木质素磺酸钠复合塑化剂后,可塑性指标为9.5 cm·kg,超过了传统高可塑性粘土广东黑泥可塑性(8.60 cm·kg),表明加入复合塑化剂后可塑性增加显著,配制后的北海白泥完全可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混凝土坍落度试验,从水泥、粉煤灰及塑化剂三方面研究了水泥及粉煤灰与塑化剂的适应性问题。结果表明,控制水泥中C3A含量在8%以下,熟料塑化度为25~35,采用二水石膏作缓凝剂,控制合理的水泥细度及级配,采用优质粉煤灰作掺合料,选用合适的塑化剂,均有利于提高其与塑化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送检化妆品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违法添加糖皮质激素是化妆品能够实现所谓"速效"美容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提醒消费者对"速效"化妆品保持警惕,还阐述了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超高强混凝土(ultra-high strength concrete,UHSC)的水灰比小于0.25,含有大量的硅灰等微细组分,这有利于颗粒的最优紧密堆积。硅灰的表面化学效应以及较大的表面积使其成为UHSC中最难被分散的组分。由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及甲代烯丙基磺酸合成的聚羧酸系超塑化剂能使水泥颗粒被有效润湿,然而烯丙醚-马来酸酐合成的聚羧酸系超塑化剂可以很好地分散硅灰。这2种不同的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复合可以使其拥有不同的分子结构,从而赋予超高强混凝土很好的流动性。当只加入1种聚羧酸系超塑化剂时其掺量为1%(质量分数,下同),而当加入这种复合聚羧酸系超塑化剂时掺量为0.5%就足够了。这2种类型的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协同效应是由于它们的选择性吸附:甲基丙烯酸盐基的聚羧酸系超塑化剂主要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而烯丙醚基聚羧酸系超塑化剂主要吸附在硅灰颗粒表面。实验表明:小分子量的有机酸阴离子(如:柠檬酸盐、葡萄糖酸盐及酒石酸盐中的阴离子)与聚羧酸系超塑化剂之间具有潜在的协同作用。只需加入0.1%的这些阴离子即可显著提高烯丙醚基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作用效果。这些阴离子可以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它们同时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以及硅灰颗粒表面。水泥颗粒的表面首先由这些阴离子所占据,而硅灰颗粒表面吸附了烯丙醚基聚羧酸系超塑化剂和这些阴离子。这些阴离子起到了一种很强的静电分散效应,使烯丙醚基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空间位阻效应得到加强。虽然聚羧酸系超塑化剂阴离子具有缓凝作用,但是使用这种复合聚羧酸系仍能制备出高早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法研制出了烯丙基聚醚型超塑化剂,研究了不同聚合条件对烯丙基聚醚型超塑化剂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测定了聚醚单体与超塑化剂的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在酸醇比为3.5:1、反应温度为75℃、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1.8%~2.2%摩尔比时烯丙基聚醚型超塑化剂具有分散能力及流动保持性能佳、黏聚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