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康线鱼洞峡隧道岩溶形成机理及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发育在西康线鱼洞峡隧道岩溶地质现象 ,从工程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控制该岩溶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 ,并以隧道出口处大厅状溶洞为例 ,结合现场地质资料反演了溶洞的发育形成过程 ,总结了该隧道岩溶地质现象的成因、规模及分布特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2006年1月21日发生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大规模的的超级突(涌)水,突水瞬间流量超过200 m3/s,涌水总量大于100万m3,其后又多次突水.在总结马鹿箐隧道多次超大规模岩溶突水的基础上,分析岩溶超级突水的基本特征,并将这种超级突(涌)水定义为"岩溶溃水";通过研究诱发溃水的岩溶地质规律,提出深部...  相似文献   

3.
为更加系统全面预测和了解可能在隧道施工中遇到岩溶,根据岩溶发育规律和特点,建立了岩溶在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背斜岩层、向斜岩层地质构造条件下不同节理发育程度和不同位置隔水层情况下的岩溶发育地质模型,根据隧道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利用地质模型判断未开挖岩层中的岩溶发育类型、规模等情况,并结合物探和超前钻探等方法实现隧道未开挖段岩溶的超前预报。实际揭露岩溶情况与预测结果对比表明,岩溶发育地质模型可以从宏观上比较准确地预测隧道未开挖段的岩溶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4.
岩溶隧道围岩水力破坏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不同围岩结构岩溶隧道的水力破坏模式划分为:(1) 非贯通盲端裂纹的扩展;(2) 贯通裂纹的横向扩展;(3) 隔离体岩块的失稳;(4) 溶洞岩壁整体失稳。分析各种破坏模式的力学机制,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分析非贯通盲端裂纹及贯通裂纹的横向扩展条件,将非贯通盲端裂纹视为“无限大”体中的片状裂纹,用Green和Sneddon的求解结果计算裂纹起裂条件;将隧道–溶洞岩壁上裂隙视为岩板上贯通裂纹,按照复变函数推导出的Westergaard解计算裂纹起裂条件。采用基于赤平投影与实体比例投影的极限平衡法分析隔离体岩块的失稳机制,给出考虑水压力作用的极限平衡计算公式;采用强度折减法分析溶洞岩壁整体失稳的破坏特征。针对各破坏模式给出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卢伟 《山西建筑》2008,34(12):322-323
针对岩溶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的地质预报准确率较低的难题,介绍了多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可为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避免不良地质病害、实施超前地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沙市劳动路湘江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是地下水地质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隧道建设面临的不良地质现象之一,对隧道工程建设影响极大。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勘察手段,查清了场地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隧址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水系、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综合分析,查明了岩溶发育程度及其规律,分析了岩溶对隧道工程建设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隔档式背斜构造岩溶山区隧道建设导致的地下水大量疏干、地表水严重漏失的问题,以重庆铜锣山玉峰山隧道附近的旱土村至关心村一带岩溶槽谷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该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玉峰山隧道建设相关资料,得出该区岩溶发育具有垂直分带性,岩溶竖向连通程度与岩层倾角具有相关性,受地质构造影响,岩溶发育呈现出各向异性,隧道轴线两侧和背斜两翼地下水疏干影响均呈现出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复杂岩溶地区隧道涌水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岩溶地区隧道地下水涌水预测方法和理论是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水文地质难题。基于我国岩溶地区隧道突(涌)水实例分析,从岩溶蓄水模式角度揭示岩溶区易发生涌水的构造机制,指出当前地质超前预报手段在涌水预报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岩溶地区隧道涌水量的预测理论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各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对不同含水地质构造的岩溶区进行划分,提出相应较合理的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其可行性。所得结论可为岩溶隧道涌水的预测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石梯岭隧址区岩溶不良地质形态多、规模大。落水洞数量多,主要沿侯坪洞地下河呈线状或带状分布。胡家谷地规模大,其周边岩溶不良地质发育。溶洞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有长达298.5m,深约38m的千供岩溶洞,也有不足10m的小溶洞。落水洞、溶洞和地下河主要分布在佘田桥组(D3s)的隐晶质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中,岩性是各种岩溶形态的主控因素。在所有的岩溶形态中,千供岩溶洞和侯坪洞地下河可能会对拟建的公路路基和石梯岭隧道产生影响,在公路的设计、施工中需作注意和防护。用大气降水入渗法估算石梯岭隧道涌水量为6708(m3·d-1)。  相似文献   

10.
高压富水岩溶隧道注浆机理及作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压富水岩溶隧道施工中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常面临涌突水防治、围岩稳定性控制和衬砌高水压处理等技术难题,实施可靠的超前地质预报和有效的注浆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基于穿越高压富水岩溶区的圆梁山隧道工程,采用综合地质预报技术准确探明了溶洞的形态及其充填物性质;通过理论分析揭示了岩溶隧道的注浆机理;利用数值模拟确定了合理的注浆参数;通过复合注浆形成了可靠的注浆加固圈.监测结果表明:注浆圈起到了加固围岩、稳定工作面、封堵地下水和降低衬砌外水压力的综合作用,隧道施工中工作面稳定,围岩变形不大,堵水效果显著,达到了5m3·m-1·d-1的隧道限量排水控制标准,并实现了小排水量条件下有效降低衬砌外水压力的目的.研究成果对高压富水岩溶隧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埋岩溶隧道灾变机制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重庆云雾山隧道浅埋岩溶段施工中发生的岩溶地质灾害事故,对浅埋岩溶隧道地质灾害的关键致灾因子及相互关联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岩溶处治实践,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浅埋岩溶隧道五大致灾因子为埋深浅、上覆地层松软、岩溶发育程度和规模、补给水源以及工程因素,其中施工揭穿顶部和两侧的溶洞连通地表水涌入塌陷区是主要诱因,含溶洞断面的位移释放主要发生在开挖前和开挖瞬间。同时,浅埋岩溶隧道地表水对隧道稳定性影响比地下水更为明显,故解决岩溶灾害的根本途径在于采用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法,实现施工扰动条件下岩溶动力系统平衡状态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2.
林卫权 《云南建材》2011,(10):178-179
文章针对隧道所处地域复杂的地质及水文条件,采用多种超前探测手段进行综合超前预报,重点分析了隧道穿越岩溶蚕良地段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最后分析了注浆工艺。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区公路隧道施工力学响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溶地区公路隧道因受岩溶发育程度、岩溶位置等的影响,其施工力学响应与一般隧道存在较大区别。利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试验系统(CTSSSRH)”和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岩溶地区公路隧道施工力学响应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型相似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溶洞发育程度和位置对围岩施工力学响应的影响,总结了岩溶地区公路隧道围岩位移场、塑性区等的一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毕都高速鸡公山隧道通过可溶性岩溶地段,隧道最大埋深380 m。隧道开挖中穿过大型溶洞,根据对该溶洞的地质分析和工程结构特点,提出了溶洞防护和治理方案设计,并对该隧道施工中穿越的大型溶腔首次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回填、腔顶竖向立柱加固等施工方法,解决了高风险特长岩溶隧道超大型溶洞工后沉降等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5.
大型岩溶隧道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刚 《山西建筑》2009,35(1):321-322
结合朱家岩隧道施工实践,针对岩溶隧道施工中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论述了大型岩溶隧道处理方案,并详细介绍了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综合运用步骤,以保障隧道施工和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质隧道施工处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岩溶地质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涌水以及大小不同的溶洞影响工程施工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隧道岩溶段地下水、小型溶洞以及规模较大溶洞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齐岳山隧道典型岩溶发育区域施工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岳山隧道工程位于溶岩极其发育地段,隧道进口段是施工最困难的地段。介绍了进口段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地质预测预报的内容,分析了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情况,并针对间歇突水型、承压清水型、充填性、空腔型等典型溶腔采取处理措施。这些措施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积累了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高风险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需要选择适宜的综合物探技术,并发挥其高效、经济等技术优势,提高地质勘查精度,为高风险岩溶地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重要支撑。结合湖北省大广南高速公路紫荆山隧道施工过程,开展综合物探技术现场研究,依据不同地段地质情况,选择适宜的综合物探技术,清晰揭示了该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地质体,极大地降低了隧道建设中的事故隐患,对类似情况隧道工程具有重要示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侧部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忠垫高速公路岩溶隧道施工过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侧部含有溶洞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围岩分别向溶洞内和隧道内变形,溶洞与隧道之间的围岩向2个相反的方向变形,是较危险区域。围岩塑性区主要集中在隧道的周围和溶洞的左右侧部,溶洞的顶部和底部处塑性区较少。隧道与溶洞之间的围岩由于应力集中可能使围岩产生过大的变形和岩体破坏,对其稳定性要给予特别重视。所得结论可为同类隧道的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存德  王科  付开隆 《四川建材》2023,(7):159-161+166
贵南铁路上韶隧道地处岩溶强烈发育的峰丛洼地地貌区,简述隧区基本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隧区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特征做了重点介绍,评价岩溶与隧道的相互影响。施工期间,在隧道穿过可溶岩段揭示3处岩溶水集中出水点,且出现隧道排水能力不足的可能。为保证隧道运营安全,根据隧区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特征,在隧道内采取了增设集水廊道、泄水洞等排水措施加强排水,既减轻隧道衬砌承受水压的风险,又消除了中心沟排水能力不足的隐患。总结在建岩溶隧道建设经验,对其他复杂岩溶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